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数理大一统文化方式让数学头疼之处

古代循环概念的产生

昨天连载提到,古人如何兼容表达1-9(13)的?看似简单,实际古人力求解读包括全部的整数,所以产生了循环这个词。

我们先从中国古代的数理文化的谈起。

西方古代的数理文化产生的原理与中国古代的是一样的。由于西方古代数理文化受到压制,产生的数理模型比较少,而且偏重数学,比中国古代的数理模型相对要简单一些,人文的兼容性差一些。

古人的循环包括数学的进制表达,而且循环是多进制兼容的,这与数学并不同。数学的进制是从古代的循环中剥离出来,表达更准确,同时不再是兼容表达,仅仅是可以数学性的转换。

古人的循环后来因扩展到数理文化的人文方面使用,也就产生了机械循环论、宿命论、迷信、玄学、宗教文化等。这是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从哲学角度坚决批判的。研究或者学习古代的传统文化,这一点要非常明确。

古代数理大一统文化方式让数学头疼之处

Rodin Thinker Statue(思想者)

最早的古人觉得哪几个数最重要呢?

最早产生的是二分法。这从产生冬至、夏至这两个节气开始,把一年分为两个部分。

之后觉得这样分不够细致,又产生了四分法。

一年四季,这是古人直观观察到的最直接的循环现象。这种情况,数理文化表达要简单一些,春夏秋冬,这就是一年的四分法。实际上春夏秋冬的时间长度并不相同,但是,这样已经可以简单表达一种循环的现象。

而二个关键节气在四季中的位置并不是正好的边界,这也就导致了基于地支循环的二十四节气的产生。

再有最明显的循环就是日月。太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升起,这就产生了一天的概念。这一天也是一个循环特征。而月有阴晴圆缺,阴历每月15日,月圆。这也是一种循环。

还有一种是当时的专业天文人士才知道的,那就是五纬的规律。当每年的几月份,某个行星又在哪个天区出现,这种数据统计结果的抽象表达,就产生了河图。

除了这种直观的现象的表达,古人还发现了一些不直观的、抽象的循环现象。

手指头通常是五个,小孩子借用手指头学算术,这种事情想必古人也干过。五成了古人的一个关键的数字循环点。而手这种计算工具,数一大了,就有些麻烦,这样后来衍生出算盘。逢五进一是这种方法基本的关键。

古人还产生了另外两种循环,一个是10,一个是12。被称为天干地支。至于你弄12个属相表达,还是12星座表达,说的都是一样的古代数理文化基础。而由这种天干地支衍生的纪年方式,是60年一循环。这也是古人的一种简单的历法方式。

历法的内容不一定全有时间意义或者天文意义,其中部分内容仅仅是数学拟合方便的需求。这是一些人忽略的数学和人文问题,也是古人迷信化历法的一个人文错误导致的结果。

无论古代东方还是西方,古代的历法的两个关键的数学分割方式就是12和60。一天被12分(时辰)或24分(小时)(这与兼容阴历有关),而一小时等于60分钟,一分钟等于60秒。这与古人的60循环有关。并没有使用数学习惯使用的十进制或者100进制。

总结一下这部分需要兼容表达出来的数字:2、4、5、10、12、24、60。这些是古人认为最重要的循环的基础。

古代数理大一统文化方式让数学头疼之处

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计数手指的手

阴阳的区分

古人发现了一种广义的对称性,也就是阴阳这种表达。由于后来人文方面的固化思维方式造成的结果,一些人总以为阴阳是绝对对称、相等的,例如我们如果静态的看太极。但是,这个阴阳的对称明显是广义性的、动态的,而洛书表达了这种特殊性的广义对称性中的特殊性。

3的对称是-3或者3i,这是数学思维;而数理文化的思维,3的对称可以是-3,可以是所有的负数,更可以是与3不同的所有的数。这就是数理文化与数学的不同。

那么用数学如何区分阴阳?河图、洛书的方案很简单,就是奇数、偶数,这不就是最简单的阴阳对立了。待到产生代数观念、几何观念,这个最简单的事情忽然变得复杂起来。

由于几何中最小具有面积的图形是三角形,一根、两根线段,无法构成一个具有面积的图形。如果代数几何试图一统,那么最小的奇数必须是3了。最小的偶数,就是正方形的边数,是4。这就是古埃及金字塔遇到的基本的数理文化统一的难题。3n和4n,并不能表达所有的奇数、偶数。因此,西方的数理方法,除以2或者二分法很重要,因为要把4变成2。至少2n、3n表达的整数要多一些了。而这是伏羲八卦兼容的方法。

那么偶数用2n表达,这个好办,覆盖所有偶数;奇数呢?3n这种表达肯定落掉了很多奇数。落掉的这些奇数怎么表达?

两个方案:一、扩大基础使用的数字个数;二、兼容表达。

伏羲八卦试图解决这些数理兼容的问题。

八卦可以借助阳爻表达奇数,借助阴爻表达偶数,(当然这种定义反之一样成立。仅仅是用着别扭一些而已。),三个为一组,排列组合的数学结果必然是8。

也就是八卦兼容了2n、3n、8n的表达。

通过平方,扩展到64卦,那么64卦兼容的是2n、3n、4n(元亨利贞)、6n、8n、16n、32n、64n的表达。另古人头疼的是64如何等于60?乾坤不作数,还62呢。而为了兼容一年的365天,实际是61最理想。

即便这样的兼容方式,必然还有遗漏的整数数字,这种数字就是质数。西方人为此从古希腊开始研究了2000多年,至今质数的通项式、最大质数,依然是数学难题,等待解答。也就是这种方法,并不能准确表达质数。

但是哪个质数加一点,减一点,不就是可以表达的数了。中国古人没在乎这事,质数就给差不多了,也就解决了。37是质数,你用36解释,差不了多少。这办法如果不考虑数学的一根筋较真准确的问题,并不是不行。

也就是发展到周易,这已经简单兼容了2、3、4、6、8、16、32、60(64)这些数字了。

而60或者64,是古人认为的循环的结束,或者说方的范畴。这是八进制的表意。

八进制的64,等于十进制的100,等于12进制的144(这是西方古代基于12循环的极限数字)。虽然数字表达方式不同,但东西方古代的数理,实际是在一个研究方向的两条路上而已。数学解题方法,从来没有人敢说必须唯一。

中国古人使用了图符这种非字非数、即字即数的表达方式,西方古代是一种偏重现代意义数学的代数或几何表达方式而已。

因此中国古代的这种数理文化表达方式需要翻译。而西方的由于我们现在学数学,从古希腊古罗马的柏拉图几何学起,所以感觉好像很直观。

古代数理大一统文化方式让数学头疼之处

阴阳 (太极),这东西从来没有静止过

兼容5这个关键

洛书中间的5,在后天八卦就被以阴阳这种人文表达方式兼容了。

后天八卦的数字是12346789,没有5,这是洛书九宫的外围的数字。如果这些数字代表阳,5就是阴。反之也成立。(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城里城外这种阴阳的广义对称表达)

这种数理兼容很抽象,用代数方式,说的是几何的意象。

而这样的兼容方式,为后来的五行兼容一统,开辟了数理人文解读的光明大道。

继续兼容更多的小整数

7这个数字最麻烦,这样的简单解读方式,遇到的第一个头疼的数学问题就是质数,不是5,而是7。这个数字后来被道家广泛采用,并应用到天文学的天区划分。诸如28天罡。

西方古人对于7,头疼到把它供起来,成为神圣数字、神秘数字。《创世纪》上帝用了七天,盘古也用了七天。

耶稣十二门徒,孔子72弟子,孙悟空72变,取经历经81难,道家动不动就36、49的形容一些内容,这都是古代数理文化数字被固化以后形成的影响。这是古代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有数学原因,但不是数学。

接着是9。八卦用八个数字代表,相当于八进制的方法,9这个数字在8这个一圈之外,还不是下一圈的开始,这就是古人要表达的龙数9的数学韵味。这个9是基于八进制的一个第一圈的极限的外围。

那么西方基于十二进制的13,相当于这个9,这种古代数理文化方式的表达可否理解?西方古代的数理模型基于12进制,所以13成为神秘数字。

而11这个特殊的质数,比12小一点,数学性质有些特殊的地方,不能简洁表达,也被列为神秘数字。后被共济会使用。

那么基于中国古代的数理,也就是用1-8的数字表达所有的数字;而西方古代的数理,是基于1-12的数字表达所有的数字。八进制与十二进制的区别。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兼容、简单的数理文化式的表达。

古代数理大一统文化方式让数学头疼之处

数字 7

古人的0

0对于古人很特殊。产生数学0这个概念,大约是一千多年前,而数理的这个0,古人表达又是兼容意义的。

例如无极生太极。如果无极是0,太极就是1。而甲骨文的无一方面可能说的是没有,这个意思被延续下来;另一方面,甲骨文的这个无,同时兼容最小的有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后来被淡化没有了。

老子用玄、玄牝、谷神等比喻这个初始,这是基于古代比龙图腾还早期的生殖崇拜文化,说的是最小的有,并不是没有。

而八卦和64卦,不考虑0这个问题。人文上从1开始考虑。

古代的数理大一统

这样总结下来,中国古人试图用1-8(西方古人试图用1-12)这些数字表达所有的数的状态和规律,这就是古代数理大一统文化的数学基础。

这道数学题,如此简单,但从未数学圆满。而对于数理文化的而言,如果可以用差不多来解决问题,那么也就可以人文性地数理的圆满了。

现代物理研究的弦理论,借助拓扑这种数学方式试图圆满表达五种形态的类,可是总还是觉得缺少点什么?问题还在数学上。

如果可以用差不多解决数学问题,那么数学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何必折腾拓扑,用五行就能数理解读62个现代已经发现的基本粒子了。何须五种弦?西方人这是在研究什么?你当这都是物理研究吗?能量有几何形状吗?这是个问题。

古代数理大一统文化方式让数学头疼之处

弦?

待续。。。。。。

明天看看古代数理文化各种进制兼容的办法。古人称循环,现代人用分形来表达;还有数学的递归、迭代这些东西。古人是定性、粗略定量的解读,现代人是定量的表达。

这些东西并不算现代人的发明,仅仅是现代西方人起一个公式或者定理的名字,喜欢加上自己的名字罢了。古人没人这么干,也就让这些人钻了一点沽名钓誉的小空子。这也是文化炒作的一种手段,而且近一百年来看,炒作的很有效。

数学发展至今,并未跳出古代数理文化划的圈。仅仅是逼近极限和更细致了。

数学的母亲是数理,而古代的数理文化其中是有妖气的。数学就像黄蓉一样,还是有点“邪气”,解读上稍不留神就和玄学接轨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