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冷故事##寻找真知派##国防科普#
抗战武器十二
通过前面的论证,我们大家其实也明白了,抗战时期起码在轻机枪这个领域,我们还是有优势的。加上今天要讲的绍沙轻机枪和美援的M1918轻机枪,当年我国的轻机枪总数高达22万挺,从数量上来说应该是够的。但是问题不在于武器数量上,而在于武器品种上,这22万轻机枪高达30个品种,导致后勤供应一塌糊涂,那真是叔叔忍得婶婶也忍不得啊。
而如果说因为眼光不准错过了维克斯小姐姐,和因为被外国人吹得天花乱坠的嫁妆迷了眼、误信了拉提这位山里娃大小姐,这都起码都还是有点理由的话,那么我们今天最后介绍的这位姑娘,那可真是就连借口也找不到了。因为那就是一个要啥啥不行、比啥都拉垮的渣女——轻武器界有名的第一烂枪:“绍沙”轻机枪。
一、哈奇开斯1905绍沙轻机枪100多挺。
这绍沙轻机枪其实也是出生于名门望族,她是法国国营的沙泰勒罗兵工厂研制生产的,并于1915年生产出了样枪,因此被命名为绍沙M1915式机枪。这位大小姐在1930年底刚刚才芳龄15,正好是如花似玉的年龄。
而她的纸面数据也很好,枪口初速为700米/每秒,射速250发每分钟,全枪重9公斤,发射勒贝尔8毫米子弹,从卷面分来讲已经是“性能优异”了。但是与此相反的是,这位大小姐的实际性能却是烂得令人发指。
1.有事没事就要涂油的半圆形弹匣。
要说“绍沙”的外观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她的20发半环形的镂空弹匣了,这就好比是一个好好的妙龄少女,却非要奇装异服顶着个半圆形的鸡窝头,这外表形象真真是让人一言难尽,而这也成为了“绍沙”轻机枪的一个致命缺点。众所周知简单的才是最好的,敢用这种奇怪的异形弹匣标新立异,那就不用指望它不出毛病了。而且为了方便生产,绍沙的弹匣还使用了最先进最易量产的冲压工艺,这直接导致了弹匣壳体较为轻薄,在受力时容易变形,更加剧了供弹不畅。
为了不卡壳,当时有经验的老兵通常只敢装入16~19发子弹、并且还要注入润滑油以减少故障,绍沙大小姐也意外地变成了“注油器”。而比起人家绍沙大小姐的怪脾气来,那使用减装药机枪弹并且还要在弹斗加油壶的歪把子,简直是温良贤淑的典范了——日式机枪供弹注油其实是自动的,那油壶会自己滴下去,可不是大家理解的用小刷子给弹夹刷油,又不是玩儿战地烧烤……而绍沙的这个注油,那可是纯粹的土办法,要靠人工手动操作的,这在战场上有多麻烦就不用说了。
2.有事没事就卡壳的镂空设计。
但是就这样可不算完,绍沙大小姐的这个半圆形弹匣居然还是镂空的。虽然这个设计确实方便了排除卡弹和方便观察余弹,但是在实战中却成了绍沙轻机枪更大的命门。这镂空设计不仅使冲压弹匣的整体强度更加不足,而且弹匣镂空还意味着枪弹易受污染。
要知道一战时期的壕堑战,那可是到处都是泥土,弹匣开大洞那是等着污泥进入呢。据统计,绍沙轻机枪75%的故障是由弹匣造成的。正如你野外生存不能穿洞洞装一样,实战证明,在堑壕战的战场环境下,任何把枪弹裸露在外的行为都是愚蠢的。
3.有事没事就过热卡死的枪管
除了弄巧成拙的镂空弹匣外,绍沙轻机枪的另一个重大缺陷就是枪管会过热。而过热也就罢了,人家大小姐这暴脾气,那是过热后会直接卡死。绍沙在连续射击300发后,枪管的衬套会受热膨胀,卡死在机匣后方停止复进,使射击压根无法进行,你手动都排除不了。
而更大的问题是,作为一挺早期问世的轻机枪,绍沙轻机枪并不能更换枪管。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大兵们只能等待枪管自然冷却,或者利用外在手段强制降温。而堑壕战中干净的饮用水比较宝贵,因此法国大兵们的办法就比较土——给枪身撒尿。所以用绍沙打仗以前,机枪手都要憋足一泡尿,这已经是当年的常规操作了。不能不说,这位鸡窝头大小姐除了爱穿洞洞装和脾气差,这口味也挺重的。
4.有事没事就故障的闭锁结构
作为大小姐自然是要特立独行的,她的闭锁机构设计也很有特点。人家是在枪机上铣削出一条弧形导轨,在运动过程中机匣的支撑面通过弧形导轨产生扭力,然后带动枪机旋转来完成抽壳和闭锁动作。不用说,这种听起来就能让人大脑打结的闭锁方式,那是对机加工的要求极高的,如果弧形导轨的公差大一点,就会使枪机运动受阻。然后呢,这种结构的防尘抗污能力也很差,对使用环境要求较高,有少量灰尘泥土进入弧形导轨的话,那么娇滴滴的大小姐就会再次罢工给你看。
而我们前面说过了,人家大小姐可是个暴脾气,动不动就会过热卡死枪机。而为了加强散热,该枪就采用开膛待击方式,枪体和机匣上开有许多较大缝隙。这同时就让泥土和积水可以经常渗入到机枪内部,那后果自然就是理所当然的卡壳了。这面多加水、水多加面,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不停制造出新问题,看起来不是日本人的专利啊。
5.有事没事就打脸的人机工效
除此之外,绍沙大小姐也是出了名的难以操作。该枪的重心较为靠前,弹匣布局又很不方便,这导致射手在射击时必须用力握紧枪身,如果枪体固定不稳的话,甚至可能导致机枪无法正常完成自动动作,直接就罢工给你看。而在卧姿射击时,正常的射击姿势都会形成“开枪撞脸”的后果,相当于你开枪就是给自己脸上先来上一拳,然后绍沙就有了一个“掴脸枪”的绰号。
你别说,作为一个娇生惯养的暴脾气大小姐,绍沙的这一没事就喜欢掴人耳光的特点,还是非常符合其“杀马特”的人设的。
6.有事没事就嘚瑟的生猛后座力。
而绍沙大小姐的暴脾气,其实是娘胎里带来的。该枪采用枪管长后座自动方式,由约翰·勃朗宁首创,并于1906年应用于雷明顿8型半自动步枪。这原理后座行程长,运动组件质量大,导致其后坐力非常生猛,在连射时枪身剧烈震动,严重影响射击精度。除此之外,长后座也导致该枪射速相当低,那刚刚好是每分钟250发,是有史以来射速最低的单管机枪。
而正是由于胎里就是个250,这种枪管长后座自动方式只出现在早期自动武器上,后世很少采用。而绍沙大小姐在250的威猛后坐力的同时,还给配了个长长的细细的脚架。这后座力大加脚架强度不足,直接导致绍沙射击的时候那叫一个得瑟,打起来抖的和筛糠似的。俗话说“男抖穷女抖贱”,这没事就哆嗦可不是什么好习惯,尤其是苦了那机枪手。这用绍沙打上一回高强度战斗以后,那机枪手可是抖得骨头架子都快散了,胜过做十次松骨疗法。
7.有事没事就排队枪毙的奇葩射击法。
总的来说,绍沙机枪的设计人机工效体验极差,设计师也根本没有考虑过射手的感受。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法国人采用了非常独特的射击法。当年法国步兵操作绍沙机枪的射击训练方式,那简直就是天下奇闻。
为了防止没事就被打脸,其操典中的标准射击方式,是士兵们排成一行,将枪夹持于腰际,然后迈左脚用力踏地,然后握紧枪身开始射击。
好吧,这不就是滑膛枪时代的排队枪毙吗?问题是排队枪毙起码还有个举枪瞄准,你腰间射击压根不瞄准能打着个毛啊?这一战法军伤亡率极大的部分原因,这回可是找到了啊。而相比法军的轻机枪腰际射击法,黑黍秫们那高举头顶的“命中靠信仰”射击法,似乎也没有那么难以让人接受了。
8.有事没事就减配的零部件。
除了原始设计缺陷之外,绍沙轻机枪的制造工艺也给可靠性带来负面影响。为了战时生产降低成本,节约时间,绍沙轻机枪的结构做了简化,她的各部位零件的加工标准不一。在枪管后座衬套和枪机活动部件方面,她保持了贵族的本色,以高品质钢材精密铣削研磨而成,零件互换性较高。
而枪管就拉垮了,它是利用勒贝尔1886式步枪的枪管直接改短,这更不利于持续射击。而枪管散热套为铸铝制品,机匣外壳和枪械的其他部分都是用普通金属板冲压制成,这就搞得不像样了。尤其让人不能忍的是,她的枪机侧板是直接以螺钉固定的,长时间射击时会发生松动。打个比方,就是贵族小姐家里穷了,虽然首饰还戴点真金白银的,但是服装已经开始减配,不仅不重要部位直接用窗帘布,内衬甚至直接上纸板了。而这品质参差不齐的部件组合在一起,那自然是更难保证枪械工作的稳定可靠。
9.有事没事就加班的非专业兵工厂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战时法国各兵工厂都超负荷运转,绍沙轻机枪的生产直接被转包给民营企业了。当时主要是由两家临时转型的民企——角斗士公司和西达姆工厂负责生产任务。这角斗士公司战前主要生产摩托车和汽车,加工精度和产品控制都与专业兵工厂存在着极大的差距,所制造的枪械公差较大,瞄具常常错位,需要士兵自行加以打磨调整——看到在战场上磨机枪的法国士兵,我们在战场上磨炮弹弹带的北洋水师官兵表示:说起来都是泪,知己啊!
这本来就有许多设计问题,再加上糟糕的生产厂,绍沙轻机枪的实际质量,那是真的惨不忍睹。而这种武器延续了所有大小姐的娇气身子骨,那可是在战场上非常娇贵,需要经常修理维护的。法国大兵们再对人家照顾得不够精心,那自然也会罢工给你看的。
总而言之,作为一位胎里就是250,成年后喜欢奇装异服洞洞装鸡窝头,还是个暴脾气喜欢动不动打人耳光的大小姐,在经过了不负责任的奶妈减配和命中靠信仰的操作以后,这绍沙机枪被装备到前线后,问题就一个接一个的出现。最后的结果就是,“绍沙”轻机枪在一战战场上变成了一支半自动步枪。这玩意儿在实际使用中,那是基本上就是单发,火力密度基本上就相当于一支后来的“加兰德”半自动步枪。
从上面的介绍不难看出,绍沙轻机枪从设计到工艺可谓满身槽点,也无怪乎被打上"史上最差轻机枪"的标签。
10.口碑彻底崩盘的美式绍沙
不过呢,一战那可是拉大栓的时代,大家还都是拉一下打一发的栓动步枪,这绍沙哪怕是当半自动步枪来使,那也是扣一下扳机打一发,还是胜过栓动步枪的。可是不久之后,美军为了参加欧战,特意定制了一批美式7.62毫米口径的机枪。而也正是这批货,彻底让绍沙轻机枪的口碑崩了盘。
当时是在1917年,美国远征军远渡重洋赴法参战前,因为缺乏自动武器,便向法国购买了绍沙轻机枪和哈奇开斯重机枪,同时提出将口径改为美军的30-60步枪弹(7.62*63子弹)。角斗士工厂满足了这份要求,但只是将原法式8毫米版本直接进行了简单粗糙的改膛处理,未做进一步的兼容设计就提供给美军,由于.30-60步枪弹的锥度正常,该枪改为16发弧形弹匣供弹,被称为1918式绍沙轻机枪。
可是这美制步枪弹的威力,可比法国8毫米勒贝尔步枪弹大多了,加上摩托车厂的加工工艺不良,导致美式绍沙机枪故障频繁。在19000挺1918式绍沙轻机枪中,竟有40%被驻厂的美军质检员判定为不合格产品,余下60%也被视为有缺陷的武器。总而言之,几乎每一挺交付美军的绍沙都发生了故障,零部件尤其是弹簧战损非常严重。也因此在实战中,该枪只能当做栓动步枪使用。关键是,她还是一支经常卡壳的栓动步枪!这娶来的外国新娘不仅不好看而且还暴脾气还是个草包,尤其是还得精心伺候动不动要打脸,这让美国的少爷兵们怎么忍?
这从小就娇生惯养的少爷,碰到暴脾气的娇贵大小姐的婚姻,那必然是个悲剧啊。最后的结果,就是美帝少爷兵大发雷霆,宁愿使用M1903手动步枪也不用她,甚至在作战中,有些美国兵在战壕里还在边打边骂,像极了边喝酒边骂老婆的耙耳朵。好吧,实际上也不怪少爷们,美军绍沙机枪手经常是打着打着机枪卡壳,需要拔出腰间的大眼撸子——M1911A1手枪来保命的。
机枪卡壳了,只能拔出手枪保命的可怜人
这样生死关头的极限操作,那是个人就受不了。导致后来该枪直接被前线士兵拒绝使用,服役不久就被撤装。而这战时及战后美军的恶劣评价,也使绍沙轻机枪从此臭名昭著,甚至成为一战期间“世界最烂”的自动武器。
然而,就是这种十分糟糕的枪械,却在战时大量制造装备各国部队。从1916年4月到1918年底,绍沙轻机枪总共生产了262300挺之巨,是一战时产量最多的自动武器。其中角斗士工厂生产了225700挺法式8毫米版本和19000挺供应美军的7.62毫米版本的轻机枪(后者供应美军),西达姆工厂生产了18600挺法式8毫米机枪。这庞大的产量同时也说明一个事实,绍沙轻机枪还是能用的,哪怕是当个半自动步枪来用,在有经验的士兵手中依然可以发挥出不错的战斗力。
而除了法国和美国这两个主要用户,该枪在战时和战后也出口到其他国家,如俄国、塞尔维亚、比利时、波兰、希腊、芬兰等国都曾经采用,特别是比利时军队采购了近7000挺绍沙轻机枪,其中一半改膛发射7.65毫米毛瑟步枪弹,同时在防尘抗污方面做了改良,性能良好并一直服役到1930年。除此之外,二战德军也将部分缴获的绍沙轻机枪改膛发射7.92毫米毛瑟步枪弹。叙利亚军队更是在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中,还在使用该枪并且表现尚可。
而在一战后,极度缺乏自动武器的中国,也看上了绍沙机枪,当时金陵兵工厂对绍沙机枪进行了仿制,并改为中国广泛使用的德式7.92mm口径。但是在仅仅生产了一百多挺后,中国士兵发现这些刚刚出产的新机枪根本不堪用,甚至在仅仅射击20、30发后便会出现卡壳等故障。
于是,那武器界见一个爱一个的海王也怒了,这位一向对于各种洋武器来者不拒的收藏癖爱好者首次喊出了“我不要”,直接将绍沙机枪拒之门外。就此之后,这段渣女大小姐和海王收藏癖的虐缘,也画上了终止符。
二、美援的M1918A1轻机枪8000挺
让我们把视线转回美国。在绍沙轻机枪不堪其用的情况下,美军迅速开始了新轻机枪选秀。最终一代名枪“勃朗宁”M1918因为系出名门、国色天香、秀外慧中、才貌双全、温良贤淑等一系列优点,迅速被美军看中。
在被绍沙这位鸡窝头洞洞装的渣女大小姐荼毒以后,这美帝少爷们看到勃朗宁家的这位大美人,那是迅速沦陷并展开了狂热的追求,他们于1917年5月采购,装备在第79步兵师并于1918年9月13日参加实战。这从选秀到恋爱结婚入洞房,一共也只花了几个月,不能不说已经是“光速级”的高效率了。两位女士那天差地远的反差萌,居然促成了美帝少爷这些花心大萝卜迅速定情,也算是战地奇缘了。
其后呢,勃朗宁大小姐就以“BAR”这个亲热的爱称,一直承受着美帝少爷们的热宠,直接打满了二战。而在此期间,她还被名门FN公司买去仿制权,以比利时FN1930的名号行销世界,并被大量销售到中国,成为了抗战期间中国外购的第二大轻机枪,总采购量高达16560挺之多。而如果加上波兰仿制的800挺WZ28“勃朗宁乌格”,该枪数量已经有了17360挺。而除此之外,美国原版的“BAR”也在抗战后期随着美援大量进入中国,广泛装备于著名的“美械师”。
1.理论上的美械师
当时的“美械师”,用的是新式“三角师”编制,取消了旅级,师级直接指挥三个团和辅助部队。当时三十四年制甲种师的系统表为:步兵团三个, 山炮、工兵、输送各一营, 搜索、通信、特务各一连, 此外编有一个卫生大队 (附野战医院) 以及军需组、修械组各一个, 总人数超过一万人。
建成后的美械师自动火力强大,轻机枪每班一挺、冲锋枪每班3-4支、重机枪每营一连。以18军11师为例,其装备中就有3112支“美三零步枪”(春田步枪),330挺“比林式轻机枪”(布伦)、27挺“五五战防枪”、72挺“白朗林式重机枪”、30门火箭筒、970支“汤姆式冲锋枪”。不能不说,这样的美械师虽然看起来火力猛烈,但是却加剧了蒋军的后勤保障难度。当时在同样的补给条件下,如果说日械师能打10天,国械师能打7天,那拥有强大自动火力的美械师,其实也就只够在一线坚持三四天的。而这种不顾国情编制的大量吃后勤的美械师,其实也是蒋军在解放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2.建设中的美械师
而这样的美械师的装备,其实也是一波三折的。远在1942年,美国人就答应了宋子文,要用美械装备给国军装备30个师,后来随着战局的扩大,这个数字被扩大到了90个师。但是后来驼峰航线运力不足,加上美军的史迪威将军和老蒋龌鹾不断,这事儿始终没有落实,最终成果不过是训练了史迪威能控制的驻印军和远征军部队,而国内的蒋军能得到的美械寥寥无几。
后来直到史迪威回国以后,继任的魏德迈又提出了一个“阿尔法计划”,要给老蒋装备50个美械师。其中第一批编练计划, 是在驻印军、远征军所辖27个师的基础上增编9个师, 以达到36个师的规模。第二步再装备14个师。
有了美国金主的承诺,国府这边也就赶紧动起来了。在1945年1月18日,老蒋和军政部部长陈诚制订了“三十六个师整军计划”,以完成阿尔法计划的第一阶段。这些部队是第5军和位于湘、鄂、黔地区的第13军、第18军、第73军、第74军、第94军。至1945年8月初, 连同驻印军、远征军在内, 蒋军中的13个军、39个师已经完成了三十四年甲种编制的改编并且换上了美式装备。
为了装备这些部队,美国提供了1000余支M-1式60毫米巴祖卡火箭筒、310具M-1式火焰喷射器、1200余支14毫米反坦克枪、1500挺M-1917勃朗宁重机枪、8000勃朗宁轻机枪、15万支M-1903式春田步枪、3万支M-1汤姆逊冲锋枪、3600把M-1911式手枪等武器。
而从这个装备表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美械师虽然步枪、火箭筒、反坦克枪勉强够用,可轻重机枪、冲锋枪都是不够的。特别是在轻机枪方面,8000挺M-1918A1也就勉强够24个师的,缺编数量很大。因此当时的所谓“美械师”,其实只有远征军和驻印军,特别是驻印军中的新1军和新6军,是完全按照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其余部队压根不是完全美式的,其中的美国武器装备缩水严重。其中的轻机枪主要是用加拿大产的“七九勃然”机枪充数,重机枪杂用民二四式七九重机枪,冲锋枪杂用山西产的晋造汤姆森。
3.建成后的美械师
所以其实真正大多数的“美械师”,武器配属是非常杂乱的。步机枪混用美式七六二,和国产七九,火炮也是混用日式75和美式75,弹药互不通用,而且携带量不足,其实只是一些弹药不足的杂械师而已。这国府本来以为自己能娶到纯正的美国大美女,结果不仅婚事一波三折,等到上轿抗战都快打完了,这实际的新娘还是个中美混血儿。
以著名的张灵甫的整编74师在孟良崮战役前的装备情况为例:
步枪使用不同的弹药:
全师1682支国造7.92步枪,有111298发七九轻尖弹,每支步枪平均只有66发子弹。
全师14472支美式7.62步枪,只有646100发步枪弹,每支步枪平均45发子弹子弹。
机枪子弹同样也是两种:
全师992挺美造(其实是加拿大造)7.92勃然机枪,有730601发七九轻机枪弹,每挺轻机枪736发子弹。
全师34挺国造7.92水冷马克辛,仅有46133发重尖弹,每挺机枪只有1356发子弹。
全师143挺美式勃朗宁重机枪,机枪子弹507805发,平均3551发。
从这个角度来说,整编74师其实是个杂械师。而且步枪和重机枪弹是大量缺乏的,特别是重机枪,每挺分别只有1356和3551发子弹,这对于水冷重机枪够干啥的?而14472美式步枪更是只携带每枪45发,只有步兵携带基数90发的一半,就真的不知所云了。这点弹药,说它能打三天都是多的。
因此,由于美国人提供的美械、特别是机枪数量不足,导致美械师中杂用了大量七九国械。由此造成的后勤混乱和弹药不足,是部分美械师实战表现不佳的原因之一。而其中8000挺美式轻机枪和1500挺美式重机枪装备的纯美械驻印军和远征军,相对来说就要好得多了。
好累,不过这回总算是把抗战时期,中国拥有的合计30种,22万挺的轻机枪说全了。完结撒花……话说这篇怎么这么长啊,这都快8000字了。一天没更新,这章等于三天的了啊^-^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