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河北地震,属于震中的清东陵毫发无伤,从风水学角度上看有何说法?
都别吹牛逼了 东陵距离唐山还有200多里地呢 我家距离唐山100里地 只是有震感 石头房子都没事 东陵离唐山200多里还能震倒吗 就这个原因
清东陵墓的历史
清东陵的15座陵寝从1661年(顺治十八年)首建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最后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为止,营建活动延续了247年。随着清王朝由弱到强,由盛到衰的发展变化,清东陵的营建活动也经历了同样的发展过程。1661年(顺治十八年)入关第一帝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营建,1664年(康熙三年十一月)主体工程告竣。1668年(康熙七年)营建神功圣德碑亭。该陵规模十分宏大,体系相当完整,成为清东陵陵园总体格局的奠基之作。1674年(康熙十三年),康熙皇帝的嫡皇后孝诚仁皇后崩逝,开始筹建景陵。1676年(康熙十五年)破土兴工。1681年(康熙二十年)孝诚、孝昭二位皇后入葬时,景陵隆恩殿尚在修建之中(竣工时间待考)。与此同时,埋葬康熙帝纪摈的景陵妃园寝也随着完工,成为清王朝在关内修建的第一座妃园寝。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皇帝遵照祖母遗命,在风水墙外,大红门东侧建造暂安奉殿。37年以后即1725年(雍正三年),雍正皇帝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是年农历二月初三动工,年底建成。在孝庄文皇后的暂安奉殿建成不久,康熙皇帝就在孝陵东侧为孝惠章皇后兴建陵寝,约于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建成(准确年代待考)。这是清王朝营建的第一座皇后陵,开创了清代为皇后单独建陵的先例。因位于孝陵东侧,又与孝陵为同一体系,故名为“孝东陵”。雍正初年,雍正皇帝将他的万年吉地确定在遵化境内的九凤朝阳山,并运去了大量建筑材料。1729年(雍正七年),雍正皇帝以那里“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为借口而废之,复于河北省易县泰宁山下另辟兆域,营建泰陵。自此才有“东陵”、“西陵”之分。乾隆皇帝即位不久,为报答祖母辈的康熙皇帝的悫惠、惇怡两位皇贵太妃的抚育之恩,特在景陵东旁为她俩单独修建了园寝(其兴工、竣工日期待考),称景陵皇贵妃园寝,俗称双妃陵。1742年(乾隆七年),乾隆皇帝将东陵境内的胜水峪确定为自己的万年吉地,翌年二月破土兴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99年(嘉庆四年)定名“裕陵”。该陵堂局开阔,建筑宏伟,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富丽堂皇,堪称上乘之作。
1747(乾隆十二年)裕陵妃园寝破土动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55年—1762年(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又进行了扩建,增建了方城、明楼、宝城和东西配殿。为了平衡东陵和西陵的关系,1796年(嘉庆元年)太上皇弘历曾谕令以后各帝陵按昭穆次序在东、西两陵分建。道光皇帝即位以后,遵照此谕,1821年(于道光元年)在东陵境内的宝华峪营建陵寝,1827年(道光七年)建成。其妃园寝和公主园寝也随之完工。宝华峪陵寝建成第二年因发现地宫渗水,道光帝震怒,不仅严惩了建陵臣工,而且不顾昭穆东西分建的谕旨,另在西陵境内相度陵址,随之将已建成的东陵宝华峪陵寝及妃园寝废掉,拆运到西陵重建,于是在东陵界内留下了一片废墟。咸丰皇帝即位以后,即命大臣在东、西陵两地相度陵址,最后选定在东陵界内的平安峪。1859年(咸丰九年)破土兴工。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陵工受阻。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崩逝以后,陵工才被迫加紧进行。直到1866年(同治五年)才最后完工,命名“定陵”。随后妃园寝也相继告竣。修建定陵时由于战败赔款,国库十分空虚,不得已选用了宝华峪道光帝弃陵的大量旧料,建筑质量大不如前。1873年(同治十二年)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的定东陵在定陵东侧二里许的普祥峪和菩陀峪同时破土兴工,1879年(光绪五年)同时完工。但16年以后,慈禧皇太后倚仗独掌朝纲之机,以“年久失修”为借口,下令将自己的陵寝进行重修。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开工,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完工,历时13个年头。重修后的慈禧陵,用料之讲究,做工之精细,装修之豪华,建筑之精美,使与之毗邻的慈安陵为之逊色。因为这两座陵都位于定陵东侧,且从属定陵,故统称为“定东陵”。慈安皇太后的陵单称普祥峪定东陵;慈禧皇太后的陵单称为菩陀峪定东陵。同治皇帝生前未选择陵址,在其驾崩后才仓促相度,陵址确定在东陵界内的双山峪,定陵名为“惠陵”。1875年(光绪元年)动工,1878年(光绪四年)建成。位于惠陵西侧的妃园寝也在1876年—1878年(光绪二年至四年)问建成。由于国力维艰,建筑材料低劣,加之施工仓促,仅过了21年,到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竟发现隆恩殿大木构件多有伤折、糟朽现象,不得已拆掉重建。重建工程于当年(1899年)开工。由于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事件,工程一度搁浅,到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才结束,历时8年之久。接连不断的大规模营建皇陵的活动,不仅极大地耗费了国帑,而且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特别是光绪年间屡兴大工,更使本来十分脆弱的经济雪上加霜,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亡。
雍正死后被葬在哪里?他为何不葬入清东陵
雍正死后被葬在哪里?他为何不葬入清东陵!
清朝有三大陵,分别是关外陵,清东陵,和清西陵,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清东陵。
这不仅是因为清东陵四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所选的万年吉地,更是因为这里葬者多为名人,比如康熙、乾隆和慈禧,关外陵里葬着的都是顺治之前的皇帝,比如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爱新觉罗的老祖宗们。
当时,顺治觉得清东陵是一块风水宝地,便想着自己和自己以后的皇帝都葬在这里,那大清就能长盛不衰了!可顺治的如意算盘打得再好,也没有想到,他的子孙后代里会出一个雍正,这个向来喜欢走不同寻常路的皇帝。雍正想着清东陵一块好地方都没有了,我葬哪啊?于是,就有了清西陵。
原本,清朝皇帝都是子随夫葬的,雍正之前的皇帝,都是遵循这一制度,在清东陵建造皇陵,偏偏雍正要作妖,打死不入清东陵,最初,雍正老老实实按照组训,相中了东陵的朝阳山作为自己的万年吉地,谁知他最后反悔了,不肯葬在此处,反而另辟蹊径,建起了清西陵中的泰陵。
对于雍正另一陵的事,世人众说纷纭,认为此事不简单,有人说,一定是雍正害怕了,他是篡位当上皇帝的,不敢葬在康熙景陵旁边,也有人说,雍正好大喜功,想借另辟陵区来突出自己和别的皇帝不一样,雍正是一位十分复杂而又矛盾的的 历史 人物,在他在位期间有功亦有过,不过雍正任性一回,心里很爽,可他的儿子乾隆就苦恼了,乾隆:皇阿玛,你跑了,我该住哪呀?
若按照子随夫葬的制度,乾隆和他之后的皇帝应该跟着雍正葬在清西陵,可这样一来,不就冷落了清东陵里的老祖宗?为了平衡东西二陵的关系,乾隆想出了“昭穆相建”的办法,东陵为昭,西陵为穆,如果父陵在昭,子陵在穆,以此类推。乾隆不愧是乾隆,放个大招就解决了难题。
《小云仙》清朝的十二位皇帝葬在哪里?原来皇帝都是风水师
到了清朝,由于努尔哈赤的兴盛,皇太极于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1912年清帝被迫退位,历时约276年。在过去的200年里,有12位皇帝执政。今天的清剧讲述了他们生活中发生的故事。比如最近播的一部电视剧《康熙皇帝和纳兰性德之间的故事》,只是虚构的,并没有下线。
但是,皇帝死后,很少有人愿意写了。真的没什么好写的。如果他们死了,他们就会变成一把黄土。有什么故事可讲?
今天,龚家俊就想触碰一下这个无人涉足的领域,给大家讲一个清朝12位皇帝去世的故事。当然这不是骗人的,是迷信,主要是告诉你这些皇帝死后葬在哪里,给你一些关于帝王陵墓的知识。
一般来说,清朝皇帝的建墓原则主要是模仿明朝。清朝的陵墓主要分为三个“大区”,主要以顺治入主中原为界。
首先,关掉哀号。
众所周知,清朝最早的皇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没有坐过北京故宫的龙椅,所以死后葬在“关外”,主要是“关外”的意思。
有三个主要的专员墓:
1.永陵
努哈赤六祖,蒙格特木尔、曾祖父福满、祖父觉长安、父亲塔克和叔叔雷顿、叔叔塔卡条古为主葬。
2.涪陵
这座陵墓的位置非常好。我们的努尔哈赤和他的皇后就葬在这里。
3.赵玲
皇太极和他的皇后就葬在这里。这个陵墓多少打破了风水格局。一般来说,风水宝地都是依山傍水而建,即前面有水,后面有山,但这个陵墓是建在平地上,没有山也没有水。
二、清东陵
顺治皇帝入关后,除了做一个好皇帝,还上演了一个迷恋东阿公主的故事,选择了一块风水极好的土地作为后人的陵墓,也就是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清东陵。
位于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西部,背靠昌瑞山。据说顺治皇帝来这里时,被这里绝佳的风水格局惊呆了,当即称赞道:“我死后一定要葬在这里!”由此可见,顺治还是一个“风水师”。
此后,顺治的子孙一直葬在清东陵,但且慢,中间有个小意外:
雍正帝有一个“断层”,雍正帝原本葬在清东陵。所以他死前去东陵的时候和他爷爷看到的不一样。他认为自己选的地方不是风水,叫“沙砾洞之土”,实在不吉利。于是,他放弃了清东陵,转而去另一个地方寻找好运。
雍正帝到处寻找,终于在河北的另一个地方找到了风水宝地。在哪里?它位于河北省易县永宁山脚下。
三:清西陵
西陵和东陵一样,位于河北省。这里依山傍水,风水极佳。雍正帝看中此地后“恋恋不舍”,认为“山水法井井有条,荀子乃福地”。
清西陵虽然很好,但也不能浪费。因此,从清朝的雍正帝开始,皇帝们就不时地葬在东西方的清陵里。举个例子,如果我父亲葬在董卿陵,那么他的儿子葬在董卿陵,前皇帝葬在董卿陵,后皇帝葬在西清陵。这也是一种“协调”。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清朝皇帝所葬的陵墓,是按顺序“间隔”葬在两个墓地里的:
东陵葬有:
顺治-孝陵
康熙竟陵
甘龙-玉玲
咸丰-定陵
同治-惠玲
清西陵葬有:
雍正-泰陵
嘉庆-长陵
道木岭
光绪-崇陵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