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公司取名字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好的公司名字可以让你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更容易被我们记住和认可。 如何选取一个好的公司名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资产管理公司取名字参考大全是什么?如何选取一个好的公司名字?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创业者和企业家。在本文中,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些选取好的公司名字的方法和技巧,希望能够帮助你选出一个好的公司名字。
确实,摩根大通曾经对于美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数次在美国经济的危机中,作为“最后的胜者”提供流动性,推动了工业化和金融业的整合。每一本金融历史书籍中,都会对摩根大通留下浓重的笔墨。关于摩根大通的故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摩根财团》这本书(注:我们也会在文末赠送几本给读者)。
150年前,摩根大通成立了摩根资产管理(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作为资产管理行业少数的百年老店,在经历了数个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央行货币政策变化、全球地缘政治危机后,不但能够屹立不倒,而且管理规模不断创新高。更让我们震惊的是,作为全球规模排名前十的资产管理公司,摩根资产管理依然能保持高比例的超额收益。
近期,摩根资产管理完成了对合资基金公司上投摩根的100%控股。这个里程碑的事件,也代表着摩根大通全面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摩根资产管理的此次行为,也代表大型外资机构依然看多国内,无疑给我们这些长期投资者巨大信心。
业务遍及全球的摩根大通是如何缔造的?摩根资产管理又如何安然渡过一次次危机?无论是作为全球领先的金融机构的摩根资产管理,还是国内的上投摩根,又是如何取得长期超额收益的?我们试图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为大家揭开摩根资产管理的“神秘面纱”。
摩根大通:金融铁王座的国王
说到投资,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华尔街。这条全长不到500米,宽仅为11米的小街道,却有着左右全球金融市场的能量。说到金融市场,许多人的第一个想到是美联储,他们的一举一动左右着全球央行的动向,也对股票市场的起伏有着决定性作用。
而华尔街和美联储的奠基人,都指向了一个金融巨头:摩根大通。摩根大通曾经的总部位于华尔街23号,曾经当金融危机席卷美国时,在美联储还没有成立之前,我们聚焦在摩根大通的大门口,等待着他们的救援。
图:100年前的华尔街23号,摩根大通总部
1837年,摩根大通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出生。大家更熟悉的是他名字缩写,也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J.P. Morgan。
小时候的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体弱多病,一度造成了性格的极端两面性,时而精力旺盛,时而抑郁烦躁。24岁的时候,他深爱的妻子在结婚4个月后就因肺结核病故。年轻时的种种经历,造就了他坚毅强大的内心。
我们把时间快进到1907年,当时的美国正在经历历史上第一次的金融危机。进入20世纪初,美国经济出现了快速发展:发电量从1902的48亿度增长到1907的106亿度;铁路在1905到1907年之间,建成了25000公里,使用了860万吨钢铁。
由于美国经济大繁荣,推动了资本在此期间的“杠杆效应”,大量欧洲资本通过提供短期信贷来资助创业投机。仅在1906年,海外资本对美国的投资达到5亿美元,相对于现在的1200亿美元。
对于资本的大量渴望诞生了早期的信托投资公司,在1906年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信托公司作为抵押投资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当股市的泡沫破灭后,引发了一轮金融去杠杆,这也就是著名的1907年金融危机。
在这一次金融危机中,大量信托公司遭到“挤兑”,对传统金融体系的不信任导致形成了严重的负反馈,流动性出现了停滞。在最严重的时候,纽约市政府都无法发行债券,纽交所差点关门大吉。
此时此刻,70岁的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站了出来。在1907年10月24日危机的高潮,纽交所总裁托马斯在下午后夺门而出,他没有走向斜对角的美国财政部,而是街对面的华尔街23号摩根大通总部。他告诉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如果不能立即筹集2500万美元,纽交所就要提前关闭。很快,摩根先生依靠自有资金和自己的声誉,在16分钟内筹集到了2500万美元,拯救了美国建国之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而此次事件,也直接推动了之后的美联储诞生。
提到J.P. Morgan这个名字,大家都知道是华尔街的象征!
图:当年摩根先生感冒,都是纽约时报的头条新闻
1933年大萧条结束后美国出台了著名的“Glass-Steagall”法案,将摩根大通分拆成两大金融巨头:J.P. Morgan和Morgan Stanley。
即便在最近的一次2008年金融危机中,摩根大通也一起携手美联储拯救了血雨腥风的华尔街,防止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
当时,摩根大通的现任CEO杰米·戴蒙(Jamie Dimon)很早就看到了次级债(Subprime Debt)可能引发的巨大风险,认为这种无限加杠杆的泡沫终有要破灭的一天。于是,摩根大通很早就坚决规避了相关的金融衍生品,大刀阔斧削减了资产负债表上的次级债资产,主动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了收缩,成为了华尔街极少数还持有现金的银行。
于是,当华尔街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倒闭的时候,在美国当时财政部长保尔森的推动下,摩根大通收购了贝尔斯登,之后又收购了华盛顿互惠银行(Washington Mutual)。(注: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保尔森的自传《峭壁边缘》)
也在那次危机之后,每年摩根大通 CEO杰米·戴蒙(Jamie Dimon)的股东信,都成为华尔街必看的一篇报告。
诞生于摩根大通旗下的摩根资产管理,也流淌着“华尔街铁王座”的血液。在大家恐惧的时候懂得出手,在大家沉浸于泡沫的时候退出,成为了历史上少数的百年老店资产管理公司。
最早进入国内的华尔街机构之一
摩根大通与国内结缘已有百年,是最早一批和国内建立正式业务关系的华尔街金融机构。
如果说新国内成立后的中美关系历史性时刻,那么莫过于1972年2月28日的《联合公报》,尼克松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也就在中美建交一年后,时任大通银行(Chase Bank)主席戴维·洛克菲勒紧随尼克松的“破冰之旅”访华,并获得了周恩来总理的亲自会见。为期10天的访华结束后,戴维·洛克菲勒宣布大通银行已经获得了国内银行在美国纽约的代理行地位,可以办理中美之间的诸多资金往来业务,从而成为第一家同国内建立正式业务关系的美国银行。
在资产管理领域,摩根大通旗下的摩根资产管理(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也是最早进入国内的外资机构之一。早在2003年,摩根资产管理就获得了QFII资格,成为那个年代能够参与A股投资的第一批海外机构。到了2004年,摩根资产管理和上海信托成立了合资基金公司上投摩根,也是当时最早成立的合资基金之一,成立时间甚至比一大批内资的基金公司都早。
以一流的方式提供一流的服务
摩根资产管理,依旧是全球管理规模体量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截止2022年底,其管理规模超过2.4万亿美元,规模位列全球资管公司前十。
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便在如此巨大的管理规模体量下,摩根资产管理依然体现了很强的超额收益。根据摩根大通的2022年年报,整体资产规模中有90%的资产收益过去10年跑赢同行。 权益类资产跑赢比例为95%、固定收益资产跑赢比例为91%、多元资产和另类投资跑赢比例为77%。
图:摩根资产管理过去10年业绩大幅跑赢同行
我们都知道资产管理公司面临两大灵魂考核:1)要大规模的Beta,还是小规模的Alpha;2)在一个每隔10年都有黑天鹅事件冲击的环境下,如何真正成为时间朋友,避免“突然死亡”。
如果把Beta和Alpha进行划分,我们看到站在Beta这一边的代表是指数基金。指数基金提供了一种标准化低费率的产品,客户拿到手的收益完全来自指数基准的Beta,比如说标普500指数产品。这类产品的规模容量可以很大,但不提供超额收益。
站在Alpha这一边的代表是对冲基金,他们为客户提供和市场Beta相关度不大的超额收益。大部分对冲基金会把指数层面的Beta对冲掉,那么无论牛熊,客户都能拿到稳定的Alpha收益。这类产品通常会随着规模变大后,损耗其Alpha能力,导致大部分真正有超额收益能力的产品,规模体量都不大。
那么我们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摩根资产管理是如何在如此大的管理规模体量下,依然保持超额收益能力的?
是多策略的全天候平台能力。容量和超额收益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一类策略上,而非单一大类资产。比如说指数基金,本质是做指数跟踪的一类策略;而文艺复兴的大奖章基金,则属于量化驱动的策略。在摩根资产管理,覆盖了超过600种投资策略。覆盖的策略数量越多,对资产类别的划分越细致,就越容易解决规模体量和超额收益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摩根资产管理在不同细分领域构建自己的超额收益能力。比如说权益投资,就可以根据地域继续划分为美股、欧股、新兴市场、日本、日本除外的亚太、全球等几个不同的领域。
图:摩根资产管理的投资策略和策略类型
是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摩根资产管理的文化可以用一句话概括:First class business in first class way (以一流的方式提供一流的服务)。即便过去了100多年,摩根大通这个名字依然代表着最高标准的华尔街服务。在摩根资产管理内部,不断追求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是超额收益的必要条件。
只有在每个环节都做得更好,才能实现领先竞争对手的业绩。特别是已经具有“工业化”属性的国际化资产管理公司,超额收益绝对不是来自某一个人的灵光闪现,而是整个团队+整个工作流程做得比其他人更优异的结果。
我们再来思考第二个灵魂考核:如何成为资产管理行业的百年老店?金融行业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定价都是基于正常的经济运行周期,但是“百年一遇”的黑天鹅事件,发生的频率远远高于统计概率。
在上一轮金融危机中,我们看到了全美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的倒闭,80年代的华尔街之外所罗门兄弟也是王朝顷刻坍塌,还有放入商业学院教科书的长期资产管理公司。我们看到,每一轮大大小小的危机,都会有至少一家资管巨头“出局”。
那么摩根资产管理又是靠什么在一次次危机中活下来呢?在我们的观察中发现,摩根资产管理在每一个年代都有一位最顶尖的领导人。规避风险,不仅需要自下而上的风控体系, 要自上而下的风险识别能力。早期的摩根大通,都是每一次危机的最后出资人。
而摩根大通的现任CEO 杰米·戴蒙同样出色,他曾经在Duff McDonald出版的《Last Man Standing:The Ascent of Jamie Dimon and JP Morgan Chase》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风控“军规”(注:这本书有中文版本的,叫做《最后的胜者:杰米·戴蒙与摩根大通的兴起》):
1)极其专注。他会随身携带一些A4纸,只要想到一个事情,就立马写下来,然后立即解决。他喜欢用写的方式,而不是说的方式进行管理。通过这个方式,实现更好的专注,以及不断改进的思维。
2)极度分散的业务体系。摩根大通不会在任何一个领域暴露过大的风险,这意味着任何领域的失败,都不会产生致命的伤害。戴蒙认为,资产管理行业就是不断做决策,有些决策会对,有些决策会错。那些错误的决策会伤害我们,但不会让我们致命。一百多年以来,“不害怕失败”成为了融入摩根大通管理层的基因。
3)懂得运用金融科技,提高风控效率。戴蒙是一名极其看重科技的CEO,他发现自己人生的变化,都是随着技术进步而变化的。近年来,摩根大通每年花费近120亿美金在科技的更新维护上,把技术手段运用到风险控制领域。
国内的摩根资产管理:
将全球智慧和本土经验结合
摩根资产管理早在2004年就进入国内公募基金市场,通过合资公司形式成立了上投摩根,并且在近期完成了对上投摩根的100%控股。历经十九载春秋,上投摩根已成长为国内领先的资产管理机构,一路走来,硕果累累。截至2022年底,上投摩根业务条线资产管理规模近1600亿元,服务客户数量超过6400万,公募基金利润累计超过540亿元。
作为长期跟踪和访谈上投摩根基金经理的外部观察家,我们发现此前的上投摩根有三个显著区别于国内其他基金公司,并且又和全球摩根资产管理相一致的特点:
1)多策略的全天候产品线。上投摩根把产品线按照风险等级、主动被动、投资区域进行了矩阵式的划分。
从风险等级上看,上投摩根提供了从低风险的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到中风险的股债混合、多元资产基金,再到高风险的权益类基金等产品。从主动和被动的划分看,上投摩根既有创造超额收益的主动型产品,也有跟踪细分指数的被动产品,还有把主动和被动结合的主动量化。
从区域划分看,上投摩根提供了涵盖A股、港股、大中华地区、新兴市场、日本、欧洲、美国等多个区域的投资产品。 上投摩根的多元资产投资也是国内领先的,覆盖了类似于美元债、REITs、天然资源等多类型的资产。
在每一个大的产品线下,上投摩根都有从业经历丰富的领导者。
主动权益和固定收益业务条线上,由从业经验超20年的杜猛领导,他在上投摩根工作超过15年,是市场上长期业绩突出的基金经理。
多元资产及国际业务条线,由恩学海负责,他拥有27年的养老金投研经验,此前在富达全球管理总规模170亿美元的多元资产和养老金产品。(富达基金数据,截至2017.12.31)
绝对收益条线,由陈圆明负责,从业13年的他,追求股债最优性价比、擅长大类资产配置,以追求绝对收益为投资目标。
流动性管理条线,由孟晨波负责,她具有27年的银行、基金从业经理,超过13年的货币基金管理经验,早在2009年就加入了上投摩根,是公司一手培养起来的业务负责人。
在指数和量化投资条线上,由胡迪负责,她具有15年国内外从业经验,曾经在纽约的美林证券任职多年,具有比较强的全球化视野。
我们看到,各个业务条线的负责人,不仅有很长的相关领域从业经验,而且大多数有海外从业经验,具有全球视野。 上投摩根还重视人才培养,大部分的业务条线负责人也是从内部选拔晋升而来。
2)长期超额收益突出的主动权益能力。这里面有两个 长期、超额收益。
前面提到,上投摩根主动权益的领军人杜猛,在上投摩根工作超过15年,自2016年开始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和投资总监,至今管理团队已经超过6年。在他的带领下,公司投资团队屡获行业认可。2022年8月,上投摩根基金获得《国内证券报》颁发的“权益投资金牛基金公司”、“金牛卓越回报”两项行业权威大奖,备受肯定。
从收益来源看,作为公司旗下的王牌团队——上投摩根主动权益团队,有着明显的“成长”标签。从2011年起开始抓苹果产业链机会,到2017年起最早投资新能源产业链,上投摩根主动权益团队很早就在成长投资领域建立了自己的知名度。上投摩根的“成长”投资,从不和价值对立,而是站在国内时代变迁的浪潮上,去投资那些可以代表未来的潜力公司。
过去十年,上投摩根的权益投资,有巅峰也有低谷,而近些年业绩表现逐步稳定,是通过持续的经验总结,进而完善管理制度,在一轮又一轮的进化中,走向成熟。通过不断的进化,实现了优异的团队超额收益。
我们也看到,早在2018年上投摩根主动权益团队,就增设了一套投资流程:对每一个产品进行了定位,产品是什么风格,都有相应的组合构建原则和标的选择原则,并且也会根据产品的特点,对成长性和流动性指标进行考虑。
对于风险收益特征,这套体系也做了不同的划分。从较低风险较低波动的,到较高风险较高波动的。不同类型的产品,会有基准做指引,基金经理可以适度偏离,但不应偏离幅度太大。包括组合的行业集中度和个股集中度,也有一定的指引。这就提醒基金经理,每承担一份波动,是否能赚到更多的钱,学会在有效前沿上找自己的位置。
这样的设计,并不是把基金经理完全限制住,而是构建一个指导思想,让基金经理有意识的在产品风格定位下,更清楚自己需要选择什么类型的公司。最终产品的特点,还是来自基金经理个人的知识结构。
而近两年,随着团队的不断发展,上投摩根对基金经理的风格也有了更加细化的定位。目前上投摩根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涵盖了均衡价值、价值成长、均衡、均衡成长、成长等多种风格,风格更加清晰和多元化。
图:部分主动权益基金经理风格定位示意
3)融入到血液中的全球化。上投摩根的全球化,不是一种形式,而是深入到投研体系、产品设计、人员架构等方方面面。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合资基金公司都面临如何把海外投研平台和本土智慧相结合的问题。上投摩根的全球化,体现在公司运转体系的每一个角落,这也在我们此前和上投摩根投研团队的访谈中被多次提及。
此前访谈恩学海领导的多元资产团队时,他告诉我们摩根资产管理从全球抽调特定资产领域的专家,和上投摩根多元资产团队形成工作小组,一起参与到产品设计、模型的构建等经验风险中。例如,在设计目标日期养老金产品时,最核心的部分是下滑曲线,摩根资产管理就专门抽调了美国的养老金投资专家一起参与设计。
我们在访谈主动权益团队时,他们也提到投资正在变得越来越全球化,摩根资产管理平台的支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例如,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导致美股熔断时,国内的气氛也非常紧张。这时候,摩根资产管理全球的宏观策略团队,就能和上投摩根的投研团队进行交流,了解美国真实发生的情况。 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也融入了全球产业链,这更需要全球视角和本土智慧的结合。
前面提到的全天候产品线、更细分的风格划分、以及公司投研平台的架构,都借鉴了摩根资产管理的全球化经验。
摩根资产管理开启投资国内新篇章
从华尔街“最后的胜者”、美联储成立的推动者,到领先全球的超级集团,再到今天管理将近3万亿美金依然能做出超额收益的全球前十大资产管理公司,J.P. Morgan这个名字一直代表着华尔街金字塔上的那颗“明珠”。
作为最早进入国内的华尔街金融机构之一,摩根大通一直在持续而又耐心的增加他们对国内的“投入”,这就如同他们成立几百年来做生意的方式一样。摩根大通在华尔街能成为百年老店、追求一流的服务标准、一流的信用,依靠的就是他们那一套严谨的做事方式。
2004年成立的合资基金公司上投摩根,是摩根大通参与国内公募基金行业的第一步。19年后的 摩根资产管理完成了对上投摩根100%的控股,上投摩根也正式宣布品牌更名为“摩根资产管理”,开启了对国内资本市场投资的新篇章。
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逆全球化的时代,摩根资产管理的100%进入国内,也在释放一个更加积极的信号:海外投资者依然长期看好国内资本市场和国内经济。更有意思的是,摩根资产管理在美股百年历史上,每一次大的顶部和底部都能用“模糊的正确”把握到。那么在今天这个时点,是否又代表这家华尔街顶尖资管,认为国内资本市场到了一个值得投资的底部区域呢?
无论如何,作为深耕国内公募基金市场19年的基金公司,摩根资产管理将为国内资本市场再添一重要的里程碑事件。而其今后到底如何发挥全球智慧的能力,也会被整个市场所关注。
欢迎大家留言,谈谈你们心中的摩根大通,点赞前三的读者我们会赠送《摩根财团》一书!
延伸阅读:
近11年业绩排名前五:上投摩根基金杜猛的新兴产业投资领军之路
走进上投摩根多元资产团队: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全球化资产配置团队
- end -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无论是创业初期还是发展成熟阶段,资产管理公司都需要一个好的名字来吸引客户和投资者的关注。选择一个合适的名字可以让我们对公司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增强公司品牌形象。 取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建议在取名前,多做市场调研和品牌定位,确保公司名字与业务定位相符,同时让我们容易记忆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佼佼者。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