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为金融产品取名
金融产品取名要贴近老百姓
取名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名字取得好,有时候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更是如此。在商业银行推出新产品时,名字取得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产品命运的兴衰。现在,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在其他条件都相差无几的情况下,谁能拥有一个大众都能够、也愿意接受的知名产品,谁就可以抢得制胜的先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在为新产品取名的时候,往往考虑更多的是“排他性”,即区别于另外任何一家银行的可识别性,而很少考虑老百姓的接受意愿;还有的商业银行为新产品取名时,只考虑了专业人员的方便,而没有考虑到最广大的基本客户是否接受。某些金融新产品的名字之新,就连银行内部员工也会感觉莫名其妙,这样的金融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市场占有率可想而知,更别提效益了。
前些时候,听说一位老太太把某商业银行的“速汇通”业务理解成了治疗心脏病的新药;有市民把某商业银行的新业务“一柜通”理解成了在冰箱与冰柜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家电新产品,认为这是新品牌家电,既可以当冰箱使,又可以当冰柜使;还有市民把某商业银行的“一卡通”理解成了一个“卡通”(儿童玩具或动画形象),还有的人以为一张卡就走遍天下,路路畅通。真是有趣之极。
笔者以为,金融新产品被老百姓当作治疗心脏病的新药还可以,只要没有把老百姓吓出心脏病,就还算没有完全失败,至多使用的人少点,但还不至于带来不必要的纠纷;至于金融新产品被当作家电产品,那只能是设计者的悲哀,即使不说设计完全失败,起码是有“对牛弹琴”之嫌疑;金融新产品被理解成“卡通”,起码还有儿童欣赏,具有占领儿童金融市场的潜在可能,但如果被认作万能的“灵丹妙药”,那么,客户达不成他的心愿时,就很有可能找银行算账。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把自己的新作念给没有任何文化的村妇听,直到村妇听懂了,才拿去发表,这种精神和做法很值得银行借鉴。虽然现在老百姓有钱了,但是这不代表老百姓都成了金融专家,对于一些专业味很浓的金融产品名称,就连银行员工尚且不能领悟其中的道道,又怎能苛求普通老百姓呢?
客户是上帝,再好的金融新产品,也离不开“上帝们”的认同和使用,如果“上帝们”连产品的名字都弄不明白,又怎能购买这个产品并为银行创造价值呢?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的命名必须贴近老百姓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否则,不仅收不到推出金融新产品的预期效果,甚至会闹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