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堪舆祖师
1、杨筠松?
杨筠松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后人也称为“杨救贫”。窦州人。生于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死于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杨筠松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著名地理风水学家。名益,别号亦玄,世称‘救贫先生’。
杨公仙师祖籍山东窦州府,父名淑贤,剩三子,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管琼林御库。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术。因为其用地理风水术行于世,是贫者致富,所以世人称其为“救贫”先生,后人由此也称其为“杨救贫”。
2、曾文辿
曾文辿是杨筠松弟子,曾文辿(公元854—916年),字缝舆,号逸真,江西于都葛垇小溷村人,生于唐大中甲戌岁(854),卒于梁贞明三年丙子岁(916),享年63岁。其父曾德富。兄文遄、弟文迪,文辿排行第二。曾公幼习诗书,熟究天文经书,黄庭内经诸书。隐居雩都黄龙寺时,缘遇杨公筠松,得其悉心指黠青鸟,遂得堪舆大道。
曾文辿也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杨救贫云游天下,本无意驻足,但曾文辿却想找一块吉壤定居。有一天,曾文辿发现三僚这个地方不错,就告诉师傅杨救贫说他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地方,如果住下来,子孙可以世代为官。杨救贫过去一看,果然是一块山环水绕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盆地后部有一棵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
他告诉曾文辿说:“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杨筠松和他的二个弟子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茅棚居住,他们把茅棚称为“寮”,师徒仨人是三座茅棚,附近的人们就把这里称作“三寮”(现在写作三僚)。
3、廖金精?
廖金精名瑀,字伯玉,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县(今宁都)翠薇峰金精洞,自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
唐末兵荒马乱,科举不继。廖瑀的父亲廖三传擅长堪舆,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转而研究堪舆之术。杨救贫在兴国、宁都、于都一带活动时,廖瑀与杨筠松相遇于虔化,起初他不服杨救贫,年轻气盛,屡屡与杨公斗法。
有一次,黄陂廖氏请杨救贫去堪定一个门楼位置。廖金精预先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杨救贫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中了铜钱中间的方孔。廖金精这下服了杨公,虔诚地拜杨公为师。
廖金精原来住在宁都东山坝。为早晚追随杨公,他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
4、赖布衣?
赖布衣,自号布衣子,故也称赖布衣,又号称\"先知山人\",江西省定南县凤山冈人。生于公元1101~1126年间(宋徽宗年间),九岁即高中秀才。曾任国师之职,后受奸臣秦桧陷害,长期处于流落生涯中。赖布衣的足迹几乎踏遍中国大地,凭著精湛的堪舆理论与技术,一路怜贫救苦,助弱抗强,留下了许多神话般的传说,\"风水大师\"的名声不胫而走。
后来赖布衣看破红尘,遁隐山林,长与青山白云为伴,人不见其踪。传说赖布衣所著《青乌序》刚刚脱稿就被南华帝君的使者白猿取走,经一百多年后传给了刘伯温,刘伯温凭它辅佐朱元璋成就了帝业。
堪,天道;舆,地道。堪舆即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史记》将堪舆家与五行家并行,本有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之意,后世以之专称看风水的人曰:“堪舆家”,故堪舆在中国民间亦称之为风水。然或有称“堪舆”不只看风水而已,而应分五部分,曰:罗经、玄空学、葬法及形家。
风水大师裴翁详细介绍
裴翁是风水命理领域的佼佼者,是全球易经文化协会主席、全球风水协会主席、中国易经协会会长、中华风水协会会长、中国建筑风水科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国健康地产促进会会长、中国名人成功文化研究会会长、粤广澳建筑设计师协会主席、全球十大最具影响力易学名家之一。
基本介绍:
风水大师裴翁以及祖上可谓是风水名师裴秀简介,易学经验代代传承。裴翁先祖裴秀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风水大师,一生研究易学风水,博古通今,游历天下名山大川,观察各地的龙脉山水,编写绘制了人类史上第一幅最大地域面积的大地图《中华全图》。不仅如此,这幅图还被后朝历代君王作为军政地图使用。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浏览裴秀的风水著作《万贡地域》、《万丈图》,这些著作都是传世名作,中国图书馆专门收藏其中。还有一部《星云图》是作为传家之宝密不外传的。
.............................................................................................................................................................
风水成就:
风水大师裴翁从幼时开始学习风水密术,是中华宰相村风水堂的文化传人,16岁时拜其伯父为师,成为裴氏风水堂传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成立了岭南玄空风水学会,先后精心编著了易学著作《易学精华》、《风水精华》、《命理精华》、《易学精髓》、《峦头风水学》、《奇门兵法》、《手相精华》、《中国风水高级教材》、《易学与养生》等著作,这些著作都是风水大师裴翁汇集了风水易经精华而作,是难得的风水命理尚品,有兴趣的朋友可阅读一二,了解中国风水的博大精深。
.............................................................................................................................................................
风水传承:
风水大师裴翁为了风水易学的传承裴秀简介,极力的说服自己的两个儿子自研究生毕业以后,放弃了良好的待遇,转而专门从事传承易学风水的研究,其大儿子裴鹏翔学而有成,风水业绩显著,二儿子裴春云也是在易学风水领域颇具造诣,可谓当代的两颗易学风水新星。裴翁的用心良苦,立志要将中国的易学风水文化发扬光大,读书百遍,裴翁在易学领域不断的钻研,每年都会集结百位全世界风水命理大师在春秋两季召开易学研究会,共同的探讨和交流。旨在于为全人类的生活素质提高而努力。
不仅如此,裴翁身体力行,2013年10月,风水大师裴翁与一行风水大师们还亲赴重庆,在杨尚昆和杨白冰父亲的墓前亲看风水,并且研究了杨尚昆故居的阴阳宅风水,现场与他的研究生班众人讲述风水之道理。裴翁专注风水易学几十年如一日,只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总结:这里我介绍了风水大师裴翁的风水易学事迹,各位朋友可以浏览更多的风水易学内容来丰富自己的风水造诣,在生活中可是很有帮助的。
北京风水大师有哪些
现在这信风水的人越多,一些风水大师就越吃香,而且是越知名的越吃香,不仅仅是普通人热衷于找风水师傅,那些有钱人更喜欢找有名的风水师傅,像是公司开业,楼房动工等等都会请那些有名的风水师傅过去,而普通人在乔迁或者其他等等事情当中也会请都一些风水师傅。像是在首都北京,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钱人扎堆之地,相信风水的人也更多,这也催发了一些比较有名的风水师傅,那么这呢,下面就来介绍几个吧。(点击图片阅读更多风水知识)?三元派风水传人——陈益峰。
陈益峰是国家级的古建筑研究院建筑师及风水师,其出身是三元派的风水传人,为北京太和风水勘测研究事备所所长,对于家宅风水、装修风水、买房风水、公司风水等等较有研究,其生于四川,十二岁起接触阴阳五行知识,后来在北京发展,有较多的风水成功案例。(点击图片阅读更多风水知识)?汇沣国学馆馆主王舟。
风水十大古籍
《宅经》亦称《黄帝宅经》),相传黄帝所作。讲述了人与住宅的和谐,人与天地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宇宙的和谐。该书认为宅是阴阳之枢纽,首次将住宅分为“阴宅”和“阳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二、中国风水文化之宗——《葬经》

葬经
《葬经》亦称《葬书》,西晋郭璞著。郭璞是历史上第一个给风水定义的人,《葬书》中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葬书》奠定了中国风水-葬乘生气的理论基础,受后世代风水界的推崇,后人都视郭璞为风水史上之鼻祖。
三、形势派风水权威圣典——《撼龙经》

撼龙经
《撼龙经》为唐代杨筠松所著。杨筱松是风水形法派的鼻祖,被历代形法派风水学家尊为宗师。《撼龙经》具体分析寻龙捉脉之法,指导怎样选择聚气旺财之地,是龙脉风水的最权威圣典,被誉为“中国古代测绘学之最”,也是历代研究风水学者必读之书。
四、理气派风水创世代表——《催官篇》

催官篇
《催官篇》为宋代赖布衣撰。赖布衣被尊称为赣南四大堪舆祖师之一。《催官篇》继承总结了古代地理风水学术概论,研发和补遗前人之不足,独创编写了龙的规律,详细的描述龙的作用和缺点,龙的祸福相关论说,把龙穴、砂、水、局表露无遗。是地理阴阳学术的一部风水经典。
五、唐代形法派风水代表作——《雪心赋》

雪心赋
《雪心赋》系唐朝卜应天所著。卜氏字则巍。《雪心赋》详论五行生克、吉凶互易,词理明快,便后学之观览,引人渐入佳境。是中国堪舆学中的名篇名著,是形势法(峦头法)风水的经典作品。
六、形法派专论山龙的代表作——《博山篇》

博山篇
《博山篇》是唐末五代风水大师黄妙应集毕生之所学所著的风水宝典。该书是形法派专论山龙的代表作,深入辨析龙、砂、穴、水、明堂等风水要素的向背对人福禄造成重大影响。是中国古代风水勘舆书籍中很具权威性的名著。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