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其实就是古代先贤们总结大自然的规律,在人类生存环境中的运用。风水学包罗万象,内涵博大精深,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讲究藏风、得水、聚气。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并有不同的属性,这些属性之间能够相互生克制化,形成一个和谐自然的环境。
“风水”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中。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郭璞指出人在充满生气的地方才能更好地生存,因此人就要寻找能让生气不散的方法。古人认为生气遇到风就会扩散,遇到水就会停止,所以,古人就发明出一系列让生气汇聚而不扩散、运行而不停止的方法,这就是风水学。这段对风水学十分精要的解释,被后世人无数次地引用和诠释。藏风、得水、聚气,也就成为风水师调理风水的重中之重。
风水学的别称:
形法:形法是相地相形之意,但它的外延似乎更宽,还包括相人、相畜。
堪舆:堪舆中的“堪”为天道,“舆”为地道,堪舆就是天地运行的原理。
青囊:青囊取自堪舆学的一本秘传著作《青囊经》,这本书流传和影响都很广。传说郭璞就是从这本书中学到风水的精髓而成为一代风水名家。
青乌:传说中有一位专门相墓的堪舆名家青乌子,后人就用他的名字来指代风水。
青鸟:青鸟是一个官名,古代曾把记录时间的天文历法官员叫做“青鸟氏”。
地理:在古代,地理不仅是地貌的意思。古人认为不同地方的地貌变化是有章法和依据的,对它们的总结和预测就是地理。所以,古代的地理家或地师实际上是中国最早的专职风水师。
远古时期,人类的生存主要依靠大地,要不断地向大地索取生活物资。因此,在远古人类的眼中,大地就像母亲一样,给予了他们生命并养育了他们。所以,他们认为大地是有生命的,还和人类一样有经络穴位,这些经络就是大地生气行走的路线,穴位就是生气聚集的处所。基于大地生气说,中国古人为了得到大地的生气,就千方百计地寻找最具生气的处所,风水学由此诞生了。
风水学又叫堪舆学。《尚书》中有“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的记载。《淮南子》中记载:“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即天,舆即地,堪舆学即天地之学,它是以河图、洛书为基础,结合八卦九星和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把天道运行和地气流转以及人在其中,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特殊的理论体系,从而推断或改变人的吉凶祸福。因此堪舆与人之命运息息相关。
风和水在整个堪舆界学术理论中极具重要性。其实,研究风和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研究“气”。《黄帝内经》曰:“气者,人之根本;宅者,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顺之则亨,逆之则否。”《易经》曰:“星宿带动天气,山川带动地气,天气为阳,地气为阴,阴阳交泰,天地氤氲,万物滋生。”因此,可以看出气对人的重要性。气与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古书载:气乘风则散,界水而止。《水龙经》也有“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等说法,都说明了风和水的重要性。
中国人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大地充满了生命,因为大地给予了一切生命以养分,人作为自然的一分子,了解大地气息流转的规律,根据太阳、月亮、行星等天体运行的规律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耕种日历,并据此来安排农事,就能达到与自然融合的境地,从而化自然所有为己所有。所谓“天人合一”,实质就是人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自然,其方法就是顺应天道,即按照自然运行的方式去寻找最好的自然条件,或将自己所处的环境尽量改造到与自己最为协调。这种改造环境并使之与自己相协调的方法,就是风水学。所以,从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意义上来说,风水学也就是中国本土的环境文化的发展状况如何?
风水是古代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风水被人们作为一门科学来看待,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风水。从皇帝到平民,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相信风水的作用。朝廷有专门研究风水的官员,无论是建筑宫殿、衙门、住宅还是陵墓,都需要这些官员指定地址和方位布局。遇到大事件,则需要由他们占算。平民婚丧嫁娶都要翻看黄历,以定吉日;而修建住宅或墓地,都会请专业的风水师来选址布局;如遇事不顺,还要请风水师为其改善风水。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