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载:皋兰共244姓,其中魏、王、杨、张、李姓18798户,占全县总户数32347的61.7%。
考证皋兰魏、王、杨、张、李五大姓及其家族历史渊源,对于了解皋兰县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氏源流
根据长川王氏家谱记载,“长川王”系山东“琅玡王”的后代,其远祖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朝,王氏原出于“姬”姓,由“姬”改“王”。周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后建立周朝,传十一位至周幽王,幽王以“烽火戏诸侯”丢失江山。自周平王东迁后传十位至周灵王。据欧阳修著《唐宰相世系表》称:“王氏定著三房,一曰琅玡王氏,二曰太原王氏,三曰京兆王氏”。其叙琅玡王氏曰:“出自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传十七世,至武城侯离,二子,元、威。元避秦乱迁于琅玡”。王元为“琅玡王”之始祖。至宋末先祖琅玡公王贵,由山东青州府诸城县初家庄移居新城县(即山东淄博市桓台县),其第四子王先升“由丙寅乡贡进士宦游西秦,因元兵塞道难以归里,遂居兰县”,为金城王氏始祖(第一世)。十三世祖应平生五子,其中长子王寅居兰,次子失考,王宪、王宜、王宁兄弟三人于明万历年间从金城移住长川务农。王宪生三子,即稀春、联春、首春;王宜生二子正春、省春(失考);王宁生五子,即荣春、鸣春、茂春、会春、玄春。荣春、鸣春、茂春均无子嗣,玄春出游失考,惟会春生有四子。会春早逝,其妻马氏太母将长子基城、次子基科、三子基良按长幼顺序,分别承嗣于荣春、鸣春、茂春名下,承续了三亡兄的香火。可谓女中丈夫,贤比孟母。四百年来,马氏太母之功德,在长川王氏家族中世代相传,家喻户晓。
“长川王”辈绪统一、支派分明的另一个原因,是与齐鲁文化的影响和传统伦理观念的维系分不开的。祖辈先贤赴鲁会宗联谱,抄录王氏辈绪递传各地,以防混淆。即:
茂树毓锡履 克绍嘉宏文
振兴在彤庭 念德永清芬
清嘉庆年间,金城王氏化为四门,即州门支、新关支、南园支、水林沟支。但不是依家族世系所定,而是按缴纳田赋分股化定。清初百姓按籍缴纳皇粮,根据人口众多、居住分散的情况,经合族公议,将先祖开创各处田亩分为四股,公推德高望重之四人,各以所居之地名门,分头收缴田亩赋税。曾祖福公居州门,名之“州门支”;基宗公居新关,名之“新关支”;承志公居南园,名之“南园支”;庆云公居水林沟,名之“水林沟支”。直至现在,分居各地的“长川王”后代,先论辈绪以认本家,后叙六派以别亲疏。自定居长川后,经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因人多地少,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从清朝中叶起,“长川王”由近及远逐步向外迁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人员参加工作,离开世辈生息的故土,走向全国各地,奔赴各个工作岗位。
“长川王”自先祖于宋末元初从山东省桓台县迁入金城700多年以来,祖辈先贤崇尚礼治,重视文化教育,培育栋梁之才,代有人出,并以家族化的形式涌现。明末王寅秉承先祖家训,饱读诗书,享誉金城,被肃王府聘为教授,为王府子弟教书授课。自其以下百年之内五世为官,后世儿孙分别在江苏、贵州、陕西、辽宁、南京等地为官,或知府或知县,清正廉洁,政绩卓著。其孙王基厚为官清廉,家无余财,致使在辽宁任所逝世后无法归葬于家乡。清王树中,字建侯,号梦梅生,长川本土惟一的进士。在安徽为官10余年,勤政爱民,被皖人称为“王青天”。其长子王毓琳,字孔璋,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法律系,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甘肃早期地下党员之一。其三子王和生,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参加五四运动,解放后曾任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政协委员。晚年回故乡居住期间,平易近人,热心地方文化和公益事业,为长川戏楼两侧题回文律诗一首:“京秦歌舞鼓群欢,情合韵符宜拍节。乐奏齐鸣供众观,声光具备兼听视。古今殊变有来由,丰岁长川铺锦绣。瑞气融交叠嶂稠,红山遍染层林茂。”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故乡的无限深情。其族弟王静庵出自书香世家,数十年潜心谜艺,誉满兰垣,有《静庵谜稿》刊行于世。新中国成立后,长川农家子弟王毓江,1956年参军入伍,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一师师长、新疆建设兵团武装部部长、乌鲁木齐军分区司令员等职,戎马一生,离休后定居新疆。
“长川王”源自上古之贵姓,历经3000年之演变发展,先祖自宋末元初西迁金城兰州,明末迁居长川,至今400余年。由起初的“穴居耕牧”到后世的安居乐业,其后裔集居在皋兰境内的燕儿坪、水阜、彬草沟、窦家庄、涧沟、蔡河、文山、白崖、黑石、丰水、石青等,还遍布祖国各地及台湾地区。1960年移居新疆400多人,分居乌鲁木齐、塔城、博乐、福海、哈巴河、吉林乃、惠远、新源、尼勒克、青河、吉木萨尔县等地,遍布天山南北,与当地民族融为一体,为祖国边疆地区的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长川王”为皋兰王氏之主流,其他王氏如黑石川乡白崖村王家洼王氏始姓易。据其族谱《白崖井王氏族谱通考》载:“易氏之出,考之《通鉴》,始于乙帝,汤伐夏时,著乙帝之苗裔,改姓为易。世居晋地,易牙所以倡其先也。自后汉时迁居江西数千年,根深叶茂,户大丁繁,不能著一通考,而自智源公考之,公乃将门之子,亦士家之选也。以彼仕元为卫镇抚,诸疆实有碑可考。”元末明初,易智源归属明太祖朱元璋,从征有功,升兰州卫副千户,征伐漠北元朝残余势力。其后随明军征伐四川明升、甘肃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及河西,屡有战功,升甘州卫副千户。肃王喜其忠勇,赐姓为王。
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王(易)智源随肃庄王自甘州移藩兰州,后掌管固原群牧监,卒葬于固原。其长子早年夭折,由次子王清袭职。卜兰州五泉山东塔儿坪为茔,王(易)智源墓葬砖铭其官衔、生卒年月而已。此后五世祖皆葬于此。至清乾隆初传至八世祖王衍、王翼。翼生建功、建本,居于省会兰州。而衍生建极、建策,此二公迁居皋兰北乡白崖井,人称王家洼,聚居生息,至今已延续12世。由于树大分枝,王家洼王氏散居于兰州、皋兰、永登等地,达数千人之多。自始祖智源至11世祖,族谱始排辈分,“廷文宗立,怀德真君”八派载于谱,再列支派为“保国安民,绳祖其武,昌发家传,可名孝顺”,16世可延绵500年。自明初移兰,世袭副千户之职,兰州建家祠一院,族谱及先祖列宗牌位置于其中,并择五泉东塔儿坪为祖茔。清乾隆时13世祖儒学训导王寀为世祖撰立《西川牌铭》《白崖井王氏族谱通考》。民国时族人王德懋任宁夏盐池县长,接济乡里,众望甚高。民国末,兵荒马乱,族人自散,家祠据传由族妇王高奶占有,祠中牌位、谱牒佚毁。所幸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世祖王松轩画像、家神正子等传于白崖,现悬置于白崖王家洼新建家祠之中。
黑石川王家窑王氏先始祖奉先公于明万历年间,从西安移居皋兰水阜河与蔡家河等处。自清初移居于黑石川王家窑。先列辈分为“奉应义成,□法谋福”八辈(五世两字取名、无辈分), 后列辈分为“万世作忠臣,仁敬惠廉科,甲本文章华国,一堂为孝子,和顺豫悦,永远乃诗礼名家”,共32世载于谱中。
除此之外,还有中心乡的“高山王”,水阜乡水阜村的“水阜王”以及其他姓氏,也在皋兰王氏中占相当比例。
追其本根深叶茂,溯其源源远流长。纵观“皋兰王”的迁徙过程,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有的还走向领导岗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散居各地的王氏子孙,回故乡朝宗续谱,缅怀先辈。目的在于激励后世儿孙,继祖承先,借西部经济发展之契机,再创辉煌,为振兴中华建功立业。
据《皋兰县志》载:1998年全县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共244 姓,王姓为第二大姓,共4340户,占全县总户数32 347户的13%,达2万人左右。
(王履高)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