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晖楼”亦称“白鹤楼”,位于福建三明尤溪县城关水南,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新修葺。宋时以降,清晖楼几乎成为文人们的另一个家,花前柳畔,幽径回廊,无不充溢其笔趣诗情。文人雅士常在这里品茶斗酒,赋诗言志,文化氛围相当浓厚。此地原属拔萃坊(元时改为兴文坊),清晖楼即在兴文坊的中心。取名“清晖”,意为和煦普照之日光,喻父母养育之恩德。可见,那是古人感谢乡梓养育之恩,所倡建的一处供文人雅士活动的园林式建筑。
据明崇祯《尤溪县志》(1636年版)载:“相传邑人赵希参以郡守归。春三月,建丹阳会,忽有道人戏画一鹤于壁,道人抚掌歌舞,鹤亦舞既而,莫知人所之,因匾以今名。”说的是宋嘉定元年(1208年)进士赵希参,官至高州知府,官假之余回到尤溪。这一年的阳春三月,赵希参为首在清晖楼举办丹阳会时,邀请邑内文人雅士来此品酒赋诗。忽然有一位道人降临盛会,在楼壁上随手画了一只白鹤。道人拍掌歌舞,壁上的白鹤也应节而舞。过了一会儿,便不知这位道人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传说,将这座楼取名为“白鹤楼”,制成匾额悬挂,并启祀汉钟离和吕洞宾。
另据明嘉靖《尤溪县志》(1527年版)载,白鹤堂是“宋人赵希参建以祀钟吕二仙。忽一道士画鹤于壁,道抚掌歌舞,鹤亦舞,因名”。丁亥年(1527年)修志时大多建筑群“已废不存”,仅存主殿“蕊珠宫”了。
白鹤楼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781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其地,左接鲤山,右连雁塔,前则帷峰列翠,万笏齐开;后则帽岫浮青,千寻直耸。隔溪烟火万家,映阳而隐约;绕座湖光一色,浸皓月而澄鲜。”民国《尤溪县志》中本县拔贡卢知章《重建清晖楼募缘启》中的这段文字,形象地勾勒出了这方神仙境地。
白鹤楼由蕊珠宫、中堂、山门、观音堂、文昌阁与斋膳堂组成,在入门的左右两边是形似鹤翅的荷花池。主体建筑蕊珠宫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保存较好。中为明间,主祀汉钟离、吕洞宾师徒,前为郝大真人。左右次间,祀章、柳二真君。前为丹墀,中间有一个八卦形藻井,基前雕刻腾云苍龙石雕。沿丹墀左右如意踏跺折转而下,即为天井,四周有回廊相通。下殿祀护法天尊。左右为厢房,分设钟鼓楼。楼的东西向各有一口半月形池塘,即为腾飞的白鹤翅膀。主楼左侧为观音殿,祀观音大士。右为文昌阁,再右为斋膳堂。
1991年10月,县文管会发动群众集资修缮,首期工程于1992年2月竣工。在修缮过程中,于正厅四壁上发现了朱熹联句手迹:“春报南桥川叠翠,香飞翰苑野图新;雪堂养浩凝清气,月窟观空静我神。”朱熹的这一“春香雪月”绝句,以咏自然景物而寓哲理,落款分别制有“晦翁熹”、“朱熹”、“晦翁”及“鸢飞鱼跃”四方闲章。据考证,此绝句当为朱熹中年之后所写无疑。现存字迹的字体大小和书写风格,与本县台溪乡傅氏祠堂和西城镇上三车古建筑左厢厅发现的朱熹手迹基本一致,则应为后人在修建中临摹之。
建国后,白鹤楼长期作为学校之用,古老的建筑被涂上一层白灰;后又被挪作县苗圃的培育基地和办公场所。也许正因为这样,使得历经沧桑的蕊珠宫,相对比较完整的保存了下来。1988年12月,尤溪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7月,经县政府同意,白鹤楼修缮工程理事会成立。随即多方筹募资金,于同年10月2日正式动工进行修葺。首期工程于1991年12月竣工,理事会予以勒石志庆。
1995年起,群众先后集资修缮了下殿、华表山门、观音殿、文昌阁、斋膳堂,又浚扩了两旁池塘、四周围筑围墙等。丰富的历史积淀,优美的人文环境,使之成为中外善男信女们崇德祈福的胜地,也成为尤溪城区的一处集休闲、旅游、娱乐的重要场所。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