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洪姓的历史
第一节 源流 洪氏出源有七:一)洪氏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为共工的后代。
远古时期,有个共工,史书载:“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据《元和姓纂》及《尚书》载,共工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尊为水神。
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时,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镇压了他们后,逐出中原。
共工的子孙一是为了避仇,二是让后代子孙不要忘记自己是水神的后裔,因此在“共”姓的旁边加上三点水,改姓洪。 (二)洪氏为共国的后裔。
据《通志•氏族略》载,西周时有个共国(故城在今河南省辉县),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
子孙以国为氏,后加水成洪。 (三)洪氏为帝鸿(即轩辕氏)之后。
据《路史》载,相传帝鸿(即轩辕氏)之后有洪姓的。 (四)洪氏为扬侯之后。
西周初,封周文王庶子伯侨于此,为杨侯。扬侯国,建都洪洞(今山西临汾市洪洞县),又称洪洞国,子孙以国为氏。
(五)宏(弘)氏为避讳而改姓洪。1.南北朝时,北魏献文帝名拓跋弘,孝文帝名元宏,当时北方的宏(弘)氏为避讳改为洪氏。
据《百家姓考略》载,豫章宏姓、常州弘姓为避唐明皇李弘的名讳而改洪姓。 3.据《姓源韵谱》载,五代刘弘昌、刘弘果为避宋太祖之父的名讳而改洪。
(六)其他出自他族改姓。清代时,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洪佳氏、宏义氏等后全部或部分改姓洪;裕固族克孜勒氏,汉姓为洪。
2.洪姓的来源
洪姓人口虽然不多,但是来源相当复杂,源于黄帝的有两支,具体情况如下:
洪姓
一、出自翁姓。周昭王姬瑕庶子食采于翁山(今浙江),子孙后代便以翁为氏,世代沿袭。下传至宋朝翁乾度,生有六个儿子,人人都有出息,先后进士及第,他便让六个儿子一个人姓一个姓,除老三继续姓翁之外,其他五个儿子都改了姓,从老大到老六依次姓洪、江、翁、方、龚、汪,老大处厚易姓为洪,并繁衍至今。这六个姓的血缘关系,被姓氏学者称为“六桂联堂”。很显然,出自翁乾度长子之后的这一支洪姓,理所当然是黄帝后裔。 洪姓 二、山东省汶上县、河南省偃师市《姬氏志》都介绍:“洪姓,系出安乐郡,姬姓,卫大夫弘演之后。到唐始避高宗子李弘之讳,改为洪姓。”此支洪姓显然也是黄帝后裔。 三、其他来源:1、出自共氏,为炎帝之后。2、古代共工氏部落后裔,由祁连山一带逐步往东迁徙至河南灵宝以至朝鲜、日本,有的姓共,后来又有的加一个三点水,姓了洪。譬如:汉武帝时,共工氏后裔共勋之子共普,为躲避朝廷内乱,去敦煌后改为洪姓,叫洪普,洪普被不少洪氏人信封为始祖。3、唐朝豫章宏姓,为避讳唐太子宏而改为洪姓。4、宋朝宋太祖的祖父叫赵弘,江西、江苏的弘姓人、刘姓人因避讳,改为洪姓。
3.洪姓的由来
姓洪的朋友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往往说:“我姓洪,三点水,一个工。”这个极为简单的介绍恰好说出了洪作为姓氏的一个主要由来,
洪姓确实是由原本姓共的人加上三点水改姓为洪的。共姓相传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共公氏使用的姓氏,共公氏当黄帝部落打败炎帝部落之后,共公氏继续率领残留的部落与黄帝部落的颛顼发生过争夺帝位的争斗。“共公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枝折,地维绝,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则水潦尘埃归焉。”据说,不周山就是如今的祁连山,天崩地裂之后,有了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历史上共公氏是制造洪涝灾害的祸首,其实另有一部分掌握治水技术的共公氏后裔仍在尧帝、舜帝和大禹手下得到重用,共公成为一种官职,相当于水利部长。
后来,共工氏后人为了避仇,把共姓改为“共”子加三点水为“洪”,不仅因为共、洪古音相近,而且因为共公是水官,加三点水也表示不忘祖先的功德
4.洪姓的由来
洪姓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
传说源自共工氏。共工是尧帝时的水官。
《书·尧典》载: \"共工方鸠亻孱功。\"东汉郑玄《注》曰:\"共工,水 官名。
其人名氏未闻,先祖居此官, 故以官氏也\"。认为洪氏源自共工的最早文献是唐元和年间林宝著的《元和姓纂》:\"共工 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为洪氏。
\"共工之后所建的共国,在今甘肃泾川县北,后为周文王所灭。但宋代学者洪迈在他所著的《容斋随笔》说:\"姓 氏之书,大抵多谬误\"。
又说:\"《元和姓纂》,诞妄最多\"。极力否定《元和姓纂》中关 于\"共工之后避仇改洪姓\"之说。
他认为,洪氏源出于共工,\"本曰\'共\',《左传》所书 晋左行共华,鲁共刘,皆其裔也。后又推本水德之绪加水于左而为\'洪\'云\"。
另,今河南辉县西周时曾是功臣的封国,也称\"共国\",后来为卫国兼并。共姓后代在姓氏旁加水,改为洪姓后,不断西迁,秦汉以后,定居于汉中一带,尔后又迁徙蕃衍于甘肃敦煌 ,故以敦煌为堂号。
至唐代,洪氏后裔分二派南迁。一派居安徽歙县(后南迁江西乐平), 一派居河南光州固始。
宋以后,又不断向东南一带迁徙,足迹遍及江南各省。
5.百家姓中的洪姓的由来
洪氏系承三支 共工宏氏弘氏 洪氏,源远流长,他们的来处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上古时期神气万分的“共工氏”。
然后由共工氏而共氏,由共氏而洪氏。数千年的家世源流,原原本本,清楚明白。
关于这个问题,《姓纂》一书说明得最为明确。该书是这样说的:“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为洪氏。”
省略为一个共字 由此可见,上古时期神采飞扬的共工氏,于4200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以后,曾经把自己家族的姓氏省略为一个共字,后来,又为了避仇,才在原来姓氏的旁边加上三点水,子孙世代相传,终于形成了一个十分著名的姓氏。 隋、唐以后洪氏称盛于皖、赣一带。
南北朝时由于五胡乱华而导致的民族大迁移,把过去繁衍于北方的洪氏带到了南方,固然是一个最大的因素。唐明皇时江西豫章(即南昌)宏氏的改姓为洪,应该也有很大的关系。
《姓氏考略》上记载说:“豫章宏氏,避唐明皇讳改为洪。”一方面指出了洪氏家族的阵容扩大,另一方面也为江西的多洪氏,作了注脚。
另外,于唐德宗前后,现在江苏的武进一带,也出现了第三支以洪为姓的家族,那便是《姓纂》上记载的:“毗陵监察御史洪察,常州人,本姓弘也,避孝敬讳改姓洪氏,生子兴,起居舍人,生经纶,谏议大夫。” 三支‘人马’组合而成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知道洪氏是由三支“人马”组合而成的——第一支源远流长,是传自好几千年以前的共工氏;第二支是唐明皇时改自江西南昌的宏氏;第三支则于唐德宗时分自江苏武进的弘氏。
这项资料,当可作为洪氏人士探寻本身来龙去脉的线索。 分别来自三个不同方面的洪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便是他们长久以来,都是活跃于南方各地。
北方的洪氏,虽然不是完全没有,但比较少见。 在历史上,洪氏的才华洋溢,杰出的人物不绝于历代的史书,其中,除了道光年间几乎以太平军倾覆了满清的洪秀全以外,宋朝时安徽宣城的洪皓,大概是人们所最熟悉的洪姓历史人物了。
洪皓,被后人比喻为“汉之苏武”,是一位以忠贞事迹照耀千古的不朽人物。根据《宋史》的记载,他少负奇节,有经略四方之志,在宋徽宗的宣和年间出任宁海簿摄令事,便已表现杰出。
到了宋高宗南迁,他奉诏出使金国,被金人所拘留,强迫他出仕刘豫,却被他以一番“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南归,恨力不能磔逆豫,忍事之耶?愿就鼎镬”的大义凛然的话,严予拒绝。后来,他被流放于冷山15年,艰苦备尝,却始终持节不变,所以赢得“汉之苏武”的美誉,千秋万世受人景仰。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