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屋里干嘛呢?是不是又开始玩游戏了?”六年级的儿子刚一关房门,孩儿爸就开始叨叨。
“唉,你去把房门钥匙拿过来一把备着,万一他锁门呢!”看我没吱声,孩儿爸有些着急。
“我早就应该预料到,换了新门,他就会这样,还不如不换呢,原来的门不能锁还挺好的。”孩儿爸还在怀念那扇被他踹坏,并把锁芯去掉的门。
其实孩儿爸的心理我很理解,怕孩子锁门,看不到孩子,不知道孩子在房间是如他自己所说写作业呢,还是看手机玩游戏呢,或者躺平无所事事呢。所以,那时,他破坏了锁芯,就是为了从锁眼里更好地监督孩子的学习。
当然,那样的效果很差,我们的亲子关系一度跌到了冰点,不能锁门儿子就用物体抵门,用布、手指塞在门锁窟窿里,也是费尽心机。
后来,我经过反思,慢慢选择了相信儿子,不再监督他,不再唠叨,而是只做一件事,就是无条件爱他、相信他,效果反而出奇地好,儿子慢慢不和门较劲了,不用东西抵门,也不用物体挡门上的窟窿了。
我发现,大多数家长都很喜欢把孩子往坏处想,所以时刻看着,处处提醒着,孩子写作业时,如果不看着,就怕孩子出错、开小差、玩游戏;孩子上网课时,如果不看着,就怕孩子跑神、精神不集中;孩子吃饭时,如果不看着,就怕孩子不吃蔬菜、吃得太少;孩子运动时,如果不看着,就怕孩子偷懒、耍小聪明。
到现在为止,我心里是相信孩子的,换了新门,看到孩子关门我是一点儿都不担心的。
受孩儿爸委托,有几次,我假装无心路过突然推开房门,大多数时候看到的是孩子坐在书桌前写作业或者玩科学游戏,当然也有躺在床上睡着或者听故事、看手机的时候。
看到我的突然闯入,孩子没有躲闪、没有害怕地收东西,而是自然地和我对话,我判断他没有如孩儿爸所想在干“坏”事,他没有躲避我,说明我们的亲子关系是良好的,锁不锁门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的心门没有锁,是坦诚的,是向我们敞开的。
关了门,可能只是他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不想让别人打扰,那我们尊重就好。
我不担心,还有一个原因,是源于他在学校的表现。
每天放学,儿子都喜欢叽里呱啦分享他在学校的一些事情,好的坏的,有趣的搞笑的,尴尬的难堪的,什么都说,而且很愿意和我分享,通过他的描述,我知道他在学校是努力刻苦、好好学习的。
虽然从二年级开始我就已经不“理会”他的作业了,除非他有需要,不然我完全不插手,但是我也会瞅时机看看他的作业本、课堂练习等等,我发现他完成的都很不错,书写工整,正确率也不错,而且时不时会拿张奖状回家,所以我知道他在学习上是自主自律、有自己安排的。
在学校他已经很认真地学习了一天了,回到家,他想关门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环境,那就让他独自待会吧,即使他想玩会儿游戏那就玩儿吧,即使他想躺平那就休息会吧,即使他就想坐着放空自己那就坐会儿吧。
“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行,我没有要求。”
“哪怕他考不上大学,我也觉得无所谓。”
“我相信他,他一定能做好。”
看似对孩子无所求、无条件相信孩子的孩儿爸,在孩子关上房门的时候就开始了浮想联翩,究其根本还是不敢完全相信孩子,嘴上说着信任,心里满满的是不放心。
接受孩子关门,允许孩子关门,给孩子空间和自由。孩子终将要长大,离开父母的怀抱,面对各种不确定的未来,我们要做的是从心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大胆地去做。
很多时候,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坚强、更勇敢、更自律,我们过度的担心,只会阻碍孩子前行的脚步。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