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修心的至上境界,是让一切变得简单(道德经可以修心吗)

道德经:修心的至上境界,是让一切变得简单 修心的至高境界,是无需修心,但是高于世俗。

简单是一种境界,顺应自然是一种智慧。

一个人如果能抛开复杂的念想,以顺应自然的姿态适应外物的变化得失,这便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从道家思想的角度来看,这就是真道。

一个禅师告诉自己的弟子说:修行之前,山是山,水是水,修行之时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而修行之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修行前后的区别,就是去除自己的妄心和主观念想,以简单顺应的思维,看待世间出现的一切障碍和问题。

修行之后所看见的山水,除了山水本身之外没有更多的杂念,而修行之前所看见的山水,却掺杂了世俗之间的纷扰和问题。

道德经:修心的至上境界,是让一切变得简单
有一次孔子拜见老子,老子刚洗完头,站在那里散着头发,等待头发晾干,一动不动,如同一个木头人一样。

孔子看到了之后,十分惊讶,就说:我以为自己眼花了,看到先生的形体像枯木一样,像是遗忘了外界,脱离了人世,处于独化境界一样。

老子说:我的心遨游在万物的初始境界。心困而不知,闭口而不说,至阴酷寒,至阳炎热,寒冷出于天,炎热出于地,两者互相交融而生出万物,或成为万物规律,却看不见形象,消逝,生长,盈满,空虚,时隐时现,日转月移,无时不在作用着,却不见踪迹,生有开始的地方,死有归属的地方,始终循环不尽,而不知穷尽,若不是这样,哪一个是本源呢?

在这一番对话中,老子所说自己的心遨游在万物的初始境界,就是在道的状态之中。

道德经:修心的至上境界,是让一切变得简单 《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中所说的二、三、万物,都是阴阳融合之后,所生出的状态,所以在故事的开篇就说老子站在那里等头发晾干的时候,就好像枯木一样,如同遗忘了外界,脱离了人世,而这便是处在道的境界之中。

很多人看到这里总会有一个误解,觉得一个人悟道之后就好像脱尘离俗一样,其实并非是这样。

修心的根本并不是让自己变得飘渺和复杂,而是更加简单,外在的形体不变,内在的思想也会使人学会顺应。

就如同我们开篇所说的那一句话修行之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是此时,自己的思想已经变了。

而在道家思想中也是如此,当一个人真正了解道之后,自己外在的形体不会有任何变化,但是他的思想却变了,最大的变化就是能够顺应自然,抛开了自己的杂念,让自己的行为更加顺应自然。

而这个转变的根源,就是:认知

道德经:修心的至上境界,是让一切变得简单
接下来,孔子又问老子说:请问游心于真道的情形?

老子回答说:能得到真道的人是美妙和快乐的,能体会到最美好,而游心于最快乐的境地,就是至人。

孔子这个时候就问老子:我想知道怎么做法?

老子回答说:吃草的野兽不怕变换沼泽,水深的虫子不怕变换沼泽,这是因为小的变化没有失去根本,喜怒哀乐不会入心,所谓天下,是万物统一而其中的地方。万物达到统一,四肢百体将会成为污垢,死生始终如同昼夜的变化一样不受扰乱,更何况是得失祸福,舍弃外在的外物,就如同丢弃烂泥一样,懂得自身远比附属于自己身体的东西更为珍贵,珍贵在于自身不因外在变化而丧失。

这一番话就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自身不因外物的变化而丧失,并且明白自身的珍贵更高于外在的事物。

道德经:修心的至上境界,是让一切变得简单 吃草的野兽不怕变换沼泽,其中的虫子不怕变换沼泽,这是因为小的变化没有失去根本,所以喜怒哀乐不入于心,外界事情无论怎么变化的时候,他们的根本永远不变。

我们将外在事物视作变化的时候,其实事物并没有变化,只因为我们掺杂了主观情感。

当晴天转换为雨天时,我们总会抱怨天气变糟了,其实从自然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都是出自于自然。

所以舍弃人的主观情感主导之后,你就会发现外在的事物并不存在变化,喜怒哀乐此时也不入于心。

当外在的变化的是不入于心时,无论外界出现了什么问题,都能顺应外在变化而存在,内心波澜不惊,内心没有起伏,没有取舍,没有好坏之分。

这就是修行之后的根本智慧,这也是修行之后的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道德经:修心的至上境界,是让一切变得简单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