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改命故事来自《太上感应篇汇编》
故事201:
宋朝时,赵抃biàn(赵阅道)在越州(浙江绍兴)做知府时,这一年吴 越地区大旱。趁着百姓还没有出现饥荒时,就开始把调查的情况记录在簿册上。 并询问所管辖的县,受灾的地方有几处,有多少人准备领取官府救济的米粮?水沟堤防有多少处需要修整,库钱还有多少,粮食可以发放多久,可以募捐到粮食的富人有几家。他将这些资料都一一记录在案。然后,又记录了孤、老、病不能够养活自己的人,一共二万一千九百多人。查看以往救灾的惯例,每年分给穷人的粮食,大概有三千石。
赵抃查看富人所捐的粮食,以及其他盈余,一共有四万八千石左右的粮食作为库存,并统计救灾所需要的费用。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可以发放粮食一升,小孩减半。又担忧领米时发生混乱,就让男女分开,不在同一天领取,而每次领取两日的粮食。又担忧流亡在外的人没有粮食,于是就在郊外设立给粟所五十七处,这样就方便了百姓领取粮食。并告诉他们离家的就不发了。
又估计发赈灾粮食的官吏人数不够,就选取没有任职,人还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提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交给他们去办理。并且告戒富人,不可以买进粮食囤积,并且贴出公告禁止抬高米价。赵抃又命令,若是有米的人,任其加价,再由官府将米购买进来,并且把皇上赐予他的金带,解下来放在桌上,命令购买粮食。
因此,布施的人非常踊跃。又将官府的粮食,五万二千多石,平价卖给百姓,以此来救济百姓。为了方便百姓购买粮食,就设置了十八个出售粮食 的地方,使买米的人不用东奔西跑。他又雇佣民工四千一百人修建城墙,做了三万八千工次,计算应该发放多少工钱和粮食后,又加倍发给民工粮食。若是有人急需用钱又愿意出利息,官府就劝告富人可以将钱借给他们,等到粮食成熟后, 再由官府负责监督偿还欠款。
若是有被遗弃的小孩,就设法请人收养。第二年春天,百姓又遭受到瘟疫的灾祸。赵抃就设立病坊,将无家可归的病人安置在病坊 中。又招募了两位僧人,照顾这些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起居,使这些无家可归的病人有所依靠。凡是死者,都有地方埋葬。按照法律规定,遇到灾年,发放救济穷人的粮食,满三个月就要停止,而赵抃拖延到五个月才结束。凡是遇到事情正在 申请办理的,他总是予以方便,随时解决。
他经常一个人去处理事情,并不麻烦 属下,早晚无不竭尽心力,无论大事小事,必定亲自处理。当时旱灾瘟疫,其他 郡县都是死伤过半,惟有赵抃所管辖的地方,没有流离失所的情况。后来,赵抃 担任宋神宗时的宰相,成为宋朝的名臣。
故事202:
宋朝时,富弼在担任枢密院副使的时候,有人诬陷他勾结契丹,想 要起兵造反,宋仁宗听了以后非常愤怒,就将他降职发放到青州(山东青州)去 做知县。当时河朔地区发大水,饥民都进入青州境内,没有粮食食用就只能被饿 死。于是,富弼就募得粮食十多万斛,在适当的地方发放给灾民。并且搜寻了一 些官府或私人闲置的房子,大约有十多万间,就将灾民分散安置在这些地方,医 药也为他们配备齐全。
灾民可以适当利用山川河流的资源,而地主不可以禁止。 凡是有死者,都统一埋葬在一个大坟墓中。百姓知道富弼的仁慈,因此迁移过来 的人也就更多了。有人就质疑富弼的做法,觉得这很危险,这样做的危害是无法 预算的。富弼说:“我怎么能用六七十万人的性命,来换取我的性命呢?”于是, 就更努力的去做。
第二年,麦子大熟。依据灾民所住远近,发放粮食使他们能够 返回家乡。被富弼救活的人就有五十万之多。后来,皇帝知道了这个事情,非常 高兴,派遣使者去慰劳富弼。并封他为礼部侍郎,后又升为宰相,再封为郑国公, 享寿八十岁,谥号文忠,配享宗庙。
故事203:
明朝时,丁宾,谥号清惠公,是嘉善(浙江嘉善)人,他乐善好施 不知厌倦,尤其对于救济灾荒一事,更是用心恳切。万历丁亥年,发生水灾,米 价也随之上涨。清惠公就让家人用米换布,按照当时的价格,每一匹布可加米四 升,总花费了一千多石米。然后,又出钱修筑防水护田的堤坝,以此来防备旱灾 和水灾。修好一丈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米,一共花费了六百五十石大米。第二年, 粮食歉收,更加饥荒,清惠公设立粥厂,每日粥厂都有几千人就食。他又去拜访 年老体弱,无法前来就食的人,并且另外请人送给他们。
这样一共持续了九十日 才停止。到了秋天又苦于干旱,清惠公又到水边救济饥民,并规划了救助饥荒的 良策,因此而活下来的人非常多。冬季饥民又苦于寒冷饥饿,清惠公就查访孤苦无依的穷人,将他们注册登记并发给粮票,之后可以到指定的地点领取粮食。又 把以前所换来的布料、棉花,分发给大家。每人布四匹,棉花四斤。前后合计, 布施米一万二千四百多石,布三万四千匹,棉花六万八十斤。
戊申年又发生水灾, 清惠公请台省上奏,请求救灾。并公告吴楚(长江中下游)一带,两地相邻,不 可以禁止买米,可以互相援助。并发官银四处周转,然后又捐出自己的家产,广 为救灾。甲子年,又久雨不晴,清惠公又开仓布施,救济百姓,布施米三千多石。 合计一共赈灾四次。清惠公又核算了一下全县的贫民,每家只有二三亩田地的人, 大约要缴纳官银三千两。清惠公觉得赋税太重,所以就代他们缴纳了赋税。清惠 公活到九十多岁的时候,还经常慰问贫穷的人家,以及建设乡里。享寿将近一百岁。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