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授为喜欢《百家讲坛》的朋友们送福利了,点击下方小程序,就可以用“听”的方式获取更多内容。
再有几天就立冬了,要注意防寒保暖了。
现代人有暖气、空调、暖宝宝等取暖工具,古人是怎么取暖、保暖的呢?
古代保暖基本操作
冬天你是不是要带着保暖帽、手套、耳罩,防止身体“局部冻伤”?其实这些东西我国古代就有了。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已经开始戴手套了。
战国中期楚地持兵器时所戴皮手套
图片来源自网络
马王堆露指短手套
图片来源自网络
从马王堆的出土文物中,我们了解到,汉代人称手套为“尉”。你看,上图这对露指手套花纹精美,在保暖的同时,还很方便。
古人防止脑门冷,会在额间佩戴“布条”。汉代时期,士庶男子在冬天用裁成长条、内絮丝绵的帛巾扎在额间,用来保暖。
图片来源自网络
元代,上层妇女戴抹额。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抹额又被称为勒子,成为民间妇女最爱的御寒物品。
古人还会给耳朵“穿衣服”,一般会用狐皮制作成耳套,即“暖耳”。有些暖耳个头非常小,仅仅能把双耳遮住。现在留下最多的是清代的心形暖耳。
图片来源自网络
暖水袋、地暖一应俱全
宋代时候人们把滚水倒进铜制的小罐中,放入被窝里暖脚,有点像现代的暖水袋。这种灌热水的小罐被称为汤婆子。“汤”,古代汉语中指滚水;“婆子”则戏指其陪伴人睡眠的功用。
图片来源自网络
黄庭坚在《戏咏暖足瓶》中写道:“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看来汤婆子的确是古人助眠保暖的好帮手。
早在明代就有了地暖,也就是地炕,宫中叫地龙。晚明太监刘若愚著的《酌中志》写道:“乾清宫大殿……东曰懋勤殿,先帝创造地炕于此,恒临御之。”
图片来源自网络
到了清朝,地炕成为主要的供暖方式。为了保证皇宫贵族不会被烟熏到,地炕用的炭火都是高档少烟的。另外地炕火道的入口设置在室外,叫火膛,太监在室外往火膛里添火加炭,火道的尽头都设有排烟孔,烟气向外排除,不会排放在室内。
古人被窝里敢“烧火”?
除了上述这些常规的保暖手段,还有一些绝对不能随意模仿的古代取暖方式:比如,古人居然在被窝里放香炉取暖!要知道,香炉里可是有火源,稍有不慎,就是要发生火灾的啊!
图片来源自网络
但是古人还真有专门放在被窝里的香炉,这种香炉被称为“被中香炉”,早在唐代就已经被贵族们普遍使用了。
它的球形外壳和位于中心的半球形炉体之间有两层或三层同心圆环。炉体在径向两端各有短轴,支撑在内环的两个径向孔内,能自由转动。
内环支撑在外环上,外环支撑在球形外壳的内壁上。炉体、内环、外环和外壳内壁的支撑轴线依次互相垂直。不论炉体如何滚转,由于重力作用,炉口总是保持水平状态,这样香炉内的炉火就不会外泄。
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人敢把它放在被窝中的原因,因为它永远不会倒。
这种被中香炉做工精美,它采用的原理类似于现代机械的陀螺仪结构,要比西方类似的发明早了一千年。
古代的取暖方式,体现了古人的智慧,相关文物也让我们对古代的生活有了更丰富的了解。
百家讲坛
《镇馆之宝》
监制 / 闫东 主编 /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张兰 胡悦 姜沛辰(实习)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