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禹州城区居民陈方明趴在自家窗口,望着小区操场上长长的核酸检测人群缓缓移动的时候,花石镇的志愿者方子涵正穿梭在村民家中,上门为老人取样检测;国道边,滞留异乡的货车司机大口吞咽好心人送来的面条,街道上,转运孕妇的救护车正在疾驰。
1月2日,河南省禹州市报告2例无症状感染者,当天夜里,禹州市连夜采取公交停运、学校停课等紧急措施,当地政府率先从中心城区五个街道开始对禹州市开展全员核酸检测。3日,禹州市发布2022年第5号通告,要求全市所有居民居家隔离,全市所有机动车辆不得上路行驶(持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通行证的车辆除外),全市所有商超暂停除保障日常生活物资供应之外的其他经营活动,所有门店及外卖经营单位一律暂停营业。截至1月7日12时,禹州市共有82例确诊病例。
河南禹州,一座常住人口超过110万人的县级市,被疫情按下暂停键的中部小城。六天以来,一场应对疫情的总动员正在展开。
志愿者送菜上门
收到“居家隔离”的通知后,王照琳处理掉刚刚烘焙好的蛋糕胚,打包好原材料,关上蛋糕店的门。
王照琳是禹州市裕华大街一家蛋糕店的经营者,两年来的生活,使得她面对疫情显得驾轻就熟:家中已经常备口粮,够吃的。
在如王照琳一样的禹州市民眼中,全员“居家隔离”的通知,来得急促又突然。好在超市里各种物资充足,于是,她没有立即回家,而是先去超市继续采购生活必需品。
有些人总显得更加“先知先觉”。家住禹州城区的陈方明,早在元旦时便对家中的食物进行检查盘点,并添至半年的储备量。
疫情之下,一座城市被写下休止符。
停业在家的早晨,王照琳照常起床,但在做完家务后,却“突然不知道干点什么好”。以往的这个时间,她已经和丈夫去店里忙碌,等着客人上门取货。
而在此之前,陈方明每日都需要早起去矿上工作。如今,他每天从小区的喇叭声中醒来,然后便开始在家中练习太极拳。而自1月3日以来,每日一次的核酸检测成为日常,“这是最大的事,我们都要配合。”陈方明说。
生活的保障还算不错。按照陈方明的说法,自己买菜无需出门,只需要在社区组建的微信群里申报需要购置的物品,志愿者便会送到家门口。
物资之外,医疗保障同样重要。
陈方明说,自己对此并不担心,“封锁的当天,社区就告诉了我们就近医院的电话号码,如果有急事,直接打电话给就近医院,会把我们送过去。”
陈方明所在的小区,被统一归口到禹州市中心医院。
生活被打上“慢速”,时间仿佛被拉得很长。陈方明会在窗口眺望远方:曾经车水马龙的街道,如今已经空无一人,小区的操场上还能见到人影,居民们绕着大圈排成长队,在“间隔一米距离”的广播下,一点一点往前动。
陈方明还没见过这样的场景。
陈方明所在小区,居民每天都要排队做核酸检测。 受访者供图
相较于城市,维持农村的运转,要显得更加复杂。
刘启航是禹州市火龙镇郭楼村的村民,1月6日,郭楼村由中风险调整为高风险地区。从2日上午开始,村里被“封”。而在当天,村干部便带着志愿者对孕妇、残疾人、老人等情况进行登记,“因为他们不能出门,村干部们带着医护人员进家里给他们做核酸检测。”
村里的路口处设有关卡,一组六人轮岗值勤,禁止出入。村里的各条小径上,都不再有人的踪迹,只有带着乡音的广播声盘旋,“做好疫情防控,请大家居家隔离,勤洗手。”
滞留他乡的货车司机
被按下暂停键的,还有突然被封闭的外乡人。
禹州市无梁路口,粗壮的石墩将大路隔成6列,数辆大卡车停于大路两侧,车辆大多来自新乡、周口和郑州。货车司机,成为滞留禹州的人群。
按照规定,滞留货车司机需要持核酸阴性证明方可离开。而这些外地司机在滞留期间的生活,有人在默默关心。
“咚咚”的声音从车门上传出,张铭扬挨个敲过,嘴里还问着,“有人没?吃饭了。”担心车里的司机听不到,张铭扬更加用力,也提高了嗓门。
这是1月6日上午,同样是货车司机的张铭扬在关注到滞留司机的情况后,决定为同行们送餐。
张铭扬大量采购猪肉、面条、白菜和豆腐,准备一锅炖,做成“糊汤面”,向滞留司机派发。
送餐那天,张铭扬早早出发。蒙蒙细雨下,他驱车二十多公里。一路上,雾气浓重,车窗上总结着一层细密的雨珠。能见度低,一直到上午9时,张铭扬才抵达无梁路口。
后备厢成为桌面,两大锅热气腾腾的糊汤面端上来,由于带的一次性碗筷不够,有的司机索性拿着泡面盒来领食。
天气冷,原本蜷缩在车里的卡车司机们纷纷走到路边,埋头大口享用。为照顾不同口味,张铭扬还准备有芝麻辣椒油。
1月6日,张铭扬为滞留卡车司机送餐。 受访者供图
前来送餐的不止张铭扬一个。附近村民也有骑着电动车前来送饼的。有司机坚持要给钱,张铭扬连连推脱。
眼见还有人没吃到,张铭扬心里过意不去,准备回去再做两大锅。临走前,张铭扬大声吆喝:“都别扔(一次性碗筷),中午还跟恁(你们)送。”
孕妇的转运之路
疫情之下,对于特殊人群的保障更具考验。
警车的远光灯打在路面上,远远便能望见三名穿着防护服的疫情管控工作人员。禹州市鸠山镇的工作人员气还没喘匀便上前汇报,“你好,俺这边是鸠山的,有个孕妇......”
工作人员从车上下来,边走边从包里掏出刚刚打下的证明。10分钟前,一位居住在大潭沟村的孕妇难忍肚痛,向鸠山镇疫情防控指挥部求救,在鸠山镇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安排下,禹州市公安局森林消防大队开着警车护送孕妇入院。
警车未到,大潭沟村的书记李红敏早已在村口等候。大潭沟村位于远离市区的乡镇,“如果自行前往,都要一小时左右,现在交通全面管制,他们就把信息上报了我们,然后我们再往上报,大概十分钟的时间,他们就坐上了通往医院的车。”
那天夜里正下着雨。同行的工作人员拍摄下整个过程。过了卡点,警车在空旷的马路上疾驰,雨水不停地在车窗上滑落。晚10点50分,透过警车的前玻璃,人民医院的字样在黑夜里闪着红光。
在医院待产后,孕妇顺利诞下孩子,目前母子二人均在医院恢复中。
李红敏说,早在1日晚九点多,村干部便被叫去开紧急会议,回来后就着手组织对孕妇、病人等的登记。此外,镇政府还派了一名医生驻扎在大潭沟村,保障村里1055口人在疫情期间的健康。
逆行的普通人
在大部分人按照规定居家隔离时,也有人在“逆行”。
方子涵今年20岁,是花石镇的一名志愿者,负责信息采集工作。
1月3日当天,村里紧锣密鼓地开展核酸检测。“村子里有两千多人,在哪做核酸,几点做,谁帮老人登记信息,行动不便的人该怎么办,每一处都需要安排。”
禹州市火龙镇郭楼村,当地正连夜给村民做核酸检测。受访者供图
早晨七点半,天蒙蒙亮着,志愿者还没有领到防护服,方子涵便戴着一层口罩前往现场,准备好桌椅和采样工具。
村里人多,分上下午两批来做核酸检测,一批一千余人,每批做完,大概需要花3个小时。1月4日晚上近12点,村里才结束当天的二轮核酸检测。“在寒冷的雪天,腿已经不会打转,手脚已经没有知觉,一天没吃没喝。”
这些记录,出现在方子涵的微博里。
微博里的两张图片显示,桌子上摆着酒精、洗手液、一次性使用取样器等,散落的纸张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村民的信息。一张是雪后的村庄,一把木质摇椅置于树下,椅子上还搭着一把铁锹,上面落着白白的雪。
雪和疫情一同到来,残冰和泥土混杂,道路泥泞湿滑,村里的路变得不好走,但方子涵日日穿梭其间。那些行动不便的村民还在家里等着,方子涵领着医护人员上门做核酸检测,“虽然很累,但必须去。”一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扫码登记信息的老年人,方子涵也需要上前帮忙。
也有不太被理解的时候,“今天还有人因为扫二维码和我们吵架,可能大家情绪比较烦躁,但不会动手,一般村干部说几句也就过去了。”
刘启航也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穿着防护服穿梭在核酸检测现场,为村民们测温、送粮,从清晨忙至凌晨,有时一天只来得及吃一桶泡面。
一边做着志愿活动,刘启航一边盼望着疫情尽快结束,“现在家里的粮食店关停了,我的大卡车也没法拉货,这车一个月得还一万的贷款,而我家里还有三个孩子。”
(王照琳、陈方明、刘启航、方子涵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汪畅 实习生 杨姗 吴昱穹 编辑 王煜 校对 吴兴发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