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风水文献综述

1.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作者一般不在其中发表个人见解和建议,也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客观概括地反映事实。

一、何谓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

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为专题性综述。

二、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的意义 1. 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2.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3.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文献资料的搜集 文献资料的搜集途径: 1.利用有关的检索工具(包括目录、文摘和索引等)搜集文献资料。

2.利用国际联机检索系统搜集文献资料。 3.利用原始文献(包括专业期刊、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会议文献、专著和标准等)搜集文献资料。

4.利用三次文献(包括综述、述评、百科全书、年鉴和手册等)搜集文献资料。 5.通过Interent网和光盘数据库搜集文献资料。

四、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2.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3. 要围绕主题对文献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不要教科书式地将有关的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 4. 文献综述在逻辑上要合理,即做到由远而近先引用关系较远的文献,最后才是关联最密切的文献。

5. 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不能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 6. 文献综述结果要说清前人工作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

7. 采用了文献中的观点和内容应注明来源,模型、图表、数据应注明出处,不要含糊不清。 8. 文献综述最后要有简要总结,表明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工作基础。

9. 所有提到的参考文献都应和所研究问题直接相关。 10. 文献综述所用的文献,应主要选自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 11. 所引用的文献应是亲自读过的原著全文,不可只根据摘要即加以引用,更不能引用由文献引用的内容而并末见到被引用的原文,因为这往往是造成误解或曲解原意的重要原因,有时可给综述的科学价值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五、文献综述的结构 文献综述主体部分的格式一般由前言、主题、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看起来和科技论文相似,但论述的重点不同。 这里是一篇文献综述正文部分的写作框架: 1.前言或简介(问题的提出,背景,动机等等); 2.参考文献的来源及其主要的观点或学术流派、技术路线介绍; 3.各种观点的评价或各个学术流派、技术路线的发展趋势; 4.结语:值得关注的若干问题、目前该领域尚需探索的重大空白等等。

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主要是为自己写作毕业论文提供文献方面的帮助和指导的,所以,只要把自己所作题目的相关文献找准、找全(这是编写参考文献题录阶段必须做好的工作),然后对这些文献中的观点、方法、原理、材料等等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文字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像做毕业论文那样,把自己的发明和创新全写上去,更不要象写教科书那样,从古到今面面俱到。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六、论文后参考文献表排写格式 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居中排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

2.请提供一些关于艺术设计的参考文献

[1]林文冬,《手绘设计表现作品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7月。

[2][美]伯顿,《广告文案写作》[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1月。

[4]滕雪梅,霍康,《图案设计教学与运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5]王力强,《平面构成》[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

[7]王怡颖,《创意市集》[M],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社,2005年7月。

[8]王序,《欧洲创造产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年11月。

[9]朱和平,《设计现代设计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10]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11][美]纽瓦克,《什么是平面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1月。

[12][美]诺曼,《情感化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

[13][美]利德威尔,《最佳设计100细则》[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7月。

[15]安晓波,王晓芬,《设计艺术造型基础》[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3月。

[16][英]安布罗斯,哈里斯,《创意设计元素》[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4月。

[17]丰明高,唐宇冰,《图案设计》[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3.求中国山水画的传统与成就的文献综述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

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向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人的性情。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

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

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顿而至清晰。

自仰韶文化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具有了象征性。在几何装饰的手法中,对称、运动等构成概念己明显地运用于时空的表现之中。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稷神祟拜图》。在以农立国的背景上,祭祀稷神一直成风。

而这幅图中的禾、田、人的关系传达了先祖对生命意义的一种素朴理解。在沉淀了人与动物、植物的自然关系认知的基础上,社会意识又成为最为关键的文明起源。

沧源文化的《村落图》,用岩画形式记述了人类对农耕定居的“家”的理解。这幅画最有视觉趣味的是以村落为中心的道路关联,以及押俘、赶畜、祭天、跳神等场面围绕正面中心的梯度延深,平面中的深度己在这幅画中得到有力的体现。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这样拌随着艺术的看,不断地深化与发展。 到了秦汉时期,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由乡土而至皇权,殿堂宫室的壁画成为时代的主流。

这种以宫室喻家室的认信取向,使中国美术摆脱了原始形态。统治阶级士大夫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

士者文化实现了与乡土文化的分离。对于山水画而言,这一分离是深刻的。

若我们认真研究一下曲阜石刻的《庭院图》,就会被其视错觉创意震撼。这是两种视觉冲突的艺术:在满足正面的平视前题下,建筑物的平移重迭与倾斜重迭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种不同透视法则所致生的力的碰撞,使画面具有了超现实的立体感。

有趣的是,先贤的艺术家一开始便使用了纵横平移重迭、视线具有深度却不消失的重迭透视法则,而且在复合视域中能将正面与倾斜两种透视法则艺术的冲突起来。应该说这一法则较之当今的西方立体派早了近两千年。

正如本书一再所讲的,祖先的聪慧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白,只要我们认真地凭藉科学的双眼走入先贤的思想,我们一定会发现经学方式能告知我们的更多更多。 这种用视觉形式冲突所构成的艺术感动,在石刻画的《春雨图》、画像砖的《宅门图》、《收获戈射图》等等古远经典中可以得到更为丰富的体验。

一个十分明显的指向是,随着人与自然、社会的认识关系的深入,人们看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观念为象、装饰为用、几何为图的原始图式,演化为意志为象、生活为用、境界为图的古典图式。这一看的历程,认信的积淀,山水画构成要素的萌芽集合,都为山水画的问世奠定了基础。

从个体生命的角度体验天地宇宙的永恒,体味人在此中的自由,是魏晋山水诗的开启。谢灵运的意义就是在文的自觉时注重形的依托,从哲学的本体论出发,追求玄远的神超理得。

真正代表中国山水情怀的是陶潜。陶诗是超越玄言的哲学深刻,它没有放弃玄言诗的宇宙本体和生命本体的体悟,并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体现这种体悟的本质和意义,把它们变成一种可触知的东西。

一个有艺术的创意,就是将亲身体验到的无形结构找到形状。山水草木在陶诗中是真意深情,是体现中国精神的哲学,是超然事外,是平淡中和。

顾凯之《洛神赋图》局部 现今,用“确立”二字来正名山水画的众说是顾凯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在这类摹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峰、石、云、水、树的复杂表现。

这位“发前人所未发,开后人之师承”的艺术家,第一次将山水搬上了中国美术的表现舞台,他的《画云台山记》可算山水画论的开山之作。虽然文题中心是赵升舍命从师的故事,但其环境刻划部分却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后来观照。

这一模板作用的确立,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a . 山有受光面、背影,水有倒影,祥云可成为东与西的重要观照,水天的“空青”可托出有太阳的天气。 b . 按照东西的顺序排置远近山峰,营造一个高峻险绝的境地。

c . 中段布局主要讲求取势的“对峙”,具有相对意义。 d . 东、西、中三段山要用“紧凑性”将长卷关联起来。

在山的三分之一以上部位,做清气使之分为两重。 顾氏的理论之所以重要,在于他提出了行云流水的线性形状,鸟瞰呼应的重迭形式,三段山、三分位的空间模式。

被称为中国第一篇山水画论的是宋宗炳的《山水画序》。宗氏提出了著名的透视法则:“竖画三寸,当千刃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

与宗氏同代的王微,亦是纵情丘壑的人物,他在《叙画》中提出了“望秋云,神。

4.求关于 油画风景画 的文献综述 谢谢

论油画风景画审美欣赏 吴晗华 风景画是以大自然为题材的绘画。

其审美价值的高低在于作者是否真实完美地表达了自己的审美理想,使被描绘的景物传达出人的神韵和人的生活气息,能否体现我们民族的审美情趣,并通过所描绘的景物来抒发情怀,寄托思绪,以引起读画人的参与共鸣,给他们以美的享受。法国人一度把风景画从油画艺术中勾销掉了。

尽管著名的法国风景画家,如路易·莫罗、弗拉戈纳尔、于贝尔·罗贝尔等人早在18世纪就已开辟了一条坦途。但在帝国时代,沙龙评审会力排风景画,以至后来如普桑等人所画的一些极富幻想性的风景杰作,也不过是千篇一律的人造自来山水(徐悲鸿语):悬崖峭壁,孤峰连巅,看来出奇,却是陈腐的章法支配下的室内构想之作。

19世纪时的一部分文学家,受时局的制约,接过18世纪哲学家卢梭提出的回到自然的口号,主张大自然可使人的身心获得自由发展。尔后,瑞士作家阿米埃尔又补充说出风景即情绪的观点,受到夏多布里昂等人的拥护。

法国的画家们开始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灵感,风景画才在法国进入更被赏识的时期。而柯罗是这方面有卓著贡献的法国情绪风景画家之一,柯罗十分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然是画风景的首要条件,他曾说:艺术就是,当你画风景时,要先找到形,然后找到色,使色度之间很好地联系起来,这就叫做色彩。

这也就是现实,但这一切要服从于你的感情。这简短的几句话,也许正是柯罗的风景画的全部秘密所在。

我国远在魏晋南北朝时山水画就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而西方传统艺术,直到17世纪荷兰画派的兴起,风景画才得以摆脱作为人物背景附庸的地位,独立于油画艺术的殿堂。康斯泰勃尔和透纳,柯罗和巴比松画派,印象派……,大批艺术巨匠留下了一幅幅传世之作,奠定了风景画在油画艺术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由于风景画难以表现重大题材,曾长期遭到冷遇,致使不少油画家把画风景当作练笔的手段。近年来,油画风景画创作日趋活跃,许多画家致力于油画风景画创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尤其是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风景画走出了尘封的画室,进入千家万户。无疑,风景画自有它独立的、不可代替的审美价值,而这一价值的实现,必须借助审美欣赏活动。

风景画强调“意境”,是指欣赏者主观心理因素方面的“意”与画面上呈现出来的客观方面“境”二者之间浑然融合。在审美活动中,由于主体心理因素与客体因素之间融合的方式不同,所形成的境界亦有差异,就艺术鉴赏过程包括直觉和感知、体验与想象、理解与创造三个层次。

一、直觉与感知阶段。直觉与感知是鉴赏主体的两种基本的审美能力,是主体的观照意向与客体呈现的物境之间的融合,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对作品内外结构的把握只是一种知觉形象,对作品内蕴的领悟相当模糊,欣赏者仅仅以直观的态度着眼于作品中摹仿因素呈现出来的物境,把画家创作出来的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作品看作是一自然景观的再现。

这一境界的形式,观者过于强调客体的是否真实。二、体验与想象阶段。

主体的体验意向与客体呈现的情境之间的融合,第二个层次欣赏者以体验的态度去寻找作品中情感因素呈现出来的情境,与艺术家进行对话,洞察其涂层意蕴,并使审美愉悦逐渐生成。此时鉴赏者对作品及其意蕴的把握和领悟,其依据主要是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观的艺术感觉,因此停留在感性阶段。

三、理解与创造阶段。主体的欣赏意向与客体呈现的情境之间的融合,是风景画审美活动中的第三个层次,欣赏者完全以一种鉴赏的态度去审视作品智慧因素呈现出来的情境。

理解包括对作品的形象、情境、形式、语言的审美认识,也包括对于作品整体价值的追寻。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来构造自己的形象和情境。

只有真切地了解才能真切体验,进而真切地共鸣和交融,使作品在画家与欣赏者之间架起沟通情感的桥梁。正如托尔斯泰所言:“艺术是感情的传递。”

风景画是画家心灵深处诚挚的、热烈的情感倾诉,康斯泰勃尔的纯真朴实,透纳的雄浑奇异,柯罗的恬静温柔,无不表现了画家对大自然魅力和诗意的独特感受,作为欣赏者,只有进入审美欣赏活动的第二种境界时,才能在其作品前流连往返,深入理解作品的感情内涵。当人们冷静地站在审美舞台下,用一双“绘画的眼睛”,从构图、色彩、调子、体积、空间、线条及笔、刀法等角度去鉴赏幅幅异彩纷呈的作品时,就会发现画家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印记的形式之美,在这里,他们将看到画家物化在作品中的智慧之光。

由欣赏者对画家智慧的分享进而达到欣赏者自身的智慧与画家智慧的结合。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对油画风景画的发展历史,代表画家及其艺术表现特点有初步的了解,就不难领略其中之奥妙,成为“会看门道”的高层次的欣赏者。

歌德说过:“一切生物都向往色彩”。在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具体的、明确的线和面,物体的“形”和“立体感”全消融在千变万化的斑斓色彩之中。

如果意识到印象派绘画是美术史上一场真正。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