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明正
阅读时长约十三分钟
年关越来越近,年味也越来越浓了。再过几天就是阴历猪年春节了,我也要满六十岁了。人都说六十年一甲子,人到了这个时候,容易怀旧。女儿说让我给春节写点什么,我想了想,还是把四十八年前在山西老家过猪年春节时的过程,情景详细地记述下来,权当是向家人及亲朋好友春节的祝福吧!
图片来自网络
当兵之前,我在山西老家连续过了17个春节,但最令人难忘的还是71年农历辛亥年春节。
那年我正好十二岁,也是第一个本命年。三年前,因家里人口多,父母在村子北门外原先家里的菜园子里盖了几间瓦房,举家搬到新家生活。老宅院留给了嫂子和侄子们居住。经过三年时间,新宅院的生活设施逐步完善,北面靠东有三间正房,靠西有两间配房;院子西侧开辟了一条道路,长长的直通家门口;东南侧用小矮墙围着,里面有几棵杏树、枣树、梨树、苹果树和一片春夏时节种菜的园子,现在已被厚厚的积雪盖住了。搬到新宅院的时候大姐已经出嫁,二姐也及笄待嫁,三姐十五岁,三弟十岁,四弟只有四岁。我和两个弟弟跟父母住正房,二姐和三姐住在配房。
那一年冬季的天气似乎特别寒冷,腊月中旬,一场多少年不遇的寒流,从西伯利亚通过毛乌素大沙漠向广阔的黄土高原袭来。此前刚刚下了一场冻雨雪,地上覆盖着白雪,白雪下面结了一层薄冰。风立刻变得生冷,巷子里的道路也变得非常难走。腊月二十一,是学校放寒假的日子,我们这一群搬着凳子、抬着桌子回家的学生,不知多少人在路上摔了跟斗。但不论多么严寒,也阻挡不住孩子们盼年过年的心情。就在这样一个数九寒冬的日子里,小年来到了。
按照习俗,腊月二十三是祭灶、吃灶糖的日子,民谣说“二十三,糖瓜粘”。黄昏时分,一家人在母亲的率领下先到灶台边,摆上桌子,供上糖瓜,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神龛两边的墙壁上贴着“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字样的条幅。母亲让我们跪在地上,面向灶台,一边敬香,一边嘴里念叨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敬完香,磕完头,三弟问母亲:“为什么要送灶王爷上天?”母亲说:“灶王爷在咱们家忙乎了一年,也守护了我们一年,今天要让他歇一歇,上天到玉皇大帝那里去汇报家里面的情况”。四弟问:“那摆糖瓜做什么?”母亲说“傻孩子,糖瓜是供奉灶王爷的,让他吃了以后,嘴里甜甜的蜜蜜的,玉皇大帝问什么他只能点头说好了。”四弟眼睛盯着供桌上的糖瓜,继续问“我们能吃糖瓜吗?”母亲摸了摸四弟的头,说“能吃!”然后给我们一人一个糖瓜。
图片来自网络
父亲告诉我们,说祭灶用的糖瓜是用麦芽制作成的,他解放前在陕西宜川熬活的时候就做过糖瓜,那可是个苦差事,每到腊月,东家都要他天不亮就起床,将发酵的麦芽熬成的糖稀,然后将糖稀放在案板上搓成长条形状,用细绳子掠成糖瓜。糖瓜在寒冷的温度下脆而甜,但吃到嘴里温度一上升就恢复了糖稀的本性,变得非常黏,有时确实能把人的上下牙粘住,费好大劲才能张嘴咀嚼。我们敬献的糖瓜,灶王爷吃不吃不知道,倒是美了我们这些一年难得吃几块糖的孩子,祭灶的香火还没燃尽,甜甜的糖瓜早就成了孩子们嘴中的甜蜜。
辞完灶,吃完糖瓜,新年的序幕就拉开了。家家户户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每家都要扫房子、剪窗花、贴春联。扫房子的日子,父亲和二姐最忙碌。他们要将屋子里的大件家具搬到院子中间,我们几个小孩子跟在后面,搬些小件家什。母亲坐在院子里拆被褥,三姐喜欢干净,坐在母亲身旁,用一只大铁盆,里面放满热水,低头洗母亲拆下来的脏被单、枕套、窗帘、门帘等,把小手都洗红了。父亲头上包一条白毛巾,二姐头上围着一块兰花儿手帕,他们跑进跑出,眉毛都被灰尘染白了。扫房子要从上往下进行。七十年代,农村的房子大多没有糊屋顶棚,直接可以望见房梁。所以,要搭一把高高的梯子,从房梁开始清扫,然后墙壁,然后地面。炕上铺的席子、羊毛毡也卷起来搬到院子外面来了,放到一块较为宽敞的空地上,用一根长长的细棍子拍打,将上面的螨虫、灰尘拍打干净。接下来,二姐领着我们几个男孩子,用小刀之类的利器,挨着把每扇窗户棂上的旧麻纸刮干净,用一把小笤帚将窗框和窗格子缝隙中的灰尘清扫出来。这些工作完成之后,父亲会把炉灶和炕灶堂洞里堆积了一年的陈灰掏出来,让我和三弟用两个筐把这些秽物运到外面,倒进村边一口废空井里去。
扫房子是春节前比较大的一项工程,一般要持续两天才能完成。第一天完成清扫,第二天重新布置和摆放家具,挂门帘等,整个过程全家老幼一齐动手,即团结协作,又增进感情,共同来迎接春节的来临。现如今的家庭很难看到一家子人在一起劳动的场面了。通过扫房子、清尘埃,家家户户屋子里的家具、器具、被褥、窗户、以及庭院就会焕然一新,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房子扫干净了,二姐、三姐和我们一起贴窗纸。父亲在灶火里烧了一勺子面糊糊,拿出一卷从供销社新买的“麻纸”。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传统的糊窗棂所用的“麻纸”了,它的特点是薄,有韧性和耐性,雨打不烂,风吹不破。作用是隔风、防寒、透亮。我们用刷子把面糊刷在窗棂上,再把“麻纸”铺平粘在上面。炕头上,母亲正忙着用红纸剪各种图案的窗花。母亲手巧,一张张红纸,在她手里瞬间就变成了各种动物、人物,而且还赋予掌故的意思。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等。三姐用双手捧着剪好的窗花,二姐小心翼翼的贴在窗户上,屋子里立刻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庆气氛。
图片来自网络
腊月二十七,哥哥从外面出门回来了。这一天,嫂子、侄子、侄女都从老宅院赶过来了。家里一下子十几口人,非常热闹。哥哥拎着一个大大的旅行包,里面装满了购买的年货和花花绿绿的各色糖果。几个孩子守在周围,迟迟不肯离开。当年,哥哥拎回来包的形状和颜色我还记得,是一个人造革浅灰色旅行包,上面印着北京字样和天安门图案。我们小的时候,每年到了过年的前几天,哥哥就会从工作的地方赶回来过年,这一天,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一天。因为,哥哥会从城市里给我们带回来许多农村孩子从来没有见过的糖果和动物形状的饼干。
腊月二十八,是蒸馍的日子。头天晚上,父亲母亲总要要提前和好两大盆发面,放在热炕头上。当面发开一按一个窝时,拿刀切开一看,面团上全是蚂蜂窝似的小孔。半夜时分,父亲和母亲就会起来接面。所谓接面,就是把发好的面做引子,再添加些面粉和好,把原来的两大盆变成了四大盆,然后再发。母亲说:“蒸花馍的面不能和得太软,也不能太硬。软了,蒸出的馍不周正;硬了,不好揉不说,还发不开,蒸的馍不松软。”蒸馍的每一步都是技术活,母亲用手一按就知道面的软硬程度,用鼻子一闻就知道面发好了没有。等到揉面的时候,嫂子、二姐都来帮忙,她们站在案板前一溜排开,尽了力的地揉。我们这些小孩子守在周围,看着她们揉面,直到揉出的面团光滑、柔软、有了弹性,母亲揪一块面团,揉光滑了,用擀面杖只那么轻轻一擀,然后拿剪刀,左一剪刀,右一剪刀,一卷,再拿刀头轻轻一推,最后,用洗干净的梳子齿在两边各点三下,末了,还要在最上面按上小红枣,一会儿,各种形状的花馍就做好了。按照老家的习俗,花馍要按家里的人口,每人一个。男人捏成元宝形状,女人捏成梭子形状,寓意是男人要会挣钱,女人要会织布做女红。另外,还要捏一个很大的全身按了许多鸡蛋、红枣的馍,名字叫“浑身眼”,意思是说,新的一年全家人能够眼到手到,事事如意。看见母亲、嫂子、姐姐捏花馍很有趣,我们也想上手摸一把,母亲伸手挡住了,笑着说:“手不干净,不要摸。”等到花馍蒸出锅了,母亲又把它们存起来,看得小孩子直眼馋。母亲说“我娃我娃你别馋,过了明儿就是年。迟早会给你们吃的!”
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更多了。父亲一早就安排我和三弟去地里弄些松树和柏树枝。地里的松树和柏树一般生长在坟地周围,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人死为大,在死者的坟墓上,栽上松树或柏树来寄托对死者的思念,以松柏不惧严寒酷暑的傲然风骨气质及长青不老的属性,来表达对死者“长眠不死”的愿望。我们拿着筐,手握镰刀,爬上树杆,折些翠绿的枝叶。我们老家有个习俗,过年的时候要在院子里点燃一堆篝火,里面除了要放些枯树枝,还要放松树或柏树枝叶。松柏有油性,燃烧的时候火炎会出发蓝光,乒乒乓乓地乱响,可以驱赶鬼神,有红红火火、除旧迎新之意。
干完这些活计,父亲从屋里找来理发工具,让我们一群男孩子在院子里等候理发。四弟小,不情愿理发,母亲推着他说:“老话讲,有钱没钱,光头过年。去,都去理发!”大侄子最听话,第一个坐在凳子上,让爷爷理了个光头。接下来,推拖着,哭闹着,最后一个个都把头发理了。下午,我们一群孩子高高兴兴跟着父亲去供销社买鞭炮。我们是个大家庭,父亲买了两挂鞭、十枚双响炮(二踢脚)、一盒小孩玩的摔炮和三把嘀嘀花(也称呲花儿)。摔炮和嘀嘀花小孩子可以玩,趣味性、安全性高。摔炮有圆的和长的两种,小女孩也可以玩。玩起来很方便,不用点燃,随便一摔,都可发出清脆“劈叭”声响。嘀嘀花观赏性强,爆炸力无,安全性高,可拿在手里在院子、巷子里随便玩。我们抱着一堆炮杖进门的时候,母亲正跟二姐和三姐在炕头上给我和弟弟们赶制春节穿的新衣。看着母亲飞针走线的样子,我们都乞盼着早点儿穿上新的衣裳。
大年三十是每家每户最忙碌的日子,下午,三姐率领着我和三弟把院子从里到外清扫了一遍,还洒了水,天气本就寒冷,地上的水很快就结了冰碴子。接下来,我们贴春联。先从院子贴起,然后再贴屋门。这个时候我想起了六年级语文老师教我们学的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它的意思是说,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每家每户都在新年的时候取下了旧春联换上了新春联。那个年月,农村的春联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如“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等等。那年我家院门上贴的春联至今我还有印象:“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横批是:“欢度春节。”
贴完这些,父亲又拿出年画、条幅和我母亲剪的各种颜色的纸条条让我们贴。我不知道纸条条是做什么的,母亲说:“这叫挂钱(挂钱儿),贴门脑上。”挂钱儿是用大红、粉红、黄、绿、蓝五色纸剪成长方形的花纹图案,下部形似“流苏”,有的挂于门楣,有的直接贴到门上。一般是门楣贴三大张,大门贴挂五张,窗户上贴挂一张,意在免祸接福。贴完“挂钱儿”,又进屋子里贴了“年画”。71年的年画,基本都是有着时代烙印,如“草原小姐妹”、“打虎上山”、“直脚医生”等。依照母亲的指令,我和三弟又分别在院门上贴了“门神”,院子里的墙上贴了“满院春光”,菜园子小矮墙上贴了“生机盎然”,水缸上贴了“瓮底生金”,衣柜上贴了“锦衣满柜”,炕上的天花板上贴了“抬头见喜”等,甚至,在灶台的风箱上贴了“风如雷吼”之类的吉利词小条幅。我们贴完这些,父亲有点不放心,又里里外外检查了一遍,然后在院门的门头上钉了个铁钉,用红绳把松枝柏叶悬挂在上面。
图片来自网络
黄昏时分,母亲、二姐、三姐坐在炕上捏饺子,四弟年纪小靠在母亲身旁,有点乏困,眼睛直打架。二姐过一会就会捅他一下,说“不能睡,一会儿还要放炮呢!”馅是萝卜羊肉馅的,闻上挺香,三弟有点儿馋,问母亲:“包好了,能吃吗?”母亲说:“初一早上吃。”我看见母亲悄悄的给一只饺子里包了枚铜钱,我满腹疑问的看着母亲,母亲说:“初一谁吃到了这只包着铜钱的饺子,一年就会好运连连,事事顺意。”这时候,父亲坐在屋子里,用一个大大的铁盆洗脚。铁盆里面盛满了焯萝卜的热水,父亲一边洗一边还说:“真舒服!一会儿你们都洗洗。”母亲一边捏着饺子一边说:“大年三十,用焯萝卜的水洗洗脚,能够除病免灾。”父亲洗完,我也试了试,的确用焯萝卜的水洗脚,即光滑又舒服,洗完之后浑身感觉清爽了许多。洗完脚,我跟着父亲跑进跑出,忙着布置晚上烧香的香案和供品。父亲准备了花生、柿饼、红枣、麻花,还摆了几个白如剥皮鸡蛋似的大白馍。按照老家的习俗,三十晚上要布置五座香炉,灶王爷、财神爷、土地爷、天王爷、本家爷各一座。灶王爷神位比较确定,与吃饭有关系,在炉灶上端;财神爷神位放在靠墙的位置,象征着财运上有靠山;土地爷神位在大门口的拐角处,农村人出门上地里干活,首先要经过门口,所以,把土地爷安排在这儿是再合适不过了;天王爷神位在院子中间,可以看见星星和月亮;本家爷牌位在屋子正中的位置,安放着是祖宗牌位和逝去爷爷、奶奶的画像。
母亲捏完饺子,从炕上下来,招呼大家准备接灶王爷仪式。接灶前,父亲在灶壁神龛中贴上了新请的灶王爷神像,并将本家爷牌位前和灶王爷神位前蜡烛点燃,摆上供品。仪式由父亲主持,他分别在供桌、炉灶和灶王爷神位前点燃烧纸,又分别用白酒浇奠。母亲、二姐、三姐和我们三个男孩子依次面向南方、正北和炉灶方向跪拜磕头。最后,父亲示意我到外边把挂在竹竿上的鞭炮点燃。一阵噼里啪啦鞭炮响过之后,接灶仪式宣告结束。
除夕之夜,全家人都坐到炕上,围着一盏煤油灯“守岁”。二姐开始给我们几个男孩子试穿新衣。母亲从衣服兜里掏出一个手绢,手绢里包裹着一沓崭新的一角、两角、五角毛票,这是初一早上给儿女和孙辈们的压岁钱。听老人们讲,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之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总之要彻夜不眠,以待天明。我们这些半大的孩子熬不住,试完新衣,就一个个眼睛打架,合衣倒在炕头上。时代在变化,如今的年轻人,除夕之夜,一边吃着香喷喷的年夜饺子,一边看着欢乐的春晚节目,谁还整夜不睡呢?
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大年初一,天还没有亮,第一件重大的活动就是点旺火接神。接神时,父母亲率领我们儿女端上事先摆好的供盘、香表,到院中点燃旺火,依次给各神位点蜡、敬香、摆供、敬酒,三跪九拜。设在院中的天王爷谓之全神,神龛上书“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供品最丰富。母亲在接神时,嘴里会唸叨:“各位爷,保佑我儿我女平安健康!”天蒙蒙亮的时候,哥哥嫂子和侄子侄女都从老宅院过来拜年。这时候,母亲会招呼二姐、三姐煮饺子,我们这些儿女、孙辈们在哥哥率领下给父母亲磕了头。吃罢饺子,母亲从手绢里掏出崭新的毛票,给儿子、孙子们发了压岁钱。我和三弟、四弟每个人得到了两毛钱的压岁钱,四弟不懂钱的意义,推托着不要,母亲又替他收起来了。随着天色转明,巷子里、村子里的贺年的鞭炮声渐渐转浓,时起彼伏,一波高过一波。这时候,家里的男丁们,就会跟随父亲去给本家的长辈们拜年,临到最后,五服之内的本家众子孙集中到祖宗牌位所在的祠堂举行集体祭祖仪式。这些仪式进行完毕,大家就会分开进行近拜和远拜。所谓近拜,就是去巷子里的邻居家磕头,远拜是去本村亲朋好友家拜年。
正月初一禁忌很多,母亲说,这一天不能动笤帚,不能打碎碗碟,不能将水泼撒在地上,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等等。总之,这一天,做事要特别小心谨慎。初一吃馍也有讲究,早上吃完饺子,母亲给我们每人分配了一个大馍,并吩咐:“自己保管好自己的馍,不要放乱了。”男孩子是元宝形状的馍,女孩子是梭子形状的馍,各自只能吃自己的馍,互相之间不能吃乱了。另外,小时候我还记得,初一家里要从外面挑一担水回家,象征着招财进宝。
正月初二,按照老家的习俗为“鬼节”。《万荣县志》记载:“二日,新丧之家,亲戚咸来烧纸,女家特送锞串悬门首,邻里皆送锞纸,名曰‘首节’。”这一天,人们基本上不去亲朋好友家串门,家人会在黄昏时分,为逝去的先辈们焚烧纸钱。人们希望,让焚烧的纸钱尽快到达逝世后的亲人手中,让他们在九泉之下,生活安康,不缺吃穿,不缺钱花。如果当年家中有老人过世,春节家门上不能贴红对联,而要贴黄对联。家里的后人,也不去邻居家拜年,意思是服孝在身,去别人家里不吉利。所以,母亲说,“今天初二,你们要在家里玩耍,不要到邻居家里去。”如今的万荣人仍保留了初二不出门的习俗。后来,我走过许多地方,单单老家正月初二不出门,也不走亲戚,真是全天下独一份。所以,大姐、姐夫、外甥、外甥女只能每年在大年初三回家拜年了。
关于春节的故事是永远述说不完的,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他关于春节的记忆和情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岁月如梭,多少人被岁月的风霜染白了鬓角,多少人远去了……,多少人来了,又有多少人走了……然而,那个农历辛亥年春节留给我的记忆,依然镂刻在心里,已成为一段最幸福、快乐、美好的回味。
作者 谢明正
作者简介:
退役海军上校,擅长运用写实手法创作小说、散文、游记、趣话、杂谈。主要著作有:《岁月就像个撕书人》、《疫行漫记》、《江南十记》、《亲近爱琴海和西西里》、《时间何往》、《脱落的纽带》等。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