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虎:第一缕朝阳

  寅虎:第一缕朝阳

  

原创作者/陶玉和

  

  

正月初一,天刚亮。我就出门来到离家不远的世博园,来到世博园门口,虎年的第一缕阳光刚刚照向大地。

  

本想进去转一转,谁知要到九点半才开门,只好在门口四处看看。

  

  

2022年是虎年,2022年为农历壬寅年,这个年份出生的人为水虎,纳音为金箔金,为过林之虎。

  

  

2022年春节之后,即农历2022年是虎年,按照天干地支纪年法来说呢,这天是壬寅年。

  

春节的节日起源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说法诸多,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的时间演变

  

春节以前也称元旦,是在正月的第一天。而中国历代的正月的设定日期却并不一致:

  

夏朝用孟春(即正月)为正月。

  

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

  

春节的名称变革

  

在不同时代,春节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此后在文献上渐出现了岁首祭祀的记载。如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过新年的习俗活动在全国民间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丰富了。

  

  

魏晋时,出现了除夕守岁习俗的记载。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唐代时,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改用梅花笺纸。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

  

  

宋代时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

  

  

明代,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已经盛行。《万历嘉兴府志》中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清代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过年要一直延续至元宵佳节才算结束,猜灯谜是甚为流行的取乐方式。

  

  

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礼仪上,把以前跪拜或者作揖等礼节全部废除,改成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逐渐成为中国人际交往的文明仪式。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

  

  

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庙会

  

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新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这里是一个婚纱摄影基地。

  

  

  

有不少小天使的雕塑。

  

  

  

  

  

  

小天使的传说:

  

这是一个西方的传说。

  

上帝要从一些小孩儿里面挑选几个让他们成为天使。他来到人间,给这些小孩儿一人一个神奇的烛台,叫他们保持烛台光亮,一尘不染,并说只有这样烛光才会一直不灭。

  

他告诉那些小孩儿:过些日子,他回来取回烛台的时候,谁的烛台上的烛光没有熄灭,谁就能够成为天使。

  

孩子们很高兴,每天都小心仔细地将烛台擦得很干净。他们期待着成为天使。日子很快地过去,已经两个多月了,上帝还是没有出现。此时,除了少数没有耐心的孩子的烛台灭了,大多数孩子的烛光仍然明亮。

  

有人说,上帝会在第一百天时到来。到了这天,孩子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一大早,就开始等待上帝的到来。可是,一直等到天黑,上帝也没有出现。很多孩子都说上帝是骗子,生气地把烛台扔进了树林和水沟里。

  

又过了两个月,上帝还是没有来。孩子们每天都在一起游戏、玩耍,不再去管烛台的事了。可是,有一个被大家称为“笨笨”的小孩,依然坚持每天擦拭烛台。

  

在第二百天的时候,上帝来了。他要收回烛台,并把天使带到天庭。小孩儿们都希望变成天使,纷纷找出自己的烛台。可是,无论他们想什么办法,都无法点燃烛台。

  

而“笨笨”的烛光一直未灭,直到她长出了一对洁白的翅膀,成为一位美丽的小天使。

  

机会只会眷顾那些不仅仅有美好的愿望,而且能够为了愿望实实在在地付出并坚持不懈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达到人生的最高目标。

  

  

  

  

  

  

  

  

  

  

  

文字部分引自网上。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