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墓地的风水

帝王墓地的风水

帝王墓地的风水,当古代皇帝选择了陵墓的位置时,他必须邀请风水大师来参考风水问题。因为每一个帝王都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更安定的延续下去。下面给大家介绍帝王墓地的风水内容!

帝王墓地的风水1 墓地风水图解之风水

帝王墓地风水以堪舆风水学论就是极佳风水宝地,陵墓特别是帝王级的陵墓,是不能乱动的,“挖祖坟”的念头不能有,保护措施相当严格。不只如此,还要祭拜、修缮,如清康熙乾隆下江南时总要去拜谒南京明孝陵。

帝王陵寝墓地选址的好坏,则直接影响国运、江山的兴亡,格外受到重视,因为选址不慎被帝王杀掉的风水先生不在少数。

帝王墓地风水

帝王墓地建筑结构古代帝王陵寝文化中,帝王陵寝的建筑风格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以秦汉时期的“封土起冢”为代表,封土堆积如山,故帝王陵又称山陵,如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

另一种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唐高宗李治与大周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干陵类型的“因山为陵”,这才是真正的“山陵”,防盗效果好。

前一种筑造方式就是在平地或山坡上挖出一个人造地宫来,堪舆术上称是“地走龙蛇”,这种方式亦为百姓人家采用;

后一种则是将大山从半腰凿空,往下深挖,形成更为坚固的石质天然地宫,外表上整座山都成了陵寝,比封土堆更气派,风水指向“山含王气”。

而有山的地方,从风水角度来看,也更容易“藏风聚气”。再者,风水好的地方风景也不会坏,所以大唐帝王们青睐”因山为陵”是有充分考虑的。

李世民墓地风水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位于今礼泉县境内的九嵕山,是李世民自己择定的。与秦陵所在的骊山一样,九嵕山也是一座名。

从东看形似笔架,又称“笔架山”;近年又有人称之为“中国的富士山”,因从西南面看形如覆斗,形如日本富士山。在堪舆师眼里,此山风水妙不可言:席踞渭北,气掩关中,九梁拱举,一峰独秀。

背依群山及泾水,前有群山环卫,开阔的关中平原和浩浩渭水互为映衬,确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但李世宗择选此处建陵,与他是“马上皇帝”有直接关系。

李世民21时即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多次在这一带埋兵布阵,降败对手,最后改天下姓李,李渊称帝大唐。

九嵕山在秦汉时期就是有名的风景区,是历代帝王驰骋狩猎上佳之所,当了皇帝后的李世民经常到一带放松,自然更添了一层喜欢,把九嵕山看成归葬的绝好去处,死后也希望躺在如画风景里。

贞观10年(公元636年)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即有意派堪舆师到九嵕山察看地理。李世民创造性地“因山为陵”史书上认为与长孙皇后有关,《旧唐书》记载,长孙皇后临死时嘱李世民因山而葬不需起坟,希望葬事从简。

李世民择址葬皇后,就是找自己的风水宝地。在定九嵕山陵址之前,李世民已派了堪舆师为他多处挑找吉壤,隋唐时期最为著名的善观天象的大师袁天罡,即为李世民卜选过陵址,据说走遍了关中。

李世民最终还是心仪九嵕山。唐朝帝王陵寝一般都建有大型陵园,筑陵城,寝宫处于陵城的中心部位,南边建有献殿。

陵城四边设四门,东、西、南、北分别取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主神道位于南边朱雀门中心线上。此外,还要功臣死后陪葬于周围。整个昭陵的规制就是这样,可以说是唐陵中的标准陵。

朱元璋选墓地风水奇谈明太祖朱元璋是封建帝王中比较重视风水的一个,他不仅很重视皇宫都城的选择。

而令刘伯温选择修建宫殿位置最佳位置,并命刑部痛捶牛首山,凿孔穿锁,使其形势向内朝拱护卫,并看中了钟山的阴宅风水,要把陵墓修建在那里。

一次他邀刘伯温一同上钟山选择葬地佳穴,经过多日的艰苦奔波,也没有找到如意的葬地,一天,他正走累之后,就随地坐在一个僧人的墓冢上稍息片刻,随急便问刘伯温道:“你看吉穴在什么地方?何时能够寻到?”

刘伯温笑而答道:“陛下坐下之地就是龙穴的正位。”朱元璋一听大吃一惊,急忙站起来说道:“这下面己经躺了一个老僧,你看怎么办?”

刘伯温说:“按照礼节,将他迁到另外一个地方就行了”,朱元璋一听心中很不高兴,说道:“普天之下的土地都是朕的,朕要用这个地方,为何还要用这些繁文缛节,以礼相待呢?”

于是,朱元璋就命人动手挖掘僧人之墓,挖开后,里面有两个瓮,一上一下合在一起,瓮盖上刻有两行大字“

年有朱姓掘吾之坟,虽是正主,亦应以礼迁之”,打开上面的瓮,只见老僧栩栩如生,耳长垂至其膝,指甲出奇地长,盘旋绕遍全身,眉毛头发白长闪亮,僧人盘膝而坐,众人无不惊骇,谁都不敢向前。

这时,朱元璋才相信刘伯温之话,并设坛拜祭,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僧人移葬在五里之外的山头上。朱元璋就在此处修建了陵墓,命名为明孝陵。

帝王墓地的风水2

墓葬起源于灵魂观念的产生,人死后,灵魂将何去何从,是一个抽象的问题,但是对尸体的埋葬问题却是一个具体实际的问题。

历朝历代,帝王对于陵墓的选址建造都极为重视和讲究,他们认为,一国之君陵墓的风水,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皇家陵墓选墓的风水讲究。

在风水理论中,一块墓穴的风水宝地,是由龙、穴、砂、水、向这五个大的要素构成的,缺一不可,下面我们逐一介绍。

龙:龙要曲折

龙指的是“龙脉”,风水中认为,山为龙,水为龙之血脉,依山傍水之处是故人安身立命的宝地。而对“龙”的选择,以山势连绵曲折,有水相伴为最佳,山势连绵曲折寓意子孙生生不息延绵不绝,有水相伴寓意祖先的福气润泽后代。

唐朝时期,国力兴盛,文化繁荣,对帝王陵墓的风水更为讲究。唐陵 “依山为陵”,开“山陵”之先河。

其中较为出名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昭陵的“龙”选址在陕西省礼泉县东22公里的九峻山主峰,九峻山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沟壑纵横。

从风水上看,这条“龙”长而有劲,盘而有神,行而有止,势而有威。极为符合风水学中的“龙要曲折”的要求。

昭陵前有渭水萦带,后有泾水环绕,山水具佳,气势磅礴,是难得的风水宝地。唐朝几百年盛世屹立不倒,或许也和这陵墓的福荫庇佑有关。

穴:穴要藏风聚气

风水中常说“寻龙点穴”,龙指的是陵墓所在的山,而穴指的就是陵墓的墓穴,即洞穴所在。

在“点穴”中,最注重的是“气”。古人认为,人死之后,肉身虽灭但气脉仍在,保留住”气“,不仅是对祖先的尊重,也能使皇室”龙气“一直延绵。

简单来说,所选的”穴“需要有肥沃的土壤,因为风水中认为气依赖于土而生;需要有足够丰茂的草木,用来聚气敝风;需要有所依靠,可以藏风聚气,不容易造成风吹气散,脉尽气绝。

在旧制中有提到皇家陵寝的要求:“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这实际上是已经以礼制的形式把对于陵墓的草木土壤要求固定了下来。

无论是明孝陵还是十三陵,大凡古代帝王所葬之地基本上都是树木繁茂、水草丰美的地方。

砂:砂要环抱

“砂”指的是穴位四周的山。选墓地时,除了要求”龙“(即墓所在之山),山势连绵曲折之外,还要求四周有山环抱。

在风水理论中,按照相对穴的方位分别给这些”砂“命名,穴前的山叫朱雀、穴后的山叫玄武、穴左的山叫青龙,穴右的`叫白虎。

这些四周环绕的山的主要作用是护龙护穴,使龙穴不受风吹,精血不外泄,使穴场形成气势团聚,藏风聚气。

比如清朝的帝王陵墓清东陵,就有上乘的龙虎砂、朝案砂。完全满足了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形成了风水宝地必备的“藏风聚气”的风水格局。

水:水要凝聚或环抱

在选墓地时,水指的是穴地附近的溪涧,河流甚至海洋,穴地前面如果有曲水流过,或者是有水聚的地方,就可以使土地所凝聚的生气不会外散。

譬如北宋的都城设在开封,但皇陵却在巩县,就是因为这里山水秀丽,土质优良,水位低下,适合挖墓穴和丰殓厚葬。

巩县的皇陵南面有嵩岳少室,北边有天险黄河, “头枕黄河,足蹬嵩岳”,是被风水家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

而关于水的方位,这其中,又以水环绕墓穴为最佳。

譬如东陵的少祖山是九龙山,九条山龙九条沟,九条沟内有九条水,九条沟水全部环抱。同时,它的左主水从东北丑字来,右主水从西北亥字来,是符合阴向收阴水、净阴净阳、来吉去凶“的要求。

向:向要合阴阳

”向“指的是墓地的坐向,风水师选好墓地之后,还要确定选择最合适的方向,让墓地能够接收承纳四周山水空间的生气。这也叫做立向,立向是风水中的一大关键。

“穴以向为尊“,意思是好的龙脉和砂水必须要配上好的坐向才能称之为好坟地。

大多数帝王陵墓的朝向都是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形成居高临下之势——山背为阴水面为阳,这种朝向符合风水中的阴阳之说,比如南京的明孝陵、北京的明十三陵等。

在风水学中,常以五行、八卦、干支或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这四种方法表示方位。无论是哪种方法,最终都是希望通过选择合适的方位达到让死者安息、阴阳协调、天人合一的目的。

皇家陵墓恢弘壮观,地位至高无上,这当中蕴含的风水学,不仅是我们的祖先通过千百年的实践得出的认识,也包含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风水堪舆,是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古人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

 在风水学的历史演变中,在各地曾形成不同的风水学派,赣南风水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那么就让 风水知识 为你诉说,赣南四大堪舆祖师的故事。

 一、“救贫先生”杨筠松制煞卢王当皇帝野心

 杨筠松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后人也称为“杨救贫”。为唐朝着名地理风水学家。名益,别号亦玄,世称“救贫先生”。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管琼林御库。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术。因为其用地理风水术行于世,是贫者致富,所以世人称其为“救贫”先生,后人由此也称其为“杨救贫”。

 传说杨筠松一生致力于风水之术,扶危济困,晚年却不幸为政客所害。在他所处的时代,唐帝国已经衰微,诸侯称霸。统辖虔州(今江西赣州)的诸侯是卢光稠,他早有独霸天下的野心,于是自立为王,号称卢王。

 卢光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便请杨筠松为其卜天子地,卜得后,将其母改葬。在答谢杨筠松的宴席上,卢光稠问杨救贫还有天子地否?杨筠松答道: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卢光稠不愿别人也得到天子地,与他争夺天下,于是在酒里下毒。杨筠松察觉后,立刻带着徒弟回家,可惜船到雩都药口坝,便毒性发作。杨筠松问弟子曾文辿此处何地,曾文辿说是药口,杨筠松叹道:药到口死矣!仇不可不报也。

 杨筠松临死之前,告诉曾文辿游说卢光稠在赣州磨车湾安装水碓,十字路口开凿一口水井,则世世代代为天子矣。曾文辿不解,询问其中的奥妙。杨筠松解释道,磨车湾安碓,单打卢王背,十字路口开井,卢王自缢颈。于是曾文辿在不同的位置上安碓凿井,在风水上破了赣州的“天子气”,制煞了卢光稠。后来卢光稠果真背长痈疽,疼痛难忍,自缢身亡。

 二、杨公高徒曾文辿寻定堪舆人世居宝地隐修

 曾文辿是杨筠松弟子,曾文辿(公元854—916年),字缝舆,号逸真,曾公幼习诗书,熟究天文经书,黄庭内经诸书。隐居雩都黄龙寺时,缘遇杨公筠松,得其悉心指黠青鸟,遂得堪舆大道。

 曾文辿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杨救贫云游天下,本无意驻足,但曾文辿却想找一块吉壤定居。有一天,曾文辿发现三僚这个地方不错,就告诉师傅杨救贫说他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地方,如果住下来,子孙可以世代为官。杨救贫过去一看,果然是一块山环水绕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盆地后部有一棵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

 他告诉曾文辿说:“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杨筠松和他的二个弟子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茅棚居住,他们把茅棚称为“寮”,师徒仨人是三座茅棚,附近的人们就把这里称作“三寮”(现在写作三僚)。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