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考场为什么叫“贡院”呢?在古代凡是送给皇帝的物品都叫贡品,唯独“贡院”贡献的是人才。贡院是古代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贡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
一、贡院的由来
贡院是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贡的意思指的是各地举人来此应试,就像是向皇帝贡奉名产。一般来说,每个省都贡院。
贡院内建有明远,为考试时供监试、巡查等官员防察考生、役吏的作弊举动,又以荆棘遍置围墙上,故又称为“棘闱”。
贡院内建有一排排号房,为考生住宿答题之所。每一排号房以某字为编号,约有百余间,都面向南成一长巷。巷宽四尺余,巷口有栅门,楣墙上大书某字号,并置号灯及水缸。
号房无门,各号房之间隔以砖墙。进入考场后,考生需挂油布为帘,以障风雨。号房高六尺,举手可以触檐,深四尺,宽三尺。侧墙两旁有上下坎,可支木板。上板做桌,下板为凳。
考场内有士卒充任取水生火之役使、称为号军。一名号军管20位考生的杂务。考生经搜身后,携文房四宝,卧具,餐食进入号房。凡坐卧、写作、饮食、“方便”都在这一小天地内。
由于乡试在八月举行,白天烈日蒸熏,又加上炊饭的炉火灼炙,小巷内更加闷热。并且在夜间号房外则长巷一条,风雨难蔽,比外向更冷。对参加的考生来说,还是一种身体考验。
二、贡生的各种说法
贡生是在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进贡嘛,很容易理解的)。
除了走正常的科举考试支路,还有免试贡生,类似现在的保送生,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拔贡是科举制度中,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朝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十二年一次,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恩贡是科举制度中,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明清定制,凡遇皇室庆典,加贡一次作为恩贡。《明史.选举志一》:“恩贡者,国家有庆典或登基诏书,以当贡者充之。”
岁贡是科举制度中,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明清两代,每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肄业,因称岁贡。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即为岁贡生。
正途出身的贡生,另有拔贡、优贡、副贡三种。优贡是由地方教官保举品学兼优生员,项目呈送学政会同巡抚考试,非常难得。副贡是由乡试卷中,选取文极佳却因额满见遗,或极好卷中稍有瑕疵的落第者,称为副贡。
除正途贡生之外,还有准贡、廪贡、增贡、附贡、例贡等名目,都由捐纳而来,视其身份,而名目也不相同。
三、国内现存贡院
北京贡院建立于明朝永乐十三年,大门五间,称为“龙门”,寓意鲤鱼跳龙门。中间三门上有横匾,中题“天开文运”,东题“明经取士”,西题“为国求贤”。
北京贡院内沿中路主要有明远楼、公堂、聚奎阁和会经堂等建筑。东西两旁则分布着九千多间被称之为“号棚”的低矮考棚,在贡院的四角还建有了望楼。北京的贡院既是全国明、清会试的考场,也是顺天府乡试的地方。
定州贡院位于河北定州市中山东路草场胡同,占地10余亩,始建于清乾隆三年,道光十四年重修,是我国唯一保存较好的封建王朝科举取士的场所。既可领略雄伟壮观的建筑群落,又可想象当年宏大的考试场面,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历史见证。
川北道贡院位于今四川省阆中市学道街20号,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贡院之一,隶属于阆中古城大景区。《阆中县志》记载:顺治九年壬辰,全川未靖,补行辛卯科乡试,围设保宁府。
江南贡院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位于江苏南京城南秦淮河边,毗邻夫子庙,它东接桃叶渡,南抵秦淮河,西邻状元境,北对建康路,为古之“风水宝地”。秦淮河畔也因贡院、夫子庙的存在而一度繁荣起来。
另外,还是在原来贡院的遗址修建现代大学,如河南大学是在河南贡院的旧址上建立的,那里举办了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各位看官,你说呢?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