聊聊“攀亲戚”

前段时间有一则社会新闻,一位北京的老大妈,在公交车上嫌人家给她让座让晚了,骂人家,说“我还真是正黄旗人,有通天纹,你看看,你有吗?”说完,大妈摘下帽子,指着自己的额头皱纹给人看。然后更进一步谩骂公交车上的众人,最后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了。 其实这位大妈也不是个例,今天我们能看到很多新闻中,某些人自称是古代某某贵族的后裔,轻的是以此获得某种优越感,重的甚至会以此招摇撞骗。不过,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在历史上其实还颇有渊源。古代历史上就有很多攀亲戚的事迹,甚至一些名人也会如此。

八旗之首是正黄旗吗?

就从刚才新闻中的大妈讲起,那位大妈自称是正黄旗人,有通天纹,正黄旗你应该知道,那什么是通天纹呢?其实这位大 妈把通天纹的概念搞错了。通天纹是看手相的对某种手掌上纹路的描述,而大妈说自己有“通天纹”,其实是额头上有几条竖纹。通常老人们额头上的皱纹是横纹,可能是与户外劳动长时间日晒有关。而满清一些旗人不需要在户外从事体力劳动,额头上没有横纹,有的还会出现一些竖纹,于是他们便自觉自己高贵。今天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额头竖纹,和正黄旗没关系。

另外,即便祖籍是在正黄旗,其实也未必能说明祖宗是主人而非奴仆,在八旗的每一个旗中都有大量的包衣奴仆,比如曹 雪芹的曹家便是正白旗世代包衣。只是后来有些包衣被委以了重要的官职,成为了半个主子。

自认自己是正黄旗爱新觉罗后代的,还不止这位老大妈,你从新闻上会经常看到各种自称贝勒、格格的人,很多都会说自 己是正黄旗的。其实稍微了解一点清朝八旗历史的人都知道,八旗之首是镶黄旗,而非正黄旗。有的人从字面上理解,觉得正黄旗肯定地位最高,因为正字让人感觉是主要的、重要的,其实对于历史名词还是需要回到历史之中才能搞清楚。

满族八旗的旗主和所辖的人口一开始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在皇太极当政时,他原来掌管的两个白旗和两个黄旗换了名称, 然后又进行了两个黄旗之间的重组,最后他把自己的旗籍落在了镶黄旗。从此以后,镶黄旗成为后金大汗和清朝皇帝所在之旗,是八旗之首。历任清朝皇帝、后宫嫔妃和未分府的子女也都落在镶黄旗内。还有一些外戚,也会经过“抬旗”这个制度改变旗籍,进入镶黄旗。比如慈禧太后原本出身于下五旗中的镶蓝旗,同治元年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就把自己的娘家从镶蓝旗抬旗入镶黄旗。

而皇室子弟在被册封爵位之后,便要入旗,编入下五旗,获得自己所属的旗人。(不能编入上三旗是因为上三旗的旗主是皇帝,所有人都归于皇帝统帅。)因此,后来镶黄旗内除了皇室成员就再也没有其他的宗室子弟。 此外,正黄旗的正字,老北京的满族人把它读成“整”,意思是那面旗子上整个颜色都是黄的,是完整的意思。而在那位大 妈的视频中,她读的仍然是“正”,显示她多半不会是老北京的旗人后代。

为什么说每个人都可能出身高贵?

其实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如果追溯得足够远,祖上或多或少都曾经是名门望族。因为中国在历史上在朝代更迭和战 乱的时候,经常会发生人口的剧减,一次下来少则减少1/3,多则减少八成以上,一支族裔能延续到今天已经是少数人中 的少数了。而且过去的大家族,在进入和平时期之后常常会迅速繁衍,出五服的亲戚,也就是亲缘关系很淡的亲戚会多得 数不胜数。

比如明朝的朱姓宗室,到明末,依然姓朱的直系子孙就有好几万人,散布于全国各地,南方可能更多一点。今天一个姓朱的人,可能就与明朝宗室有点关系。类似地,你如果姓崔,而且上几代人生活在山东河北,有可能是博陵崔氏或者清河崔氏的后代;如果你姓张、陆、顾、朱,上几代人生活在江南,也有可能是东吴、两晋南北朝时南方士族张、陆、顾、朱四 大家的后代。相比上面这些大家族,明太祖的老朱家和满清的爱新觉罗家都只能算是后进的新贵了。

其实,中国历史上传承上千年的名门望族多了去了,只不过到今天,王谢豪门的堂前燕,早已飞入百姓家。因此,今天的人,谁的祖上都可能很高贵。非要靠认祖宗来获得某种优越感,不免让人想到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

历史上有哪些攀亲戚的名人?

胡乱攀亲的文化并非今天才有。比如早在三国时期,魏蜀吴这三家,来历就不明不白,但是都攀了高贵的祖宗。最有名的 当属刘皇叔,据说是汉景帝儿子中山靖王之后。不过根据史书的记载,这位中山靖王不仅妻妾多,而且长寿,光儿子就生了上百个,谁是他真正的后代,完全无从查起。一个和他隔了三百年的姓刘的人,要找一个姓刘的祖宗,找中山靖王恐怕 是最安全的,因为要查证你的身份实在太难了。

再说东吴政权的孙氏,据说是武圣人孙武的后人,但这也只是孙坚的一面之词。至于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本不需要找 一个什么名门祖宗,但是也不能免俗。《三国志》中记载曹操远祖是汉初名相曹参,但裴松之注《三国志》中讲,曹操的父亲曹嵩原本是姓夏侯,是夏侯惇的叔父。曹操之所以姓曹,是因为曹嵩做了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就算曹腾真是曹参的后 人,和曹操也没关系。

刘备等人认祖宗自然有好处。刘备出身草莽,中山靖王之后这个招牌对他帮助很大,有了汉朝皇室后裔的旗号,他招兵买 马打天下就出师有名了。你观察历史就会发现,越是在乱世,各路人越好认个祖宗。比如灭掉了西晋的匈奴人刘渊,因为家族上曾经与汉王室通婚,就干脆用了刘姓。

刘备可能也想不到,自己认了一个刘姓的皇亲做祖宗,后面还有人认他为祖宗,把他和汉高祖、光武帝一同拜祭。刘备更想不到的是,这个认祖宗认来的刘渊把刘备自己一辈子没有办到的事情给办到了,也就是攻下了长安和洛阳。

如果说刘备和孙坚认亲还不容易证伪,刘渊认亲可以讲一眼就能被看穿。在刘渊之后,胡乱攀亲就变得没底线了。到了残 唐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和开创南唐的烈祖李昪都自称是唐王朝李家的后代,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则称是东汉皇室后裔。 李存勖和刘知远明明是沙陀族人,和唐宗室、汉宗室没有任何关系。而李昪本是南吴大臣徐温的养子,之前虽然姓李,但 不过是平民,也和唐宗室没有关系,所以新旧五代史都只写李昪是“自称”唐宗室后代。他们的说法,当时的人就不当回事 了,除了自己心里满足一下,对于政权没有起到任何的帮助。

相比之下,出身低贱到小时候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的朱元璋,靠着自己的雄才大略,缔造了一个国祚将近300年的王朝。 据说朱元璋在打天下时也曾经想和朱姓大儒朱熹攀亲戚,但最终打消了这个想法。

在正式的文献中,朱熹在北伐讨元的檄文《谕中原檄》中写道:“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 江……”等等。朱元璋没有攀朱熹这个亲,历代读书人和史学家也没有因此小瞧他。康熙皇帝曾六次到江南巡视,每次都会 去明孝陵祭奠朱元璋。康熙此举固然有收买人心的目的,但从祭文中可以看出,康熙也是真心钦佩这位出身草莽的皇帝。

小结

当一个人真正内心强大时,他其实不需要攀什么祖宗。当然,也许有人讲,我认个祖宗,也不妨碍他人,又有什么危害吗?

其实是有的,因为如果一个人的心思不是放在自己身上,而是放在虚无缥缈的东西上面,他其实就达不到他原本能达到的 水平了。这就像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那样,以慕容复的才能,其实原本能够在现实世界中取得一席之地,却要生活在自欺欺人的虚幻中,最后也被自己的白日梦压垮了。

有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出身寒门,找到一位好祖宗,自己心里会多点自信心。可是当你要从外物上找自信时,其实已经是不自信了。

其实,不仅不必把什么祖宗、出身挂在嘴边,过去的很多经历包括荣誉,其实过去了也就不用老想着了。我自己在初三毕业时,把我初中得到的奖状都烧了。我当时是这样想的,如果以后得不到新的奖状了,旧的留着也没意义;如果能得到新的,那么新的永远比旧的更好。

曾经有人问过三次夺得世界杯的球王贝利,他一生中打进上千个球,哪一个进得最漂亮?贝利讲,下一个进球最漂亮。这个话很有道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