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目简介
《丑末寅初》,又名《三春景》,是京韵大鼓的优秀曲目,鼓王刘宝全唱起,小彩舞骆玉笙唱响,唱红的却是天才歌者张云雷,他唱出了林籁泉韵,唱进了年轻人中,唱成了一座艺术高峰。
一、曲名种种
(一)曲名表面意义 曲名《丑末寅初》按字面意思看,它是个时间概念。古代人按十二地支计时,按十二地支的时间段划分,丑时是夜里一点到三点,而寅时则是三点到五点这一段,一个时辰中,开始时称“初”,中间称“正”,结束时称“末”,如寅时开始之时即三点之时称寅初,而四点则称寅正,结束时间五点时则称寅末。从以上解释看,其实丑末和寅初是同一个意思,即都是指的是夜里三点这个时间点。又名《三春景》,字面意思是指孟春、仲春和季春这“三春”,但寓意同《丑末寅初》一样,从唱词分析,曲名称《丑末寅初》更贴切。
(二)曲名《丑末寅初》的寓意 刚才说到丑末寅初是个时间概念,是指夜里三点这个钟点,为什么要用三点这个时间点呢?因为夜里三点这个时间点有许多讲究或说法,我说说,您听听。1.古人认为,丑末寅初即三点时,属“夜半”,民间有“鸡叫夜半,狗叫天亮”的说法,夜半时分是阴与阳,夜与昼的交汇点。2.中医认为,三时肺经活跃,人的气血旺盛,是男儿阳气最盛之时,同时唱词中有“月正西”句子,证明该时辰是春天某月的月中时间,月中时间是月相盈的时间,即所称的“望日”,该时也是女性雌激素分泌的旺盛期。3.迷信说法,入夜后鬼神开始活动,夜里三点时,即公鸡打第一遍鸣的时候,鬼神要回走,再不回去的它的命就可能没了,因此,如果你夜里害怕,三点以后就不用怕了,这是迷信。另外,顺便说说公鸡打鸣的事,公鸡有“文、武、勇、仁、信”五个优良品质,谓之“五德”,是君子的象征。头顶有冠像官帽,谓之“文”;尚武好斗,称之“武“;英勇,不轻易认输,算做“勇”;有吃的,呼朋唤友,不吃独食,赞为“仁”;信守承诺,天天准时报晓,叫做“信”。
公鸡报时,一般报三遍,三点开始,大约每隔半个小时报一遍,三遍以后就四点了,此时东方天际已亮,所以,农村有“鸡叫三遍”的说法,意指已经天亮了,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该起床干活了。有听过高玉宝写的《半夜鸡叫》的故事吧?周扒皮要求长工们在鸡叫后起床下地干活,就是依据的旧时文化传统和落后生活方式,只不过他是作伪骗人了罢了。4.夜里三点究竟是丑末还是寅初?按统计学“上组限不在内”原则,如100以下包括100在内,而100以上就不包括100之数了,据此道理,丑末或寅初即三点出生的孩子该算寅时生人,寅时按金木水火土五行说,属木命或阳木命,该命理男孩帅气、幽默风趣,有情调。女孩大方得体,个性鲜明。
另外,它的又名《三春景》也有阴阳之气转变之时之寓意。
三、《丑末寅初》歌词及其特点
《丑末寅初》歌词,类似于“帽儿”的演唱方法,全曲共有九句话,每句话讲了一个意思或故事,整个唱词恰如一曲“串烧”,不同的是,每一个情节首句“引题”后,面后又有多个层句,层层加以阐述、强化或递进,如:
第一句:丑末寅初,日转扶桑。
层句:我猛抬头见天上星,星共斗,斗和辰,它(是)渺渺茫茫,恍恍忽忽,密密匝匝,直冲霄汉(哪),减去了辉煌。
第二句:一轮明月,朝西坠。
层句:我听也听不见,在那花鼓谯楼上,梆儿听不见敲,钟儿听不见撞,锣儿听不见筛呀,(这个)铃儿听不见晃,那些值更的人儿他沉睡如雷,梦入了黄梁。
第三句:架上的金鸡不住的连声唱。
层句:千门开,万户放,这才惊动了行路之人,急急忙忙,打点着行囊出离了店房,够奔了前边的那一座村庄。
第四句:渔翁出舱解开缆。
层句:拿起了篙,驾起了小航,飘飘摇摇,晃里晃当,惊动了(哪)水中的那些鹭鸶,对对的鸳鸯是扑楞楞楞两翅儿忙啊,这才飞过了(那)扬子江。
第五句:打柴的樵夫就把(这个)高山上。
层句:遥望见山长着青云,云罩着青松,松藏古寺,寺里隐着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鱼敲得响乒乓(啊),他(是)念佛烧香。
第六句:农夫清晨早下地。
层句:拉过牛,套上犁,一到南洼去耕地,耕得是春种秋收,冬藏闭户,奉上那一份钱粮。
第七句:念书的学生走出了大门外。
层句:我只见他头戴着方巾,身穿着蓝衫,腰系丝绦,足下蹬着福履,怀里抱着书包,一步三摇脚步儿仓惶,他是走进了这座书房。
第八句:绣房的佳人要早起。
层句:我只见她面对着菱花,云飞两鬓,鬓上戴着鲜花,花枝招展(哪), 她(是)俏梳妆。
第九句:牧牛童儿不住地连声唱。层句:(我)只见他头戴着斗笠,身披着蓑衣,下穿水裤,足下蹬着草鞋,腕挂藤鞭,倒骑着牛背,口横短笛,吹的是自在逍遥。
结束句:吹出来的(这个)山歌儿是野调无腔,(这不)越过了小溪旁。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