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份子钱:我要结婚了,打钱(份子钱是中国特有的吗)

中国式份子钱:我要结婚了,打钱

沉重的一个包袱

作者 | 赵老湿

排版 | 蕴晗

“你的9月工资凑够国庆的份子钱了么?”

这是网上关于国庆婚礼份子钱的灵魂拷问。

在网上有一个网友爆料,说他一个不是很熟的老同学突然打电话邀请他去参加婚礼,他因为没有时间就拒绝了对方。

没想到的是对方竟然发了一个二维码过来,让他转账份子钱并明确提出建议价2688元。

这样“明码标价”的份子钱要求,把结婚当成了一场公开的“催债大会”。

而婚礼请柬就好像是一张欠条,结婚讨债、已婚还债、未婚负债。

在现代婚礼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的压力下,“随份子”这种项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恶习”,已经成了现代社会中毁掉一段关系最快的方式。

没有之一。

01

随份子这种陋习,应该随大清一起亡了

份子钱,作为中国人在婚丧嫁娶等场合必不可少的表达“心意”的方法,它产生于生产力落后的农耕文明时代。

在过去,中国社会还属于熟人社会,人口流动小,圈子也小,就是那种“鸡犬相闻,阡陌交通”的世道。

大家世世代代都居住在同一个地方,重礼而不重法。

份子钱你来我往的资助,保持了一种动态平衡。

每对新成家的夫妻都能从身边人得到资助,以后再以类似的形式还给这些家庭。

可时代已经改变了。

在我们的现代社会,熟人社会和宗族概念被迅速瓦解,开始向陌生人社会过渡。

年轻人脱离了自小成长的环境,成为一二线城市的新移民。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交友圈子被无限的放大了,人和人之间不再有那么稳定的交往关系。

今天咱们是晚上一起喝酒撸串的朋友,明天可能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很多年轻人烦恼的正是,收到来自今后可能完全没有交集的朋友的婚礼邀请。

去吧,根本不熟凭什么给你红包,不去吧,人情上又说不过去。

份子钱,就变成了现代人身上最沉重的一个包袱。

中国式份子钱:我要结婚了,打钱

而这种随份子的陋习,更多的生长在文明不那么开化,经济不那么发达的农村地区。

越是“穷乡僻壤”,越是讲排场随份子。

这一点,很多农村出身却在大城市上学或工作的年轻人感受尤甚。

我有一个大学刚毕业的朋友,家在农村。

在今年国庆,回老家的他接连参加了三场酒席,而且最低都给出了1888的份子钱。

整个9月的工资加起来,也不够这7天的份子钱的。

而农村人办酒席邀请人,其实并不是为了追求仪式感,而是为了份子钱。

婚丧嫁娶,出生满月,一周岁三周岁都要办宴席,一次能收3-5万,几次酒席办下来,一年的生活费就有了。

办酒席收份子钱,成了很多人的“谋生手段”。

那么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人们为什么热衷于去参加这样的宴席和随份子呢?

在农村和城市最大的不同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地缘亲缘关系非常紧密,宗族意识较强。

办宴席的主人公通常都顶着一个“七舅老爷”“远方表亲”这样的称号,即使这个人你见都没见过。

在这种情况下,随份子就成了家族内部的一种类似“家规”一样人人默认的规矩。

你不做,就是罪大恶极。

在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中就有这样的描写:

“这些婚丧大典既是那么重要,亲友家办事而我们缺礼,便是大逆不道。”

你看,在老舍先生母亲的心里,随不随份子,成了一件大逆不道的事。

多么可怕,中国式份子钱背后,是人们对封建传统礼教最后的坚持。

它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样的封建糟粕一样,都应该随着大清一起被埋葬在历史的尘埃中。

随份子这件事,应该是“我爱给不给”,而不是“你想要就要”。

面对隐藏在随份子背后的封建毒瘤,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摘,要么死。

02

随份子,最无耻的“人情打劫”

婚礼随份子,本来是一件帮助新人渡过难关,表示祝福的好事情。

可为什么到了如今,一提起“随份子”这三个字,人们就像五月天歌里唱的那样:“最怕朋友突然的关心”。

在某论坛,有网友爆料自己的亲戚已经三婚还要大办酒席邀请大家去,他处在去了觉得亏,不去又怕以后不好见面的纠结中……

也有网友吐槽,自己的同事离婚,也要给每个人发微信通知办酒席,还“贴心”的附上二维码说不好意思来可以直接转账……

各种层出不穷巧立名目的奇葩宴会理由,其实是向人们扔出了一个个“人情炸弹”,利用人情对亲友进行“趁火打劫”。

中国式份子钱:我要结婚了,打钱

这种“人情打劫”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人情异化。

在现代社会,经济、物质、利益至上的现实下,人们更多的把人情当成是一种“可以交换的资源”,这就将情感异化了。

而这种情感异化,还表现在金钱和情感的对等划勾。

在过去,份子也好礼品也罢,都是讲“千里送鸿毛,礼轻情意重”。

可在现代社会,“礼轻情意重”被扭曲为“礼重情谊才重”。

份子钱变成了人和人之间攀比关系远近的手段。

新华网数据调查显示,年轻一代婚礼份子钱500元至1000元占32.5%,1000元至2000元的占23.1%,2000元至5000元的占13.3%。

如此高的数额,怪不得人们都说,9月工资是为了10月婚礼准备的。

而在这种越来越高的份子钱背后,也有一条隐藏的“份子钱鄙视链”。

试想一下,婚礼结束后,新娘新郎在清点礼单时的场景:

“小王和你十几年的朋友,怎么才给1000块……”

“小李平时都开豪车,怎么就给800……”

“还是小张靠谱,给了2000,以后多和他来往……”

看到没有,人们总是不自觉的把金钱的多少和感情的亲疏挂钩。

在份子钱面前,我们都忘了那句:感情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

人情冷暖和红包薄厚划上等号,让很多人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硬着头皮上,毕竟谁让我们关系好呢?

可你要知道的是,婚礼上我们给的礼金是越来越值钱,可在新郎新娘心目中,我们的心意却是越来越不值钱了。

结婚不是讨债,参加婚礼也不是还债。

说到底随份子应该是“献爱心”,给多给少心意最大。

可如果你要拿这个来“道德绑架”我们的友情,那对不起,我还没有攒够和你做朋友的钱。

03

随份子背后,是权利和面子的博弈

随份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风俗,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为了维系一段关系。

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中,最讲究的其实不过四个字,那就是礼尚往来。

随份子其实就是最好的体现。

在《辞海》中,关于人情的解释就有一条:

指婚丧喜庆交际所送的礼物。

通过这条释义,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人情,就是份子钱。

中国式份子钱:我要结婚了,打钱

在这种份子钱的一去一来中,交换的其实是一种叫做“人际关系”的无形资源。

而这种“人际关系”资源,在人情社会中代表的是一种权利。

在讲究人情法则的社会中,人们不仅依靠个人属性和他能支配的资源来断定他的权利大小,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他所处的关系网络。

也就是说,不光你有权有势我尊重你,你有一些有权有势的朋友,我照样尊重你。

在这种情况下,送份子钱就成了人们显示自己和他人关系亲密的重要途径,不仅要送,还要送的比别人多,这样才够有“面子”。

而这种要“面子”的行为,不仅是对随份子的人自己,对接受者也一样适用。

如果在对方社会权利和地位高于自己的情况下,那么随份子不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还是为了给别人添面子。

通过给被人包大额的红包,随份子,来彰显对方地位的尊贵。

如果在对方社会权利和地位略低于自己的情况下,随份子这种方式则是为了维护对方的面子,既向对方施恩,又不损伤对方面子。

毕竟贫者不食嗟来之食,但是贫者可以收份子钱啊。

通过这种方式,来换得别人的支持和感恩。

就好像在公司中,领导和同事其实都属于“赔本关系”。

哪天你换了工作,这些人这辈子可能都不会见了,送出去的份子钱也基本收不回来。

可是领导家里办事,员工还是要去“表示表示”,员工家里有喜领导也要“意思意思”。

中国式份子钱:我要结婚了,打钱

无论是给别人“添面子”还是维护别人的面子,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为自己的权利地位做准备。

对上位者通过随份子获得“人情”,对下位者通过随份子施与“人情”,最后在各种时刻来用人情债来兑换需要的资源。

随份子这件事,随的是人情心意,藏的却是“尔虞我诈”的权力游戏。

份子钱存在到今天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它包含着古人的善意和聪慧诞生,却又被我们物化成了“吸血的蝙蝠”。

本来应该是礼尚往来,传递情谊的一大乐事,在我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我想你在,你愿意来。

份子钱不过是这份情谊的延伸,或“锦上添花”或“雪中送炭”。

然而,当请柬变成了披着一层温馨面纱的“催款单”;当份子钱变成了一张自助餐的“入场券”;当人情往来已经变成了“捆绑消费”

份子钱中包含的那份善意和智慧也已经荡然无存。

要知道,随份子这种东西,真心朋友不用要,普通朋友看心情。

可如果你是只有在结婚时才想起我的“隐形人口”,那么对不起,你的婚礼,关我屁事。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