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民对藏传佛教八大神山之首梅里雪山心存敬畏,认为神山只能看,不能攀。1990年底,中日联合登山队计划登顶,神山连日突降暴雪。
1991年1月3日,梅里雪山大雪崩,致使主力队员全军覆没,造成中国登山史上最大的山难。
梅里雪山终年云雾缭绕,在云南德钦县,能瞻仰梅里雪山全貌是运气,更是缘,有时苦等数十天也难得一见。
在17勇士纪念碑揭碑仪式当天,漫天鹅毛大雪,天空阴霾,无法看到卡瓦格博峰,这让家属团更加悲痛欲绝。
长眠神山的中国登山运动员王建华的妻子翁彩琼对着云中的雪山大声呼喊:“王建华,我看你来了!”其他家属也跟着呼喊自己亲人的名字。
奇迹突然发生了,云雾散开,卡瓦格博神山露了出来,在太阳下金光灿灿,所有亲属激动得大哭。十多分钟后,云雾重新合拢,让在场的人无不惊异。
“我们是普通人,也是唯物论者,但那天突然迸发的美丽让我震惊,更让我感动。”翁彩琼说。
1997年国家颁布法令,鉴于梅里雪山在藏民心中的地位,禁止攀登。
“时未可为,则圣哲亦终无成,时可为,则事半而功倍也,皆天也。”
——曾国藩
各位书友,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一起共读第七章《曾国藩的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在开始共读之前,请大家思考三个问题:
1.曾国藩对风水的态度是什么?
2.曾国藩怎么从唯意志论到“天命论”的?
3.曾国藩对神秘文化感兴趣的终极原因是什么?
近代以前的中国人几乎没有完全不“迷信”的。曾国藩成长于一个充满迷信的环境,从小听惯了鬼神附体、风水发家的故事。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是他头脑中的宇宙图景。
理学认为,万物都是由太极之气演化而成,既然人死后“灵气”并不会马上消灭,那么必然会存在于空中某处。
朱熹认为,在一个能藏聚天地祥和灵秀之气的地方建设住宅或者坟墓,对生人的精神状态和死者的灵魂安宁都会有良好的影响。
曾国藩的世界观基本建立在程朱之上,也因此接受了朱熹的风水理论,他相信鬼神,也讲究风水。在京官生涯中,风水吉凶方面的考虑是他其中几次搬家的重要原因。
这一阶段曾国藩对风水的态度是实用主义的,谈不上笃信。直到选择祖母坟地,素来不信风水的祖父选定的地方,没得到几个兄弟认可,却居然是上吉之地,曾家家运得以顺风顺水。
于是曾国藩开始深信风水,并认为风水乃是天授,非人力所能强求。
然而,咸丰八年曾国藩再度出山之后不久发生的一件大事又使他对风水之说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当时湘军刚刚攻下九江,军机颇顺,曾国藩原以为可以顺流东下,迅速消灭太平天国。不料扶乩得到了一个非常不吉利的“败”字,关系到天下大局,也关系到曾家自己的家运。
之后湘军在三河战役中遭遇惨败,悍将李续宾部被全歼,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也横死于乱军之中,曾国藩才恍然大悟此“败”字何指。
这件事使曾国藩相信,冥冥之中,“风水”之上,有更神秘、更有力的“天命”存在。
风云之变幻,祸福之旦夕,命运之无常,自身之渺小,中国人是世界上命运感最强的民族之一。
青年时代的曾国藩其实是“人定胜天”主义者,非常推崇意志的力量。
他相信,人的命运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凭借自己的意志力量,可以脱胎换骨成为完人,可以在大清王朝的生死关头,只手挽回社稷、再造乾坤。
这种唯意志论的信念,支撑他穿越了本不可能穿越的重重艰险,以一介书生,赤地立新,创立起湘军。
湘军连获胜仗,曾国藩更是予智予雄对自己的主观能动能量相当自负,以为“天下事果能坚忍不懈,总可有志竟成”。
但是从经历咸丰七年被皇帝罢黜回家的大挫折和咸丰八年曾国华之丧以后,“天命”二字开始出现在曾国藩的词典中。
他翻阅历史,古人形形色色的命运给了他无数的感慨。很多时候,人的努力和收获是不成比例的,包括他自己,一生也有太多想不到。
二十八岁之前,他考秀才考了七次才成功,考进士也落榜两次。二十八岁之后,他中进士点翰林,十年七迁,跃升十级,三十多岁就成了二品大员。
当年的同学里,比他聪明俊秀的不在少数,仕途成绩如此出色,难道仅仅是自己的主观奋斗,而没有上天的安排吗?
在太平军攻入湖南前,他从来没有想到这辈子还会领兵打仗,并且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一次农民起义战争中另一方的第一主角。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八个字在战争中让人体会得最深。
曾国藩恍然发觉,人生不过是一股水流,流到哪里完全是由地形决定。
曾国藩悟到,人力其实是很弱小的,把心胸放大到宇宙世界层面,人间小小荣辱风波不值一提,于是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执著功名。
对于自己一生功业,曾国藩以“运气”总结之,他越来越认同,环境和时机远比人的努力重要,再顽强的意志,也冲不破某种客观限制,这一悲怆的宣告,实际上是曾国藩晚年悲观心理的一种体现。
他用尽一生精力换来的“同治中兴”不过是一片虚假繁荣,他遵循圣人之道一丝不苟地苦学苦修,却并没有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
他眼看着神州不断陆沉,却无能为力,晚清朝廷上下一如既往的昏聩混乱,时世沧桑人心难复。
然而,即使如此深信天命,曾国藩一生却很少当众谈论这个话题。因为他笃信,虽然天命决定一切,但是圣人们还是要自欺欺人地提倡人定胜天,“志之所向,金石为开”,就是他晚年用来勉励年轻人的。
“知其不可而为之”,饱受病痛缠身之苦的曾国藩仍然为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劳心苦力,片刻不休,可谓“拼命报国,侧身修行”。
朋友冯树堂曾为曾国藩找到了一处风水极佳之处,葬于此地,据说可保家族兴旺,万年不衰。
出乎人们预料的是,曾国藩断然拒绝了这个选择。因为如果葬在这里,也许可保曾氏一族文风大盛,却可能影响湘乡县别的家族人才继起。
“天道忌巧,谦退不争,不伎不求”,这就是晚年曾国藩的世界观,以天命说为本,信风水敬鬼神,但是不再执着,很多事都无可无不可。
曾国藩之精通相术,与他的识人之明之间,是否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只是来看一些简单的事实。
相面术在中国源远流长。起于春秋,历代著名的相人专家层出不穷,及至明清,相面摊遍及城乡,相面术成为影响中国人生活的一种重要方术。
在晚清政治高层人物中,以相术择人更是成为一种风气。
晚年曾国藩每接见生人,有一个特殊的习惯:先不说话,而是盯着客人,从上到下看上几分钟。
曾国藩发现人才之多,影响之大,史上确实无人可与匹敌。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郭嵩焘、沈葆桢、丁日昌、杨岳斌、彭玉麟等晚清风云人物,都得到过曾国藩的荐拔。
出身曾氏幕府位至巡抚、总督者多达三十余人,这种盛况在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
作为一个理学家,曾国藩一生对《易经》十分重视,用力至勤,至少五次通读《易经》。他从这部古老的经典中不但读出了辩证法,读出了大量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学会了算卦。
曾国藩请人算过卦。他自己也会算卦。每当军事进退两难之际,他常用算卦来推测吉凶。
曾国藩与中国神秘文化的关系也说明,曾国藩穷尽了他所能接触到的一切精神资源。
曾国藩身上肩负的任务太重了。他要指挥战斗,治理地方,修身齐家,内圣外王。他要维持社会的秩序,指引国家方向,重建世道人心。对于这些,仅仅传统经史子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空疏教条是不够的。
曾国藩以最广阔的胸怀和最勤苦的态度去对待古人留下的智慧,他一生浑厚、开阔,于书无所不读,无所不包。曾国藩收集分析着他能接收到的一切信息,从中厘取有用的成分,实事求是,思维保持着流动、敏锐、积极的状态。
神秘文化一方面告诉他命由前定,另一方面又启示他宇宙的规律可以索解,人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自己把握。
同时,“命运”之说,对他开拓胸襟、看淡功利,在极度困难痛苦之际的超拔穿越,更是起了巨大的作用。
如果没有自己一生的复杂历练,曾国藩坐在书斋中读一辈子《易经》,也不会有什么所得。
曾国藩借《易经》经典名句“盈虚消息之理”,得出了“一分为二”的观点,谦虚谨慎,自强不息。
“人生有可为之事,也有不可为之事。可为之事,当尽力为之,此谓尽性;不可为之事,当尽心从之,此谓知命。”
曾国藩 | “笨”,是一种大智慧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半圣人,三个圣人分别是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心学创始人王阳明,而半个圣人则是晚清的名臣曾国藩。
曾国藩生于1811年,他一生都是相当勤奋好学的,主张万事都要勤俭节约,他的思想对于清王朝有着很深的影响。而曾国藩一生的功绩主要体现在镇压天平天国运动上。可以说,他凭借一已之力力挽将要崩溃的清朝于不倒。
世人都知道,曾国藩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勤奋和努力,而在曾国藩老家有这样一个传说:曾国藩之所以发家,全靠着他的曾祖竞希公的坟地的风水。
据风水师的说法,曾国藩的曾祖父曾竞希的墓地的地形为“金鸡啄白米”,有灵气,是块风水宝地。
曾竞希的坟场像一只鸡,坟葬在鸡头上。坟后面是一狭长的山地,似鸡的脖子。狭长的山地的背后,又是一长圆形的山丘,像鸡身;长圆形山丘的两边,有两片扇形山地,恰如鸡翅。鸡头前面是一条叫“犁头咀”的小河。河边有一片良田,据说,在曾竞希葬后第二年的春天,连下了三天大雨,荷叶镇山洪暴发,金鸡头前面良田里的禾苗全部被冲走,剩下一片白茫茫的沙子地,恰似白米。
据说曾有风水师告诉曾家说,这是曾竞希“金鸡啄白米”坟地的显灵,曾家必将大富大贵,但必须保护好这片宝地。于是,曾家就买下了这块沙洲,并不再耕种它。
按照村民的说法:因为“金鸡啄白米”坟地有灵,所以他的后代文运、官运发达。曾竞希的孙子,曾氏69代孙曾麟书,即曾国藩的父亲,在43岁的时候,参加了第17次“小考”之后,总算是破天荒,成为“大界曾氏”几百年来的第一个秀才。此后50年时间内,先后产生了曾国藩、曾广钧两进士,而曾氏子弟成为举人、优贡、秀才的更是多达20多人。
据说,当时风水大师有个不对外言传的秘密,那就是曾竞希“金鸡啄白米”坟地,背面有蜿蜒而来的群山峻岭,前面有远近呼应的低山小丘和良田,左右两侧则护山环抱,中间部分地势宽敞,且有屈曲之流水环抱,符合古代理想的风水宝地的特征,即“葬穴”四灵地的“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
甚至还有人说,曾国藩统帅湘军打败太平军,就靠曾竞希“金鸡啄白米”的坟地的风水。据说,香港有一对富豪夫妇,来到双峰荷叶镇,看了曾氏祖坟以后说:“原打算去看洪秀全家的祖坟,看了这里广东就不必去了。”
1872年3月20日,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两个月后,家人护着棺椁回到长沙,浅葬在坪塘金盆岭。
传说,曾国藩的墓是一块极佳的风水宝地。对此,民间出了两个版本。
版本一:传说,曾国藩在坪塘训练乡勇时,结识了伏龙山金盆岭桐溪寺的方丈“宝月法师”,两人十分投缘。有一天,曾国藩登上伏龙山金盆岭,站在现在墓地所在位置向周遭看去,只见四周山脉于左、右、后成U状围住伏龙山,前面也有一座山峰相望,正应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灵”之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极佳风水宝地。曾国藩便想百年归天之后将自己葬身于金盆岭。宝月方丈起初没有同意,原本他也有埋于此地的“私心”。后来,曾国藩一再恳求,宝月方丈便与曾国藩盟约,谁先殁谁就安葬于此。结果,曾国藩先走“走一步”,于是便葬在这里了。
版本二:曾国藩晚年平定太平天国后,受到慈禧太后的猜疑,虽然任南京两江总督之职,但他亲手创造的湘军被“解散”,他毫无兵权可言。为了让朝廷看到了他的“忠心”,他上任后,又日夜忘我工作,最终积劳成疾而病入膏盲。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委托其弟曾国荃在家乡湘乡曾家祖坟周围为其寻找风水墓地。曾国荃在曾家墓上转了好几个圈,发现好的墓地都已经用完。
曾国荃汇报后,曾国藩知道在湘乡曾家祖坟找墓地不太现实了,于是想到了自己早年办团练时曾在长沙郊外发现的一处好地方——金盆岭。于是叮嘱曾国荃不要将他的遗骨再运回湘乡,就安葬在长沙郊外坪塘的金盆岭。
曾国藩死后,按照旧时的风俗,曾家后人在此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守墓。守制期满后,曾家就将守墓的任务交给了当地的一个姓周的农民。
这位姓周的农民老实本分,又勤快敬业,极尽守墓之责,周家当时规定,凡是五官不全的、放牧的、乞丐,以及家禽家畜都不允许进入墓地。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深得曾家人的喜爱和信任。
为了“报答”和“感化”他,曾家后来便把周围的20亩良田买下,还有周围的柴山、油茶林,一并奉送给周家,并为他修建了一栋10多间房子的砖木房。
而到现在,周家的第四代“守墓人周新民也已年逾六旬,他依然是曾国藩的墓地的最忠实的“守护者”。 据官方统计,发生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的盗墓有8次,而周新民记录的则有30多次,省文物部门曾对曾国藩的墓地内部构造进行过勘测,吃惊地发现,除了外部有些损耗,棺椁完整无缺。
周新民说:“我们周家代代尽全力守候曾国藩的墓地,一方面要防被盗,另一方面做好“服务”工作。我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印在墓地的护栏上,不厌其烦的向过客讲述他知道的风水故事。尤其是到了祭祀或者清明,曾家人来的话,我们都要用牲畜等祭祀品在大路口迎接。我们周家既然吃的是曾家的饭,就要把人家的事情做好。”
如果你想“成功”,又觉得自己很没资质,你可以了解一下曾国藩。
如果论中国历史上最功成名就的人,估计曾国藩会排在前几位。
他的学生李鸿章却曾经当着他的面说他“儒缓”,就是反应有点慢。说是反应慢,意思就是笨。
但曾国藩的“笨”,其实内有乾坤。
曾国潘
1811.11.26-1872.3.12
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有人推崇他为千古第一完人
01
道光十二年,湖南学政正在批阅秀才考试试卷,看到一篇文章,急得起来大骂:
“什么鬼文章,文理浅薄,竟然也敢来考试!”
左右的人急忙劝住,说此人成绩还好,不如给个佾(yì)生他当当。(佾生算是半个秀才,下次考试可免县试、府试)
学政还没下气:“佾生就佾生,但我一定要把他晾出来,悬牌批评!”
于是,这次考试除了放榜,还有一道别具一格的批评牌, 而牌上的主角,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一看,脸都红了。
这件事,后来被曾国藩引为生平五大耻辱之一。
之前, 曾国藩已经考了五次都落第, 到现在总算赶车尾考上了,还要被人当众批评。
看到这里,估计天下考试不好的学子都在心里窃笑:好一个曾国藩,当年也不过如此。
02
正因为曾国藩知道自己资质不高,所以从来不用巧劲,该下苦功夫就下苦功夫,包括打仗。
他“一招鲜,吃遍天”的打仗策略就是: 结硬寨,打呆仗!
他带领清兵子弟与太平军作战,太平军紧守南京(当时叫做天京),双方坚持不下。
士兵来问他:主帅,我们已经围城了,什么时候攻进去?
曾国藩说:不攻。扎营结寨,不准妄动。
半个月后,士兵再来问他,也得到同样答复。
一年以后,士兵又来问,还是得到同样答复。
太平军天天向城外张望,清兵都好像没有动静。天京城内虽然紧张,但也不无一丝暗喜:
看来这个曾国藩与传说中一样,真是呆,等我们援兵一到,你就知道厉害!
其实,这正是曾国藩高明之处: 跟太平军这些土匪正面迎战,肯定没人家跑得快,况且人家还在南京城内,著名的易守难攻之地。因此, 他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支撑一天是一天,等待时机的到来。
结果, 他的壕沟日益坚固,硬生生的在南京城外建了个外城。
太平天国的援军想攻攻不进,天京城内的守军想出也出不来,活活在城里给憋死了。
曾国藩一举荡平乱党,成为乱世英雄。
“笨”不是一个坏词,曾国藩以此时刻警醒自己,慎重慎重再慎重,即使再强大的敌人,也没有功不克的道理。
03
曾国藩克服自己“笨”的方法,就是最简单的一个字—— 勤 。
于是他留下了一句最简单又最有用的格言:一勤天下无难事。
其中一个勤字,包含五个意思: 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
身勤 , 是身体力行,亲自办事;
眼勤, 是勤于看书,也要勤于阅人;
手勤, 是勤写字,包括写日记、写家书;
口勤, 是锻炼口才,但不出口伤人;
心勤, 是时刻反省,锻炼心意。
五勤到手,天下我有。
比如眼勤,举个例子:
李鸿章是曾国藩弟子,曾经带过三个人来见他。
曾国藩只瞧了瞧他们三个,就对李鸿章说: “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险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材,应予重用。”
李鸿章惊呆了:“老师,我还没介绍他们呢,你这么快就派给他们工作。”
曾国藩说:
“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
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
中间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过,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用。
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材。”
而这个大将之材,后来就是立下赫赫战功的 台湾巡抚刘铭传。
曾国藩把自己识人看相的绝技总结出来, 写成了一本奇书叫《冰鉴》。
资质多高真的无所谓,重要的是有没有心去训练自己,还要坚持不懈地训练。
04
正因为他很会识人,所以曾国藩从来不会乱给朝廷推荐人才。
在他手下被推举升官的人,不过百分之二三。而在其他大臣手里,百分之二三十的属下都升任了,因此他手里总是留不住人。
这也是曾国藩“笨”的一方面。 当然,他后来就越来越精了。
为了能够让自己势力扩大,他此后连续保举人才,在他手下保举的武职总有十几万人,连从未上过战场的人他也要推荐。
以前他从来不与官场的收受礼物之风混同,但发现官僚们都跟他过不去了, 于是他自己就开始立了个“小金库”,好作自己在官场打点关系的应酬之资:
下属官员给他送礼,他随便挑选一些收下,剩下的原路退回。
容闳是他的幕僚,当年曾国藩曾经拨给他公款68000两银子,让他去美国买设备准备洋务运动。容闳回国后,要送礼以报当日知遇之恩。曾国藩叮嘱儿子:
他送的礼,你也别不收,但也别多收,20两银子之类的礼物你就收下好了。
就这种处理方法,他的“小金库”攒得满满当当的。 但其实要打点关系,并不需要小金库里全部的钱。
剩下的钱怎么办?他写信给儿子说: 散给穷人,但不要声张。
这就是在浑浊世道里的求生之道 :讲原则,也讲权变。
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别人眼里也许有点笨,这时候就可以迂回聪明一点,牺牲一些无关紧要的道德要求。
这才是干大事者的魄力。
05
曾国藩深知, 自己的官场里的那些“混账事”,不能带到家里来,否则祸延子孙。 因此他的家训之严,是出了名的。
传说慈禧太后曾经问曾国藩:“汝夫人在家做何事?”
曾国藩回答: “不瞒太后,夫人在家不过七七八八。”
“何谓七七八八?”
“‘七’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八’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而曾国藩给自己子孙规定的格律更加明确,那是他祖父定下的八字家训:
猪、蔬、鱼、书、早、扫、考、宝。
也就是养猪、种菜、养鱼、读书、早起、洒扫庭除、诚心祭祀、善待邻里。
这些做法,在别人看来实在是自讨苦吃。
但曾国藩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丰衣足食,家泽绵延。
06
曾国藩有个朋友,精通风水术数,曾帮曾国藩挑选坟地,最后挑中了湖南湘乡的东台山。
朋友告诉曾国藩,这块地风水极好,如果你葬在此地,以后你家族必定世世出举人、进士。
曾国藩一听:“哎呀,这么好的地,我不能要。”
朋友一听就傻了:“为什么啊?”
曾国藩说:“正因为这块地太好了,关系到一县的文运。 我占了这地方,湘乡的文运就被我曾家独占了,这样的事儿我不会做。 你再给我挑一块地吧,不用太好,能保佑我的子孙代代平安就好。”
看来到了最后,曾国藩也没有摆脱掉自己的呆气。
他平生有六戒,其中有一戒是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普通人争破脑袋去干的事,他不碰;看起来吃力不讨好的事,他偏偏要多做。
但结果怎样? 曾国藩之后,曾家延绵百余年,人才辈出,香火不绝。
这就叫做惜福积福不享福,福反而能够久享。
金庸小说里边,郭靖也算是个笨小子。但就是这样的笨小子,最终成就了卓著武功、顶级名声。
书里面对他的评价是四个字:侠之大者。
曾国藩被称为中国历史完人,不仅是当官做到了极致,为人处世都达到了成圣不朽的地步。
因此也不妨可以称: 人之大者曾国藩。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