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古风——流传至今的婚俗
除了《封神演义》里那些人神鬼怪外,周朝最有名的人有三个:周公,周穆王(穆天子),褒姒。
先说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但并不是叫“姬旦”,古人称呼名字和今人不一样。那怎么称呼?我也不知道。反正不能叫鸡蛋。他是孔子最佩服的人,孔子经常梦见他——几天没梦着,就认为自己老了(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他是周朝开国皇帝的弟弟,有很多著名的事迹。如握发吐哺:每次洗头发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
但是我们今天不讲这些,我们讲风花雪月——他是中华婚俗的制定者。
辅佐天子执政的周公为了加强统治,就着手建立一套礼教体系来约束、“教化”百姓。而要想让他这套东西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就一定要和老百姓的实际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他就从婚礼程序入手:从说亲到成婚,分成七个环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合称“婚义七礼”,或“士婚义七礼”,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细致的规定。
纳采,是指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家备礼前去求婚。送礼还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公卿送羊羔,大夫送大雁,士送雉(野鸡)。后来为了简化程序,都统一为大雁,如果想多送钱物,可以在纳征时多送。
用大雁作为聘礼,有两个意思:
一是以为雁“木落南翔,冰沣北徂(秋天一到就往南飞,天冷的时候就找不到它们了)。”顺乎阴阳往来。
二是人们认为雁永远是成双成对,一旦一方亡故,另一方则终生不改,孤独一只,取其忠贞不渝的意思。因为每个程序都要送一只大雁,表明目的,导致雁越打越少,后来弄得只有达官贵人才有能力重金淘买,一般的人根本就弄不来,只好以鸡代雁了——这有点儿糟改了。
问名,指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然后到宗庙里占卜吉凶,结果为吉的才能进行下一步,凶的则到此为止。
纳吉指男家卜得到吉兆之后,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
纳征指男家向女家送聘礼,又叫纳币。
请期指男家选定婚期,备礼告诉女家,求其同意。
亲迎指婚礼之日,男方必须亲自去女方迎接,然后男方先回,在门外迎候。
敦伦,就是入洞房。如果还不明白,我举一个例子:一对在伦敦留学的恋人回到台湾老家结婚,朋友开玩笑,送喜对儿一幅:在伦敦已敦伦,回民国造国民。
为了让“士人”明白这七个程序,周公还亲自在学校里演练,这就是所谓的“周公演礼”。只不过演到第七个程序时出了问题——他妻子不乐意——能乐意吗?周公没办法,只好拿他儿子的玩具——两个半拉的葫芦瓢比划比划就算过去了。从此新婚夫妇均据“七礼”行事,原本的“教具”葫芦瓢也在婚礼上被奉为礼器:用根绳子拴住两个瓢柄,表示夫妇二体合一。农村里的葫芦瓢就是这个来历。
有一点周公可能没想到,就因为他制定了婚俗的礼仪,后人索性把男女之间的性事称为行周公之礼,不知他听到后是感到幸运还是羞愤——太不厚道了。
民间所说的“三茶六礼”,就脱胎于上面的周礼——把敦伦这个环节省掉了——不是真省,是不提了。
来说说茶礼。
茶礼之所以是中国婚礼中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源于古人对茶树习性的认识:以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因此把茶树看作是一种至性不移的象征。
三茶是指:
订婚时“下茶”,是百果,表示愿结百年之好;
结婚时“定茶”, 是莲籽和枣,喻连子连心、早生贵子;
同房时“合茶”,这次是真正的茶,男女进入洞房后,两人合饮一杯茶警示男女双方要同甘共苦。
再说周公,民间还有一件事和周公联系得特别紧密——周公解梦。其实,这个事他一点关系也没有,是后人假托他的名字写的一本书。子不语怪力乱神,不说也罢。
至于周公和桃花女的故事就更是不沾边了,穿凿附会,完全是《封神演义》的爱情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邢台桃花女的传说。
说点儿正经的,孔子之所以如此推崇周公,就是因为周公修订了礼乐制度,教化诸侯百姓 。而孔子的治国思想恰恰就是通过礼乐的教化,使人人(包括统治阶级和老百姓)都有仁爱之心,那么国家就和谐了。事实证明这种思想没有被统治阶级采用——是利用了,并不成功。
相传周公晚年归隐山林,成仙去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