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畏惧流言时(周公流言)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自古以来大忠似奸,大巧若拙。人生在世最难莫过于识人、断事。回看历史,我们感慨于明君的识人善用,我们痛惜于昏君的忠奸不分,可是我们只是一个看客,占有了上帝视角,如果我们身处于那样的环境,真的可以做的更好吗?这一切都是个问题。

听了王立群老师讲的《史记》后对此更有感触。王老师说道赵国灭亡时,重点讲了长平之战。而长平之战,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赵孝成王弃用老将廉颇,启用年轻的赵括。在此过程中,病榻上的蔺相如上书,劝谏赵王不能换将,赵王不听。甚至于赵括的母亲也上书,劝谏赵王不要让赵括上战场。为此赵括母亲都说了,如果你把赵括派上战场,战败后,赵括估计是回不来了,但是你们能因此迁怒于赵括的家族。即使如此,赵孝成王依然用赵括换下了老将廉颇。最后长平之战,白起大败赵军,坑杀赵军40多万人。赵国从此再无与秦国抗衡的军力。

听到这些感觉,赵孝成王好弱智,为什么不听别人的劝阻呢?细细想来却不是这么简单。首先赵国的灭亡,昌盛不是一次战役能解决的了的。当时的赵国也面临着自己的困难,在当时的环境下如何选择,这本身就是个问题。当然赵王如果不用赵括换廉颇,结果应该会好很多。但这都是后人看历史,得出的结论。如果回到当时的情境下,有谁能保证就一定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呢?赵孝成王的失败不真是说明了识人、断事的重要行吗?因为他没有这个能力他才是昏君。

赵孝成王的失败,识人、断事能里低下这是关键。识人断事可不是只是简单的相信自己的大将,听取别人的建议这么简单。我们想想唐玄宗的事例吧。唐玄宗是一个真正经历大喜大悲的国君啊。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最为强盛的时代,这是一个昏庸的人能狗达到的?大诗人杜甫,目睹了唐朝的衰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感人的诗篇,可是在杜甫的心里一直都相信唐玄宗是一个明君。(叶嘉莹讲杜甫全诗里有详细的解说,这里不赘述了,有兴趣或疑问,可以自行查阅)就是这样一个所谓的明君,在识人、断事方面也会出问题,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这充分说明了,识人、断事的困难与重要。

赵孝成王的失败是没有坚持重用廉颇,没有听朝臣的劝谏。我们看看唐玄宗呢?他很坚持使用安禄山这员大将,很听杨国安的劝谏,这和赵孝成王成了很明显的对比。可是他们的结果都是让国家陷入困境。用谁,听谁的劝谏,这是一件大事,这也是意见很需要水平的事情。

有人说治理国家,胡作为,不如不作为。可是问题是,有多少人能认清楚自己是胡作为呢?正如《寡人之于国也》,所谓的乱作为,对与当事人来说那是治国良策啊。识人断事,至关重要。那我们该如何培养这样的能力呢?不知道。如果有,可能是多读书吧。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