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怎样确定中药的主导药味和五行属性?

汤液经法图要想推广使用,必须要有常用中药的五行属性,因为它们是子弹,是基础。

但是呢,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五行属性记载非常有限。最主要的信源是《辅行诀》,就是那二十五味药精。而其他很多常用中药,我们都不知道,目前也没有找到可靠的信源。

所以,只有两个办法来解决

第一,通过考古发现,或者有民间藏书重现,或者有流失海外的中医经典回国,如果证实是可靠的信源,那么就可以用。

第二,通过推演,基于现有资料和现有认识,进行可靠的推演。这种情况,也可以用。

因为第一种情况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只能尝试开始第二项工作。

好在,这种推演还是有据可循的。

「杂谈」怎样确定中药的主导药味和五行属性?

五行属性(图源网络)

(一)

《黄帝内经》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这是万物分类演化的总原则。

对中药的认识,同样符合这个原则。

于是,我们可以按照五行,对中药进行分类,有类别为木的中药,有类别为金的中药。

这是一级分类,比较粗,我们还可以继续进行二级分类。

类别为木的中药里面,继续按照五行分为5类,这就是木中木、木中火、木中土、木中金和木中水。

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进行三级分类,例如木中木土、木中火金。

这种基于五行的多级分类认识的方法,就是五行互含。

「杂谈」怎样确定中药的主导药味和五行属性?

五行分类(图源网络)

为什么一定要分类认识呢?因为万事万物本身就是分类演化的。就像四季,不是我们一定要划分四季,而是一个太阳回归年的圆周,在天文学上,一定有4个极值点。

先有分类演化,后有分类认识

其实,现在对于中药的认识,也是分类认识的。只不过,我们没有采用五行互含的分类认识方式,而是选取了另外一些零散的、破碎的角度,进行了分类认识。

比方说中药的形、色、气、味、质。

比方说中药药性里面的四气、五味、归经、功效。

比方说中药的纲、目、科、属、种。

比方说中药里面的成分,中药动物实验的药理作用。

这些分类认识的方法,理论上都是五行互含在某一个方面的表现、衍生、演化或者说,异化。

五行互含是内在本质,这些都是外在表现,而且是碎片化的外在表现。

而推演的工作,正是通过这些碎片化的外在表现,推断其内在的五行互含属性。

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资料和数据,有不同的推演思路和方法,就得到不同的结果。参考的资料和数据越丰富,推演的思路和方法越符合逻辑,得到的五行互含属性就越接近本质。

但归根结底,这个结果是推演得到的,不是直接来于可信源头的,是可能出错的。

所以,只要是推演得到的五行互含属性,大家都一样,都是庶出,谁也别说谁的出身低。

「杂谈」怎样确定中药的主导药味和五行属性?

琅琊榜(图源网络)

(二)

当然,我们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推演。

只不过,我们自知无法对一个中药的发展演变轨迹,对一个事物的五行互含本质做出完美的还原。所以,我们推演的结果,首先是主导药味,其次是五行互含属性

为什么无法完美还原呢?

很简单,昨天出家门走过的路,今天再走一遍,还能一模一样吗?

不能了,们只能保证大方向对吧,其中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别。

这些或大或小的差别,一般对出门的路没有影响。但会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产生影响。

所以,我们把推演得到的药味叫做:主导药味。

当然,这同样意味着,这里只是主要矛盾,如果未来思维方法和技术手段更先进了,我们就继续探讨次要矛盾。

所以,我们对中药主导药味的认定,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但变化的方向,不是否定原来的主导药味,而是在原有主导药味的基础上,增加另一个药味。

例如,黄芪原来以甘味为主,后来以辛甘兼有为主。

又如,桔梗原来以苦味为主,后来以苦辛兼有为主。

「杂谈」怎样确定中药的主导药味和五行属性?

黄芪(图源网络)

其实,简单想想就知道,如果药味来源于五行属性,那么,在五行属性的二级分类方法里面,只有木中木、火中火、土中土、金中金和水中水这5种属性,可能是纯粹的单一药味。其余的什么木中火、土中金、水中土等20种属性,可能都是复合药味。

计算一下,这种纯粹单一药味的中药,可能只占全部中药的20%左右。

所以,中药主导药味和五行互含属性的工作方向,也是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复合药味。

因为推演,等于是从零开始,总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这是客观规律使然,大家要明白这一点。

「杂谈」怎样确定中药的主导药味和五行属性?

中药复合药味(图源网络)

(三)

好,按照这个思路方法,我们会把常用中药的主导药味,都给大家标记出来。

呈现的形式,就是《汤液经法图讲记》这套系列丛书的第二本。

我们会在书中,把二十五味药精的主导药味,把其他我们标记好的主导药味,都给大家详细论述出来。包括怎么标记的,为什么要这么标记,以及以方测药来验证等等。

这本书正在创作过程中,预计今年下半年交稿,尽快出版。

当然,我们也会在未来公众号的文章里,选一些常用中药的主导药味进行讲解。

但是,这些中药的主导药味,是否就可以拿来在临床使用呢?

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实际上,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比方说,黄芪是一个辛甘兼有的中药,这是它的内在属性,是根源于五行属性的主导药味,代表的是一种普遍性。

但是,你在临床上给患者用的这一批次黄芪,是一个具体的中药饮片,代表的就是一种特殊性。

这个黄芪饮片经历了采收、炮制、储藏等一系列工序,在患者拿回家浸泡、煎煮之后,才进到肚子里发挥药效。这一系列操作,都会对黄芪内在的辛甘药味,产生影响。

例如,黄芪种植时使用太多化肥,药味会变化。炮制时加蜂蜜,药味会变化。储藏时长毛了,变成了发霉黄芪,药味同样会变化。

所以,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大家心里要有数。

当一个中药复方没有按照预想的主导药味发挥药效时,有可能是普遍性出了问题,也可能是特殊性出了问题

降低普遍性出问题的办法,就是组方配伍,就是相须相使,增加集群效应。

降低特殊性出问题的办法,除了组方配伍,还要注意分辨中药材的真伪优劣,注意中药煎煮使用方法的正确无误。

「杂谈」怎样确定中药的主导药味和五行属性?

神农本草经《图源网络)

其实,中华民族的先圣们选择阴阳五行作为中医药理论的基石,神农选择植物动物这些易获得的自然之物作为药物,伊尹发明群药共煎成汤这种给药剂型,就是在一开始,大幅度降低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出问题的概率。就是在一开始,为子孙后代的用药奠定基础。

因为这套理论的理解、这个药物的获得、这个药物的使用,从某种程度上看,门槛其实非常低。

反过来,如果他们心里想的是自己集团的利益,那么,完全可以把治病救人的门槛,拉高到一个遥不可及的位置。把医药理论,搞得晦涩难懂。把药物制备,搞得必须在特殊条件下才可以完成。把给药剂型,搞得必须在特殊条件下才能储存,否则立刻失效。

再说远一些,拉高门槛的好处,就是可以坐地起价。在人人都会经历的生老病死环节,狠狠地赚上一把。或许等大家都上瘾了,他们还会在关键时刻,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断供逼宫。

这种思路,谁受益,谁受害?

而中医中药,从一诞生就决定了,她最贴近老百姓,最贴近她想保护的人民。她以没有门槛的身姿,完美戳穿了门槛们的谎言。

这就是为什么利益集团们,一定要反中医,一定要疯狂抹黑中医的根本原因。

看看中医药的现状就知道,他们可能快要成功了。

我们不想让中药的安全有效,变成一堆遥不可及的分子对接和网络靶点。我们想让中药的安全有效,变成人人都能明白的辛甘酸苦和五味调和

因为这才是中医药的本原,也是中医药发展的正途。我们大力推广“汤液经法图”,既没有分子对接,也没有网络靶点,有的就是辛甘酸苦,有的就是五味调和。

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于天下?

唯有道者。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