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厉害了!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的设计创意,竟源自这位大三女生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吉祥物原型,选择了灯笼。这是个既大胆又可爱的决定。作为穿越千年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雪容融”以温暖又俏皮的面目亮相,是一种革新,也是一种自信。
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一起亮相的,还有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与“冰墩墩”诞生自广州美院顶级平面设计教授手下不同,“雪容融”的灵感创意来自于吉林艺术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姜宇帆。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
回顾灯笼宝宝“雪容融”的诞生始末,要从11个月前的冬奥吉祥物征集活动宣讲开始。这名爱笑、爱玩短视频自拍软件的女孩儿,险些成了“无名英雄”。
去年10月31日,冬奥组委的工作人员在接收应征者送来的稿件。
一幅临时替换的作品 成为一个温暖又惊喜的切入口
2022年1月21日,参加了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征集的吉林艺术学院突然接到北京冬奥组委通知:吉艺报送的作品中,名为“吉祥如意的中国结、中国灯笼形象”脱颖而出,位列三甲,进入下一轮修改。
得知消息后,学校开始查阅存档的征集作品名录,竟没有查到相关信息,又经几番周折,通过逐一查找学生姓名,才确定入围作者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大三年学生姜宇帆。
原来,吉林艺术学院在向冬奥组委提交征集稿件前,曾组织教师们进行了一次整体看稿工作。就在那次看稿过程中,产品设计专业青年教师冯犇媛感觉到,以动物麋鹿为形象的设计太多,于是回到工作室让学生姜宇帆更换之前提交的麋鹿形象,重新设计。
此时距离截稿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天。
这三天里,姜宇帆每天都是凌晨2点回到宿舍,废寝忘食地设计。
看到同学们都以动物为题材,姜宇帆想着,能不能用“物”?得到老师肯定的答复后,她设计了中国结和饺子,在后者被否之后,还要再想一个搭配中国结的“物”。
喜欢传统文化的姜宇帆,在设计一筹莫展的时候,家乡过年的场景浮现在眼前。
“我家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这是过节的时候节庆氛围浓厚的一个县城,灯笼特别常见。而且我们家冬天很长,一年差不多有半年都是冬天。所以‘雪打灯’的这种景象特别常见,于是就让我想到了灯笼。”
中国传统灯笼成是2022北京冬残奥吉祥物“雪容融”诞生的灵感来源。
于是,她以中国结和大红灯笼为创意素材,设计出了一套吉祥如意方案替换了之前提交的麋鹿形象,在最后关头提交了作品。正是这临时更换作品的举措,导致学校没有留存姜宇帆更换后的作品信息,但也恰恰是这组临时更换的灯笼创意,成为了“雪容融”的雏形。
“就是想表达喜庆。我当时心里的唯一的想法就是我做的这个吉祥物是可以代表中国的。”姜宇帆说到。
“中国结”退回 “灯笼”必须一条路走到黑
1月25日,在接到冬奥组委的通知后,郭春方院长带领团队赴京参加了第一次修改方案会议。会上,冬奥组委专家给予的意见是“仅保留原创属性,重新设计形象”。这就意味着除了保留“中国结”、“灯笼”这一角色属性外,整体的形象设计都要从零开始。
会后,团队成员当天即返回长春,在兴奋和紧张的心情中成立了“吉艺1.25冬奥吉祥物项目组”。“兴奋是因为有作品入选了,紧张是因为也不知道我们的作品是否有真正的结果。”冯犇媛回忆。
彼时正值学校寒假,距离春节仅剩10天,冬奥吉祥物设计的高度保密性对场地、设备、人员、后勤保障等都提出了严峻的要求。
郭春方在考察了几处地点后,最终选定了位于吉艺校园后侧居民区中的吉艺专家公寓作为“秘密工作室”。他火速联系学院各个行政部门、供应商配置资源,还落实了安保等后勤保障工作。他要求:“这个工作室必须24小时拉紧窗帘。”
图为吉林艺术学院校长——郭春方。
从那天开始,在工作室里时,姜宇帆就“没有看见过白天的太阳”。
1月27日,“1.25项目组”全面进入创作状态,只有除夕、大年初一休假。
与广州美术学院团队一样,所有团队成员的春节休假计划完全打乱。在澳门读博的郭昱峰老师,寒假本已将妻儿老小全部接到珠海过年,但接到进组通知后,以最快速度赶回到长春,与家人身在两地,独自在项目组度过了春节及整个寒假。春节期间,设计学院院长金巍还自带食材,亲自下厨兼职厨师。
方案不断修改,冬奥组委的意见也持续更新反馈。
2月18日,冬奥组委通知吉艺团队,取消“中国结”形象设计。此时,团队手中仅剩“灯笼形象”继续创作,如果再被“毙稿”,意味着大家的心血将付之东流。
接下来,灯笼形象在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中艰难的前行着,创作团队也面临着思维枯竭,难以突破的情形。
到第8次赴京交稿时,灯笼形象基本确定,项目组需要递交完整的文化阐释方案,不仅要叙述外在形象,更要着重灯笼本体所蕴含的传统格调、人文语汇与精神内涵。
这时已经是4月11日。赴京交稿的吉艺团队接到冬奥组委的修改意见:“要把这灯笼的属性、身份、多样化”。
“历史上,奥运会的吉祥物(几乎)没有以物出现的,都是动物,不是一个生命体,能不能赋予它生命。”郭春方说,拟人化的需求使团队的工作进入“最迷茫,最痛苦的阶段“。
为了让“物”活起来,团队进行了各种尝试,比如将“鹿”的形象融入其中,让红灯笼上长出两个小角等,屡屡受挫,也屡败屡战。
因为家庭原因,吉艺设计团队成员、动漫学院副院长矫强把年幼的女儿带在身边工作。小姑娘可爱俏皮的日常举动,也给了他很多创作的灵感,成为作品中潜移默化的元素。
这个被戏称为“我们工作室的小吉祥物”的孩子给了创作者们更宽阔的思路和更轻盈的理念。
“一开始感觉设计吉祥物我压力很大,因为毕竟是给奥运会做的东西。但是后来我觉得与其顶着这么大的压力,不如说就把它们当成可爱的小形象来做。”矫强说。
后来,冬奥组委给吉艺团队发了一张图片,图片中是北京老艺人在做灯笼,上面贴着金色的如意纹样。于是大家想到用剪纸的形式体现鸽子,后又加入天坛和雪的元素。
“灯笼顶上都有个挂钩,我们把挂钩设计成一个如意。那个如意也取意于奥运主场馆(2022年冬奥会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郭春方说。
5月28日,冬奥组委会告知“灯笼宝宝”整体方案确定,项目可以进入到下一阶段。
“这一刻,我们觉得希望大增!但是由于保密的原因,我们也不敢确定这个形象会不会流产。”郭春方院长说。
建模曾被机场安检要求开箱
设计方案确定后,团队又在6月15日收到冬奥组委考察模型制作的新任务。
团队中的几位青年教师即刻启程前往深圳,考察吉祥物模型制作情况。两天时间内,团队考察了模型制作工艺、确定了模型制作加工厂,并签署了保密协议支付了“预付款”。
然而,冬奥组委认为这样的制作存在泄密风险。为保证万无一失,那笔“预付款”就成了“毁约金”,吉林艺术学院不得不自行完成模型制作。
吉林艺术学院担当了模型制作的重任。
那个吉艺专家公寓100多平米的工作室,很快变身成临时模型加工厂,3平米的阳台改装成了喷漆房。
团队成员都开始学习新本领,分别进行建模、抽壳、3D打印、打磨、喷漆等工作。大家学会了手工打磨、手绘涂漆、拼装组合等技能,每一个人都身兼数职。
“我感觉在这期间学到的东西,真的比我大学三年学到的总和都要多!”姜宇帆回忆。
6月正值盛夏,工作室窗帘不能打开,阳台改装的喷漆房暑热难耐,虽然学校第一时间为工作室装上了空调,但超过10人进行“工业作业”,空间实在太小。
艰苦卓绝地努力后,模型建好,在送往北京的过程中,机场安检反复用X光扫描这个小黑箱,郭春方只能解释为:“那是一个玩具模型。”
在两次模型递交后,冬奥组委即刻反馈:模型制作精良,望能够尝试更多领域的拓展应用。接下来的7、8月份,团队又完成了吉祥物表情包、运动形态、流行语动图gif、国庆相关gif以及冬奥景观应用设计等大量工作。
灯笼宝宝的命名也下了一番功夫,最终定为“雪容融”,既有北京的民俗味儿,又谐音地跟冬奥会吉祥物熊猫“冰墩墩”工整对应,用两个不同的rong字,更能彰显残疾人运动的包容、融合的理念。
“雪容融”解析图。
终于,吉艺团队在8月21日等来了确定灯笼宝宝为2022年冬残奥会吉祥物的喜讯。
“当时的心情真的是特别激动。在给我发冬奥会会徽胸针的时候,我手一直在抖,怎么也带不上。”姜宇帆说。
因为地处偏僻,姜宇帆每次从学校回黑龙江老家,都要折腾将近20个小时。奥运吉祥物的任务让她寒暑假都没能回家。而往来北京十几趟,她都没能亲眼去看看设计图上的天坛,更别说其他的名胜古迹。
“其实这次经历对我来说特别难忘,特别高兴,这一生可以为奥运做出一些自自己的贡献,特别开心。”姜宇帆说,2022年的时候,她梦想着这样参与冬奥会:
“我就是没事喜欢做白日做梦,我就会想,到开幕式的时候,可以穿上自己设计的吉祥物的衣服,拥抱来观看冬奥会的人们,应该会觉得特别神奇。”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