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天坛的资料

天坛中国现存的天坛共有两处,一处是西安天坛,另一处是北京天坛,其中属北京天坛较为著名。

圣家族大教堂比拼天坛 火器时代 奇迹原图赏析

西安天坛

西安天坛位于西安南郊天坛路南,初建于隋而废弃于唐末,它是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也是西安作为古都仅存西安天坛的较完好的皇家建筑。原为土堆,作为 \"唐天坛遗址\"保护。唐代21位皇帝除顺宗、哀宗外均在此处进行过祭天的礼仪。

说起天坛,很多人想起的是北京的天坛,然而在西安,有着比北京天坛更古老、更有历史价值的天坛,由于它被隐秘在一个破旧的院落中,很少有人去关注。

天坛初建于隋而废弃于唐末,古叫圜丘,又名圆丘,后被称作天坛。它位于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东约950米,即今西安市雁塔区陕西师范大学以南。西安天坛遗址是陕西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是1957年8月31日公布的。1999年3月社科院考古队考古研究所安家瑶研究员主持发掘出土,整体较为完好。揭露出残存的台壁,摸清了唐代圜丘的基本形制。西安市文物局在2003年~2004年,对天坛组织实施了保护工程。西安天坛

圜丘为四层圆坛白灰抹面。每层圆坛都设有十二陛(即上台的阶道),呈十二辰均匀地分布在圆坛四周,分别朝12个方向辐射,大约体现了唐人心目中的天上十二辰,均匀分布于圆坛四周,为子陛、丑陛、寅陛、卯陛、辰陛、巳陛、午陛、未陛、申陛、酉陛、戌陛、亥陛,子、午、卯、酉陛又称北、南、东、西陛。其面南的午陛则宽于其他十一陛,午陛(即南阶)比其余十一陛宽,是皇帝登坛的阶道。

圆坛共有四层,全用土堆砌而成,高约8米,最底层的面径约54米,第二层面径约40米,第三层约29米,第四层(即顶层)约20米,各层高1.5米至2.3米不等,顶层圆心位置可见一小凹坑。隋朝2个皇帝和唐朝19个皇帝都在此祭天,尤其是女皇武则天曾在此祭拜。唐以后圜丘废弃,坛体保留至今。1999年5月回填封土等待保护方案。整个圜丘的建造方式十分独特,整个坛体没有一砖一石,全部是素土夯筑,台壁和台面均用黄泥抹平,所有外露部分又都抹上了一层白灰面。

西安天坛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礼仪建筑。中国社科院文物专家安家瑶指出,和北京的天坛相比,位于西安的天坛更具有价值,北京的天坛只有5.4米高,西安的天坛高8米,北京的天坛只在四面有台阶,西安的天坛12面有台阶。北京的天坛建于明、清,西安市的天坛比它早1000多年。西安的天坛世界上独一无二。

其遗址还被列入西安市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保护规划已经上报国家文物局,如将来申遗成功的话,将会对外开放。

西安天坛的乖车路线:19路、44路、215路、217路、229路、323路、408路、504路、527路、600路、K600路、603路、K631路、704路、吴家坟下车,向南50米

北京天坛

汉语:天坛 天坛的象征——祈年殿

汉语拼音:Tiān tán

英语:The Temple of Heaven

天坛简介

北京天坛地处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天坛(Temple of Heaven)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圆丘。圆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圆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圆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圆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个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里面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欲称祭天台。回音壁是天库的圆形围墙。因墙体坚硬光滑,所以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

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编辑本段]世界遗产

中文名称: 天坛

英文名称: Temple of Heaven

编号: 200-021

北京天坛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于1998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天坛的评价:

北京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编辑本段]天坛文化遗产价值

(一)北京天坛是华夏文明的积淀之一。

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把礼仪和祭祀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的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至。各朝各代均建坛祭天,而北京天坛是完整保存中国两座天坛之一,另一座是西安的隋唐天坛。

(二)北京天坛建筑处处展示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离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时辰,每时辰合两小时)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处处“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处处象天法地)式建筑仅存的一例,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

(三)北京天坛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是古代精品代表作。

[编辑本段]天坛布局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 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本只在西墙上开辟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1949年后又陆续新建了东门和北门,并把内坛南面的昭亨门改为南门。

天坛的内坛墙周长4152米,辟有六门:祈谷坛有东、北、西三座天门,圜丘坛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广利门。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圜丘坛 是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坛平面呈圆形,共分三层,皆设汉白玉栏板。坛面原来使用蓝琉璃砖,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后,改用坚硬耐久的艾叶青石铺设。每层的栏杆头上都刻有云龙纹,在每一栏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头,用于坛面排水。圜丘坛有外方内圆两重矮墙,象征着天圆地方。圜丘坛的附属建筑有皇穹宇及其配庑、神库、宰牲亭、三库(祭器库、乐器库、棕荐库)等。 站在圜丘坛最上层中央的圆石上面虽小声说话,却显得十分洪亮。因此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其洪亮声音,就如同上天神谕一般,加上祭礼时那庄严的气氛,更具神秘效果。这是因为坛面光滑,声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传播,碰到周围的石栏,反射回来,与原声汇合,则音量加倍。

皇穹宇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为重檐圆攒尖顶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有东西配庑各5间。其正殿及东西庑共围于一平整光滑的圆墙之内,人们在墙的不同位置面墙说话,站在远处墙边的人,能十分清晰地听到,此为回音壁。皇穹宇台阶下,有三块石板,即回音石:在靠台阶的第一块石板上站立,击掌,可以听到一声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两声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三声回声。

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圆形围墙环绕,墙高3.72米,直径61.5米,周长193米。内侧墙面平整光洁,能够有规则地传递声波,而且回音悠长,故称“回音壁”。

祈谷坛 祈谷坛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坛为三层,高5.6米,下层直径91米,中层直径80米,上层68米;祈年殿为圆形,高38米,直径32.7米,三重蓝琉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鎏金。祈年殿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

祈谷坛的另一座重要建筑是皇乾殿,它坐落在祈年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其间有琉璃门相通。这是一座庑殿式大殿,覆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座。它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状像屋宇的神龛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时派官员扫尘、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礼后,由礼部尚书上香,行三跪九叩礼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员将神牌恭请至龙亭内安放,由銮仪卫的样铒抬至祈年殿内各相应神位安放,受祭。

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是中轴线上三个主要建筑,连接这三座主建筑的是一长长的贯通南北的台基,叫丹陛桥,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长360米,宽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渐升至3米,象征着此道与天宫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丹陛桥中间是神道,左边是御道,右边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桥下有东西向隧道,是祭祀前将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

斋宫位于天坛西天门南,坐西朝东,是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斋戒沐浴的地方。所以,也可以说是一座小皇宫。它建有宫城,宫墙有两层:外层叫砖墙,内城称紫墙。外城主要是防卫设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外城东北角有一座钟楼,每逢皇帝进出斋宫,都要鸣钟迎送。斋宫内城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以正殿为中心;后部是皇帝的内宅寝宫;中部是一个狭长的院子,院内两端各有廊瓦房五间,是主管太监和首领太监的值守房。斋宫面积4万平方米,有建筑房屋200余间,虽不及紫禁城金碧辉煌,但规模也很宏大,而且典雅清幽。明、清两朝皇帝均在祀前来此“致斋”三日,只有雍正皇帝以后“致斋”的前两日改在紫禁城内斋宫“致斋”,最后一天才迁居天坛斋宫。外围有两重御沟,外沟内岸四周有回廊163间。宫面东,正殿5间,为无梁殿式供券砖石结构。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殿后有寝殿5间,东北隅有一座钟楼,内悬永乐年制太和钟一口。

神乐署在圜丘坛西天门外西北,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神乐署是管理祭天时演奏古乐的机关。明代叫神乐观,当时神乐观的乐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担任。明朝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时,有300名乐舞生随驾进北京,以后明代神乐观常保持有乐舞生600名左右。到嘉靖时乐舞生总人数达2200名。

[编辑本段]建筑特点

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之一。在中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

[编辑本段]圜丘坛

圜丘坛又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坛周长534米,坛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层,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又称“天数”,即九的倍数),符\"九五\"之尊。坛面用艾叶青石砌就。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也是阳数。每层都有汉白玉栏板望柱,均为9的倍数。顶层中心的圆形石板叫做太阳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击,声波会被近旁的栏板反射,形成显着的回音。

古代中国将单数称作阳数,双数称作阴数。在阳数中,数字9是“阳数之极”,表示天体的至高至大,叫作“天数”。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之极,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个圜丘坛都采用九的倍数来表示天子的权威。圜丘坛的栏板望柱和台阶数等,处处是9或者9的倍数。顶层圆形石板的外层是扇面形石块,共有9层。最内一层有9块石块,而每往外一层就递增9块,中下层亦是如此。三层栏板的数量分别是上屋栏板72块,中层108块,下层180块,合360周天度数。三层坛面的直径总和为45丈,除了是9的倍数外,还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

圜丘坛外有两重围墙,内圆外方,四面各辟棂星门一座。西南角有望灯台三座(南北二座只余遗迹),东南角有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坛东还有神库、神厨、宰牲亭、祭器库、乐器库和棕建库等附属建筑。

[编辑本段]皇穹宇

圜丘坛以北是皇穹宇,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祭天时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这里。它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1538年)起改称皇穹宇。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后为鎏金宝顶单檐攒尖顶建筑,用蓝色琉璃瓦铺设屋顶,象征青天。大殿直径15.6米,高19.02米,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撑起巨大的殿顶,三层天花藻井层层收进,构造精巧。殿正中有汉白玉雕花的圆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正殿东西各有配殿,分别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雷电等诸神牌位。整个殿宇的外观状似圆亭,坐落在2米多高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周围均设石护栏。另外,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门中间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块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门窗关闭而且附近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站立于第一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一声;于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两声;于第三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三声。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

[编辑本段]祈年殿

祈年殿在天坛的北部,也称为祈谷坛,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圆形的祈谷坛,三层6米高,气势巍峨。坛周有矮墙一重,东南角设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坛北有皇干殿,面阔五间,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后来牌位移至太庙。坛边还有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走牲路和长廊等附属建筑。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间放置的镇石。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殿檐颜色深蓝,是用蓝色琉璃瓦铺砌的,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

祈年殿在建筑上出色之处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块互相衔接的榜、桷,支撑着三层连体的殿檐。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时辰;中外层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节气;三层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顶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宝顶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统天下。其附属建筑有皇乾殿、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燔柴炉、瘗坎、具服台、走牲路及72间长廊等。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石上镂刻山形云纹图案,是明嘉靖时放置的镇石。

这座大殿坐落在面积达5900多平方米的圆形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层,高6米,每层都有雕花的汉白玉栏杆。这个台基与大殿是不可分的艺术整体。当游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门,往南望去,只见那条笔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门廊重重,越远越小,极目无尽,有一种从天上下来的感觉。难怪一位法国的建筑专家在游览了天坛之后说:摩天大厦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却没有祈年殿那种高大与深邃的意境,达不到祈年殿的艺术高度。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被雷击起火焚毁,据说,当时殿的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烧时,清香的气味,数里之外都可以闻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图样,掌管国家建筑事务的工部便把曾经参加过祈所殿修缮事务的工匠们召集来,让他们根据记忆、口述制成图样,再施工建造。因此,现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建筑,但是,基本建筑形式、结构,还保留着明代的样子。

九龙藻井 祈年殿内,天花板处是精致的“九龙藻井”,龙井柱则是描金彩绘。殿内中央有一块平面圆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纹,是自然形成的龙凤花纹,一条行龙抱着一只凤凰,这便是“龙凤石”,即“龙凤呈祥”。 相传,这块石头上原来只有凤纹,而殿顶藻井内只有雕龙,年长日久,龙、凤有了灵感,金龙常常飞下来找凤石上的凤凰寻欢。不料有一天正遇见嘉靖皇帝来祭天,在石上跪拜行礼,金龙来不及飞回去,和石上的凤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压进圆石里面,再也无法出来,从此才变成一深一浅的龙凤石。1889年祈年殿被焚烧时,这块龙凤石被烈火熏烧了一个昼夜,石块虽未被烧碎,但龙纹被烧成浅黑色,凤纹被烧得模糊不清。祈年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九间,称东庑和西庑,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库房。明代祭天时,除祭祷皇天上帝外,还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以及日、月五星,东、西、南、北、中的五大岳,五小岳的五镇,四海四渎(河湖)、风云雷雨、山川、太岁、道教等各神祗和历代帝王

中国风水文化的特点

长期以来人们把风水地理当作封建迷信,予以批判、抛弃。其实,中国风水地理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的一部分,是关于中国的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建筑、景观等研究综合环境的一门科学,也是中国人趋吉避凶、避祸纳福的一种价值取向。老百姓通俗地叫它为“风水地理”的,学者号之以“天人合一”,领导者誉之谓“可持续发展”,其实就是同一样的事情。这正如同,老百姓叫“吃饭”的,穷人喊“填肚子”,学者称“用膳”,领导说“应酬”,其实就是进食,不同角度的叫法而已。

风水地理,即是“风”、“水”、“地”的关系及其道理规律;天人合一,即是自然界的“天”、“地”、“风”、“水”等和人类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即是男“丁”、女“口”共同出“手”把持好“土地”的“分寸”,进行有“买”和“卖”像“丝”一样不断的经济活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风”、“水”、“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发展的基础。把握中国“风”、“水”、“地”的关系及其道理规律,和实施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国策是完全高度一致的。中国老百姓对最佳的具体的风水格局的标准要求是:“前有镜,后有靠,两手有个抱。”所谓“前有镜”,指的是住宅的前面要有如镜子平稳一样的流水;所谓“后有靠”,指的是住宅的后面要有坚固的靠山;所谓“两手有个抱”,指宅的旁边及连接前面要能适合藏风和流水的地势,只是阳宅为顺水,阴宅为逆水而已。

中国的“风”从哪里来?中国的地理位置是处于北半球的亚洲大陆的东部,风是由于地球表面大气层中空气冷暖温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北冰洋气温低、气压低,而赤道气温高、气压高,高压空气向低压空气流动就是夏天的风,而气温低的冷空气向气温高的热空气流动则是冬天的风。从时空上来看“中国风”:春天东方吹的风叫“和风”,夏天南方吹的风叫“熏风”,秋天西方吹的风叫“金风”,冬天北方吹的风叫“朔风”。夏天从赤道之北的南海上形成的南风,冬天从北冰洋之南的西伯利亚来的北风,则是中国最主要的两股季风。这两股季风决定着中国大地上“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产生活规律。“风”其实也是“气”,空气是人须臾不可或缺的物质,也是植物、动物不可或缺的东西,流通的空气最适于人们的居住。“气”生于天地之始,是化育万物之母。而“风”的繁体字是由“凡”、“虫”两字构成:“凡”即是“帆”,外在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力量和方向;“虫”是指昆虫,内在实质地阐明了“风”的媒介及其作用。从“天人合一”来看“风”:处在天父、地母中间位置的“风”,正是上帝媒合天地、化育万有的最伟大中介力量。“风”使植物的雌雄花粉互相传递,或靠“蜂”飞采蜜来传递;“风”又使动物的虫卵变成幼虫,所谓“牝牡相诱谓之风”;“风骚”则是指《诗经》里的“国风”,成语中“争风吃醋”的“风”却是指男女之间的情歌和情话。中国的“风”,繁殖了13亿多条“虫”,可见中国“风”的劲。

中国的“水”,除了新疆一条额尔齐斯河流经俄罗斯入北冰洋,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流经印度、孟加拉国入印度洋,云南的怒江流经缅甸入印度洋之外,其它诸条江河大部分都流入太平洋。中国的“水”从哪里来?主要是从太平洋和印度洋来,也有少部分从北冰洋和大西洋来。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是中国的四大海,被称为中国的四大“海龙”。而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是中国的四大河,被称为中国的四大“水龙”。其实,所谓“水龙”就是江河的流动及水流的趋势动向。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水就没有植物、动物,没有植物、动物就没有人类。中国的“水”,不但滋生了中国陆地上植物、动物,更是滋养了中国的人们。黑龙江及其上游支流便养育了中国的吉林、长春、齐齐哈尔、哈尔滨、佳木斯、双鸭山等城市,也滋润了俄罗斯的海兰泡、伯力、共青城等城市。黄河及其上游滋养了西宁、兰州、银川、包头、西安、太原、洛阳、郑州、开封、济南等城市。长江及其上游滋润着攀枝花、宜宾、成都、重庆、宜昌、荆州、武汉、长沙、南昌、黄石、九江、安庆、铜陵、芜湖、南京、上海等城市。珠江及其上游繁育着南宁、柳州、桂林、梧州、肇庆、韶关、清远、河源、惠州、佛山、广州、深圳、江门、珠海、香港、澳门等城市。这四大河是祖国的母亲河,她用乳汁养育着13亿多的子女成长。可见中国“水”的丰。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风水轮流转。中国自然界的风水是这样轮动着流转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水,经过太阳照晒,上升为水汽形成的云层,季候风则把它送到大陆的上空,碰上冷空气便形成黑云,黑云凝重坠落而成雨水,流入溪川河江,最后统统又汇纳进大海。自然界“风水轮流转”的循环现象,人们在由青海进入西藏途中便可亲眼见到这样的景象:由印度洋上吹来的季候风,在喜马拉雅山之南,雨水就非常充沛,植被生长就非常茂盛;在喜马拉雅山之北、念青唐古拉山之南,季候风被山挡之后,雨量就略为减少,植被也不甚茂盛;而在念青唐古拉山之北、唐古拉山之南,季候风再遭山挡之后,雨量又更为减少,植被就难于茂盛起来;到了唐古拉山之北、昆仑山之南,季候风再次遭山挡之后,雨量就极其少了,植被就显得稀疏了;而昆仑山之北,季候风更是无法吹到,这里终年也就没降雨了,戈壁滩上也就再没有植被了,远远地能看到有骆驼刺,都会有欣喜之情。所以中国的黄河、长江的源头绝不会在昆仑山之北,而在昆仑山之南。李白的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应该准确地改正为“君可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定复回。”天上来也好,定复回也好,都全靠着“风云”。而中国社会的风水轮流转动的真正规律,自从有文字化育以来,记载着其几千年风云际会的途程,其风俗文化的流转是这样子的:中化—东化—西化—北化—南化。

中国的“地”,影响着中国的风和中国的水。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那特别突出的“地”就是高山。中国的三大高山山脉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这三条山脉都凝聚在中亚的帕米尔高原上,被称之为“山祖”、“天柱”,又叫做“天龙”。其实,所谓“天龙”,就是“土龙”,也就是山脉的走向及趋势,又俗称为“龙脉”。由“天龙”接驳下有三条“土龙”蜿蜒伸展在大地上,明朝刘基把它分称为北龙、中龙、南龙。并有诗赞曰:“北龙结龙最为佳,万顷山峰入望赊。鸭绿黄河前后抱,金台千古帝王家。”“中龙尊贵孰堪论?水绕山环四海均。我祖祖陵钟厥秀,须知昭代万年春。”“南龙一干亦多奇,当代皇帝始帝之。惟有金陵称胜概,高祖下作上天梯。”北龙,是指昆仑山接下的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阴山、燕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中龙,是指与昆仑山连接着的巴颜喀拉山、岷山、大巴山、巫山、秦岭、大别山等。南龙,是指与昆仑山交接而来的唐古拉山、宁静山、横断山、云贵高原的大娄山、南岭、武夷山等。所以,昆仑山被称之为“横空出世”的“万山之祖”。

水为之江,称之为水龙;山之为脉,称之为土龙。水龙主富,土龙主贵。用今天的话说,水龙主经济,土龙主政治。有趣的是,在英文“capital”一词都是同指“资本”和“首都”。水龙和土龙相汇之处,乃是建都城的风水宝地。因此“江山”便是建立京城的首要条件。水除了生产灌溉、生活用水外,还必须方便于交通航运;山既是都城的依靠,还是风雨的屏障,更是御敌的天然工事。最早记载建京城都要选择这两种条件的,是周朝的先祖公刘,《诗经·大雅》有诗为证:“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春秋时期齐国丞相管仲关于利用地理之势建设国都更有高见:“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养其人,以养六畜。天下之人,皆为其德而惠其义。”中国历朝历代建立都城无不考虑“江”和“山”这两条“水龙”和“土龙”的风水格局。有学者统计过,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就曾建有350多个首都。但给世人最深刻的印象的都城,不外乎是东京、西京、南京、北京。而在这东、西、南、北京之中,西京的风水要比东京的好,北京的风水要比南京的好。且看其具体情形。

西京,就是今天的西安。周朝开始建都,称之为丰镐,秦朝呼之为咸阳,汉唐盛世都谓长安。汉朝张良对“西京”的风水评价极高,刘邦接纳他的主张,定都长安:“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百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西京为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心脏,而关中平原四周有山原、河川所环抱,犹如一座规模庞大的天然城堡。关中平原南有终南山、首阳山、太白山及其后面横亘的秦岭,西有岐山、陇山、六盘山等天然屏障,北有黄土高原,东有骊山、华山的屏蔽和重要的函谷关通道。关中平原的西北、北面、东面又有黄河为天然壕沟。关中平原上有渭河、泾河、洛河、灞河、沣河、浐河、洨河、灵诏河等历史上称之为“八水绕长安”的情形。因此,西京可谓是“考卜维王,宅是镐京”、“四塞之国”、“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天下之脊,中原之首龙”、“关中自古帝王州”的都城圣地。西京是陆地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陆路西达中亚、西亚和欧洲,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同时,西京也是中国大陆的中国中心。

东京,一指洛阳,一说开封。先说洛阳,周平王迁都洛阳始,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南唐等各朝都曾先后建都于此。李思聪在《堪舆杂著》评洛阳的“龙势”说:“从嵩山而来,过峡石而北,变作冈,龙入首后,分一支结北邙山托于后。山虽不高,蜿蜒而长顿。起首阳山,远映下首,至巩县而至于黄河之中。嵩山起抽中干,起皇陵山,分出一支至黑石关为水口,中扩为堂局,而四山紧拱,前峰秀峙,伊洛瀍涧,汇于前龙之右界水也。稠桑弘农,好阳诸涧,乃左界水,流入黄河,绕于北邙之后。洛河悠扬,至巩县而与黄河合,一大聚会也。”洛阳为京城大都是在朝代的末世,或者也只是半壁江山,但是洛阳作为首都向东、向南、向北、向广迁徙趋势做出了重要的铺垫,因此把洛阳称之为“中京”更准确些。“洛阳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真正叫东京的应是开封,又号汴京、汴梁。由于隋朝开挖了大运河,使得“地处四平,无险可守”的开封成为“咽喉九州、间域中华”的中国腹心,有条件而成为首都。先是唐末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在开封建都,成为“控襟带于八方,便梯航于万国”的“水陆一都会”;后是宋朝建设成北控燕赵、南通江淮、舟车辐辏、人庶浩繁的大都会,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中国的首都设在东京,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努力地走向商品经济,在此着色地描绘那“清明上河图”。开封城风水的最大缺憾是毫无靠山、没有土龙。一旦战争爆发,无所依持。

南京,又称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金陵,古帝王之都”,“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下临全楚地,包举中原势”,秦始皇东巡会稽时就看了出来,因此想尽办法破坏其风水龙脉,开挖秦淮河,秦淮河就是“秦坏河”;切断石头山山脉,填塞秣草,改名成了“秣陵”。诸葛亮称:“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指出孙权占有地利之便。朱元璋定明朝首都于南京,就认为,“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也。”南京真正龙脉的起止:“若南京牛首之龙,自瓦屋山起,东庐山至漂水蒲里,生横山、云台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双峰,特峙成天财土星。左分一支,生吴山至西善桥止,复于肘后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支,生翠屏山,从烂石冈落,变作冈龙,至麻田止。中抽将军山,过黄泥冈,起祝禧寺,至安德门,生雨花台,前至架冈门、上方门而止。”南京亦是水龙和土龙交汇之处,处于水龙的长江龙首,与土龙南龙的尾部相交之地。南京风水的最大缺憾是长江在北,紫金山在南,因此建都于此的朝廷,其所持的政权往往多为半壁江山。

北京,曾称蓟州、幽州、燕京、大都、北平。由元朝忽必烈接受臣子建议设大都始,历经明、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均作为首都。元朝从上都迁至大都的理由:“伏惟北京,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俯视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势,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万世之都也。”“燕都东控辽碣,西连三晋,背负关岭,瞰临河朔,南面以莅天下。”明成祖将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理由就更多:“燕都者,北陇之尽,鸭绿界其后,黄河挽其前,朝迎万派,拥护重复,北方一大会也。”“燕环沧海以为池,拥太行以为险,枕居庸而居中制外,襟河济而举重以驭轻,东西贡道来万国之朝宗,西北诸关壮九边之雉堞。万年强御,百世治安。”“以燕京而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形胜甲天下,层山带河,有金汤之固,诚万古帝王之都。”细勘北京城,就会发觉有两条中轴线:一条是天、地、人的运动线,即天坛、地坛、人坛(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一条是子午线,即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故宫、太和殿、景山、地安门、安定门。这两条中轴线也是连接土龙与水龙的重要线,土龙就是燕山山脉及其上面秦朝所建的长城,水龙就是永定河及后来隋朝挖掘的京杭大运河。顺便指出的是,秦朝修筑长城可谓坏了土龙,而隋朝挖运河则伤了水龙,所以秦朝只有二世14年,隋朝只有三世37年的享龄。秦隋两朝虽短,却荫及汉唐及后世。北京作为首都,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方便汉族和辑北方的蒙古族、满族、俄罗斯族以及其他各少数民族,非常有利于民族的大团结。北京是亚洲大陆的中国中心。其风水格局最大的缺憾就是土龙强于水龙,永定河水的断流,西北风沙的进逼,造成沙漠化越来越严重,水资源越来越短缺,迁都恐怕要提到21世纪的议程上来了。

广京,就是历史上的番禺,今天的广州。最早作为首都的是2200多年前西汉时的南越国,历时93年,其后的南汉、南明都是短暂的,而且都是偏安一隅的小国国都。早在秦朝南海尉任嚣就看到广州可以建国都,他说:“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汉朝司马迁也指出:“九嶷、苍梧以南至儋耳者,与江南大同俗,而扬越多焉。番禺亦其一都会也。”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看到广州观音山(越秀山)是龙首之地,因此在山上建有五层的镇海楼来镇住这龙头。其实广州的龙脉所在,越秀山只是其中一支。广州的真正龙脉,也是属于由昆仑山而下的“南龙”。到了南岭,分支下来由江西的龙南,进入广东后与龙仙、新龙、铁龙、回龙、龙山、龙潭、龙塘、龙归这些地方的山脉紧密相连,南伸到广州的帽峰山、白云山,“龙从云”,白云山才是广州的真正龙头。白云山、花果山、越秀山,此为一支,历朝巡抚衙门就建在山下的孙中山纪念堂这个地方,广州市人大、广州市政府、中央公园到海珠广场,为广州市老城的中轴线。另一支由白云山、瘦狗岭,中信广场、天河体育场、珠江新城,为广州市新的城市中轴线。历朝历代为统治者服务的风水大师们也都清楚这条风水线,所以硬是把原“太子岗”的山名改为了“瘦狗岭”,并且还有不成文的规定:不能让瘦狗岭长毛,若是瘦狗长肥了,则可以建都立国。所以驻扎在沙河燕塘的军营士兵们练习枪炮,就往太子岗上打,永远不要让其长毛。然而,时至今日,沙河燕塘驻军撤离了,山头生态讲求绿化环保了,广州开放改革建设的事业发展了,瘦狗岭绿肥了,新中轴线出来了。再一支由白云山、五山、茶山,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跑马场,这是第三条小中轴线。1949年5月以李宗仁为代总统的国民政府总统府及行政院就搬迁到这里,即当时在石牌新建的市立第三中学内,即后来的华南师范大学校园里的政治教育系大楼,遗憾的是如今已被拆掉了。

广州之所以可成为广京,也是风水轮流转的结果。人类文明从陆地文明转向海洋文明,首都也应该从“陆都”转向“海都”。西京、北京这两都是土龙强于水龙,而东京、南京这两都则是水龙与土龙的位置颠倒,那末广州则是土龙、水龙相会的最佳点。经济上的顺口溜:“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首都建设上也应是:“东西南北京,轮着到广京。”所谓“广”,就应该包括为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内外里表、天上地下、高山海洋,非如此,不足语“广”。广京之“广”,乃宇宙之广,也就是要由陆地文明转向海洋文明,将来再由海洋文明转向太空文明。为此,不可不深入研究广州的风水格局。根据《礼记》传统的风水理论:“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广州的朱雀(火)就在前面的赤道;玄武(水)就是后面的北江、东江、西江,乃至长江,因为长江的支流湘江和西江的支流漓江是相通的,也是由秦始皇开凿的灵渠而相通的;左青龙(木)就是由近处增城博罗的东樵山(罗浮山)到惠州、东莞、深圳,抵香港九龙,远处则越海而至菲律宾、东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的原始森林;右白虎(金)就是由近处南海的西樵山、顺德的龙山、中山的五桂山到珠海的前山、澳门的九澳山,远处则到雷州半岛、海南岛,越海的中南半岛,在这中南半岛上,则由虎变成了象,且有三象:一是越南的地形是象鼻子,一是老挝的首都万象,一是由泰国、马来西亚到新加坡又是象鼻子。根据群众口传的风水学说:“前有镜,后有靠,两手有个抱。”广京前面的小镜是珠江,大镜是南海,大的生水口是马六甲海峡,如能协同在泰国南部开凿一条运河增加一个小生水口更佳;广京后面的靠山近靠有白云山、帽峰山,远靠有南岭的“南龙”、秦岭的“中龙”、燕山的“北龙”等;广京的两手抱,就是左手的菲律宾、东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右手的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环抱了起来,形成了中国首都走向世界的最佳风水格局。

如果说,西京是中国大陆的中国中心,北京是亚洲大陆的中国中心,那末广京则是世界陆地的中国中心。地球本来是以赤道为中心的,但地球却偏爱北半球,让北半球的陆地要比南半球多,只有以北回归线为标准线,其南北所分的陆地才是对等的,而北回归线准确无误地经过广京。另外,中国领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到广京的距离,与广京到内蒙古二连浩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领海与领土同等重要,海洋的资源不会比陆地的资源少,领土上长期生存的人们在资源尚未到短缺的情形下,眼光很少有投向领海的。今天由于人口的膨胀,陆地资源特别是能源的短缺,所以,广京是中国从陆地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重要“海都”。如果说,黄河水好像乳汁一样哺育着西京、东京等都城茁壮地成长,长江水和京杭大运河的水养育着南京、北京等都城健康地成长的话,那末等于黄河8倍流量的珠江水,其乳汁照样可以孕育着广京这一都城出世成长,而且广州更可以成为中华民族进行和平统一、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一个盛世首都。

论中国分水文化

中国风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早在六千年以前早在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中慢慢总结出来的一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经过不断完善,不断指出了中国古老的经济学,他的形成明确了中国现任的心血,是中国创造灵魂的民族遗产,中国建国以来,不但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的规定,还有丰富的学术理论,博大精深,依据中国传统风水,建立起来的现代仍然保存下来的古典建筑,如比较天坛,西安古长城,山西的乔家大院,就像一曲曲美丽庄重的民族的乐章,凝聚着世界建筑设计的精华。中国建筑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不仅对中国的建筑也对世界的建筑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有责任将建筑文化的经验认真研究总结。使中国现在有限的经验充分体现出价值。下面我分三个方面来谈。

第一个:谈中国建筑风水文化的基本内容。什么是风水文化,是这样定义的,对中国建筑风水下定义最早的是中国古代六千年前,新一代新西兰人文经济学家也对中国风水下了一个定义,他说中国风水是寻找建筑物之间的协同,这种协同不能说是科学的,也不能说迷信的,因为它同时包含了这两个方面。我自己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不知道是否中国风水是以阴阳五行和周易原则为理论依据,寻求与人类生息相适宜的最佳地点及综合的评价。中国风水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我个人通过学习,我认为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有科学道理的。中国先人大概在六千年前,为了生存、生产需要要摸索一套生产的经验,中国的黄河也有黄河支流流进,但是有一个气侯特点,就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多风,当时的乡民为了生存必须要找一个北边有山,在山的南坡做一个洞穴抵御寒风的侵袭,在洞前面希望有一条河流便于生活和农耕,他希望四围有草木可以饲养牲畜,狩猎以便生存。因此提出了森林茂密、地势平坦。根据调查,在西安的半河村发现了一个男性的死尸,这个尸体的左面有贝壳摆的龙头,右边有贝壳摆的虎头,也就是六千年前我们的风水属于左青龙、右飞虎。可以这样说中国风水的产生应该不低于六千年。

到了汉朝风水不断的发展,当时不但出了书,而且还有专利和老百姓谈风水的工种,当时不是那么丰富,到了唐朝非常盛行,包括易学的商众思想、平衡阴阳等等。在宋学产生了好多易学家,到宋朝的时候应该说风水文化从理论上达到了一个高峰,到了明清年代,风水文化就非常非常的盛行,好多人通过对风水的研究总结出一些个人的经验,创造出不同的理念,风水主要是研究什么内容呢?第一我认为风水自古第一个概念就讲到“气数”,风水对一个人居住的环境周围是有气场的,气场好就有利于生活发展,如果气场不好就对他的生命造成不好的影响。当时山东有一个易学家叫刘子横,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曾经给国民党的要员算过卦,这个人临死的时候他突然有一天写了一个字谜,写的很有水准,意思就是得气志者就聪明。要想得到这么一个好的气场怎么办呢?

中国风水开始讲格局,有好的风水格局才能收集到好的气,首先对山,对山他有要求,什么样的山是好山呢?他说山气雄浑,植被茂盛,山后还有山,山是绵延不断的,有一个山还不行,左右都要有山,这样大气形成了半面生,前面要有一条河,这个河不能是直的,要求水势大、曲曲弯弯、水味甘甜。有青山、有绿水,前面有一条非常甘甜的河流,对人的生活肯定是有好处的。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不希望对面有桥、河、或者铁塔直冲过来,另外个人也相冲,一个好的格局是南边有山,背面有水,但是中国辽阔,人们为了便于生存要选择合适的地方,所以风水也讲“八局”之说,它引用了八卦的方位,每个方位有山他都愿意去,而且一山一局,还有一个学说就是如果搞一个股市,济南市的山区在那边,黄河在北边,这就是一个例子,哪个更好?他细分了一下。局按五行来说,比如里离属于火,局的部位是最好的部位,因为局里面还可以分东西南北中,北部地区是水、西部地区是井都不太好,我们那个城市现在的领导干部四个区都非常积极,都很能干,都享受到一定的政策,确实经济发展的速度是不平衡的,改变东部、中部的区好,其他的两个区慢了一点,这是不是风水布局的考虑也可以思考。

除了要求风水文化以外进而对院落里面的布局也有要求。要求院落布局均衡,北屋略高于南屋,而且略高于东西耳房,另外大门开在什么地方,也有讲究。他认为开了一个大门,八卦开了一个,还有七星没有开,这七星里面有三个是吉星,可以把书房放在那个位置上,或者把厨房放在吉星上,凶星上最好不要住人,尤其是政府的入位,这一个说法我们也有自己的看法,如果光是三个吉星的地方住人,其他的地方都是浪费。这里面有一个生活考察是非常灵验的,我一下可以举出十个例子,早快则一两年、长则三五年,不是得大病就是出现恶性事故,所以说是不能住人的。另外它也要求屋门和屋门要对着,不要错着,另外窗户外头不要看到别人的山,大门外头不要和邻居的大门相错,最好是对着,或者是大一点,也不喜欢别人的山墙或者墙角堵住我们的大门。现在好多的地产商,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因为他没有风水文化的学术知识,设计人员也没有风水知识,好多这样的问题,比如两室一厅的房子,如果好的位置没有做主卧,而是把主卧放在不好的地方,懂的买家就不会买。还有就是户内的门与门不正冲,这些小的毛病希望建筑商避免。

风水研究的理论还有设计说,我们都知道盖房子什么时候动土、什么时候上梁,选一个日子的方法很多,这多少风水研究理论。另外开工日期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修缮房子的时候你又不懂,你冲了,来开会的前几天,有一个朋友突然找我,他说最近20天他说我父亲和我妹妹同时被车撞了,一个重伤、一个轻伤,我孩子住院,我太太撞车,我的牙也肿了,当时我也不太了解情况,我就随口问,我说你父亲在哪儿住。老家有没有房子。我说你今年是不是盖了房子,我说你们是不是改了西屋,他说是呀。这就是冲撞了太岁,这个东西说迷信也好,说不科学也好,但是如果出事儿太多我们不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另外风水研究还有一个比较神秘的地方。破解术。房子盖好了,有毛病,不住了吗?不可能。中国古人非常聪明,研究了好多方法对不好的风水进行适当的破解,这也是风水研究的内容。这里举一个例子,上世纪90年代,一个日本建筑设计师,当年60岁在山东建筑学院讲建筑的总体布局,因为他看过我的一本书,让我给他讲讲课,经过再三推辞不了我讲了60课时很成功,后来他提了七个问题都回答了,第八个问题非常聪明,他说中国风水那么博大精深,如果建筑有了毛病能不能有办法解决?我说有。我说破解术。他马上问我能不能讲破解术,这是我们的国粹,我说对不起,你没有时间跟我学这个破解术,他说我还有三个月,还有六个月,我说远远不够,我说破解术是中国风水研究理论最重要的一部分,按行业的规矩教给入门弟子,入门弟子必<须跟>老师八年以上才开这个课,我就婉言谢绝了。中国风水刚才其他学家也讲了分两派,我个人认为“兴发”派做的贡献最大,“力兴”派对中国的破解术做的贡献又大,所以这两块儿都非常好,所以研究中国风水文化两块都要好好学习。任何一门学说它的发生与发展都是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由简而繁,由繁而简,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艰难的非常繁杂的发展和博大精深的学说,但是现在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些非常繁杂的学说进行梳理、进行研究,由繁而简。

第二个:用科学的态度研究中国风水文化。经过思考我认为中国风水在探索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探讨的气场问题。探讨文化就讲天人合一,气场对人体有好处,在这个磁场里面就能够达到人天合一,古人有一个说法,说空气是弯弯曲曲走的,所以比较好的地方是曲径通幽,而杀气都是横冲直撞,所以现在有一些工厂门直冲的门口不超百米或者<50米>的肯定容易出事儿。中国古人也创造了好多办法来挡这个气,气到底是什么呢?有些科学家讲中国的气就是磁场,如果磁场不好就要破坏你的思维、破坏你的细胞,我们可以这样考虑,气场半圆山、近的水形成了风水格局,会不会吸收天气中的有益物质或者是射线,我们现在各种树叶,各种花朵不管是什么瓣,大体是圆形的,因为它要吸收空气中的有益物质,便于它的发展。第二个问题科学家们研究了水文机制的问题。第一要求山坡的环境,不能在山坡上盖房子,什么荒山等都不能用,要用森林茂密的山,如果是这样的山不会发生泥石流,也不会发生泥崩现象。中国的好多农民为了追求眼前利益,砍山上的树,这样都会造成泥石流。另外水要好,水清澈甘甜没有污染,在楼背面盖房子不好那是凶,这个问题仔细思考一下也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水流在地球自转的左右下,在拐弯处作用力不一样,它的背面流速比较快,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所以有时候中国古人是总结的经验是很有科学道德的。第三个问题是人的问题,刚才好多专家也说了,周易上的思想,所以四合院建筑,户型、房子的中线都非常明显,因为四合院的和谐达到家庭的和谐,进而又达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第四个问题谈谈审美需求。为什么中国风水要有青山、绿水,院子里要搞绿化,就是要营造视野的享受,住房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而且还有一个功能,比如社会地位的体现,你是不是住的舒服。

第三个:谈一下中国风水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在盖工厂、盖大楼的时候能够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我们济南有一个工厂国家投资连年亏损,后来改了门面,现在每年利益几千万,所以运用风水理论可以提高工厂的经济效益。同时人们生活在这里也可以给身体健康带来好处,我觉得这就是它的实用价值。另外我们的地产商如果严格按照中国风水文化,用风水文化的思路打造我们的楼盘,我觉得你们打造出来的楼盘应该是好的楼盘,应该是卖的快、资金周转快、效率高的楼盘。现在地产商盖房注重的是容积率是多少?如果按照中国风水的原则来看,容积率不一定达到最高,主要把绿化搞好。我认为地产商应该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按照风水的原则我们的住宅,院里要进行绿化布置,对水我们不想被污染,对工厂的污水要治理,如果我们都有了这种意识,绿水青山的意识,如果工厂的场所有了这样的意识也不会污染环境,这样今后我们将生活在青山、绿水、白云、蓝天的好环境。

中国文化经历5000年的历史,自然有糟粕与迷信等成分,这是应该批驳与抛弃的,所以对中国文化的整合,应该区分那些是必然规律应纳入科学的部分,那些是文化、艺术、心理等、那些是民俗的东西、那些是糟粕与迷信的成分等。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沿着科学的、文化的轨道快速发展,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发挥出应有的活力。

综上所述研究中国风水文化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它进行研究和总结,使古老的风水文化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让我们以现有的经验为借鉴,建造为更多更好有利于人民健康的房子,使我们的居住者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让我们以健康的体魄快乐的前行,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壮大共同奋斗。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