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每一幅画面都很有爱,
可你知道端午乃“九毒之首”吗?
你听说过这些俗语吗:
“生子五月五,男害父、女害母”
“端午当官,至死不升”
“端午盖屋,令人头秃”
你知道端午下雨、远行、房事是大不吉吗?
端午,可能真不是你想的那样……
端午,一年中的“九毒之首”
说端午,必得从“五月五”的日子说起。
其实中国人对“五”这个数字还是偏爱有加的。
“五”在中华文化里有“涵盖所有、包含一切”的宽宏寓意。比如: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脏:心肝脾肺肾
五官:耳眉眼鼻口
五色:青黄赤白黑
五味:甜酸苦辣咸
五谷:稻黍稷麦豆
五岳:泰华衡恒嵩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音:宫商角徵羽等等。
另外,“九”以最大为尊,“五”则以居中为尊(“数有九,五居正中,若峰,在其之巅。具鼎盛之势。不偏不倚。”)。
皇帝被称为“九五之尊”,便由此而来。
但或许正是因为“五”字太为重要,不是一般人享用得起的,老话说“福泽太大,压不住”。过正月初五便被称为“破五”;农历五月也被称为“恶五月”。
而五月五,这个有了两个“五”的日子,因阳气太盛,反而不宜于人。
古籍对“五月五”大不吉的记载数不胜数:
《夏小正》:“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之母不愿此日生子,“五月子者,将不利其父母。”
《风俗通》:“五月五生子,男亥父,女害母。”
《风俗通》记载俗语:“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五月到官,至死不迁。”
宋徽宗赵佶五月五出生,从小便被寄养在宫外;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五出生,其父将其取名“镇恶”,以镇邪除恶。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阳平衡为大吉。端午节阳气太盛,所谓过犹不及,盛极则衰。
除了“重五”的不吉,五月五还与另外一个词相关:“四柱神煞”(听上去就好怕怕的样子)。
古人认为,左右人命理的,是“八字”和“四柱”。
“四柱神煞”便是将天上的星宿神煞和人的命运相结合的一种体现。
其实“神煞”也不都是坏的,有天乙贵人,驿马,桃花,太极贵人,文昌贵人,天德、月德贵人等等多种,有吉神和凶煞。
而与五月五相关的四柱神煞乃是“阳刃”,一种凶恶之煞,容易引发人的激进、极端。阳刃更是“劫财之神”,劫正财的十神,正财的七杀,危害性还当真不是一点点。
在一年中的五月,即“毒月”,而毒月中有九“毒日”,端午一日则为“九毒之首”。
上文所说都是根据古人的命理说,是否是一种只与现实毫不相关的臆想呢?换句话说,就是迷信?
当然不。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出,人们对五月五的各种畏惧、揣测,其实都因现实而起。
五月五与夏至很近,夏至是古人最早定下的四大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
夏至时节,气温骤升,杂草、毒木、害虫、瘟疫、瘴疠十分猖獗,危害粮田与人类、牲畜的生命。
另外,古人认为,阳气在五月五这一日达到了鼎盛,于是开始呈下降趋势,阴气开始萌生。阳气到达最盛,阴气开始发兴。阴阳显出一种博弈之势,正所谓“阴阳争,死生分”。
这日子,它能好的了吗?
多少名人死于今日
屈原与端午的爱恨情仇
或许因五月五实在不宜于人,人们渐渐开始将此日视为逝者的忌日(与清明的悼念不同)。人们也开始认为一些受人敬重的历史人物皆逝于五月五。
比如:介子推、伍子胥、寻父尸不得投水而亡的孝女曹娥,亲政爱民的太守陈临等等。
而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最广为人知的,无疑是爱国诗人:屈原。
如今,先有的端午,后有的屈原已经成了大家的文化常识。但屈原与端午和粽子、龙舟的话题,总是值得我们在端午节好好说一说的。
屈原不是端午节产生的真正原因,这一点,早在汉代记载中就清晰地体现了。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引汉末《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与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
这段记载可以帮我们得出两个结论:一、汉代人就已经有了五月五乃不吉之日的概念。二、说“亦因屈原”,就说明屈原肯定不是主要原因,而是顺带原因之一。
而“粽子”的产生其实也在屈原之前,只不过与我们今日理解的粽子相差甚远,顶多算是粽子的前身。
其中,有着“王炸”一般说服力的记载是屈原自己所作的《楚辞·招魂》,文中就已经提到了粽子的先祖(学术界有说法认为《楚辞·招魂》为宋玉假屈原而作,但多数还是认为乃屈原本人作)。
《楚辞·招魂》:“粔籹蜜饵,有餦餭些。”
所以,如果屈原作品里提到的东西,被认为是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而发明的,这其实是说不通的。
虽然粽子不是因屈原而产生,但粽子能演变成今日我们吃的形态,完全是因为屈原。
一说汉光武帝年间,有一叫欧回的人,一日遇到一自称是“三闾大夫”的人,说人们每年五月五投入江河以祭奠他的米,都被河中的蛟龙吃掉了。不如以后用楝树叶把这些米裹住,再用五色绳捆起来,这样蛟龙就不敢来吃了。于是这种做法便在汨罗江附近传开,后传至全国。
另一说法是战国时期,屈原托梦给妻子,说百姓的祭食都被河中蛟龙所食。但蛟龙是害怕五色绳和竹的,不如把米放入竹筒内,并用五色绳绑好投入水中。这则说法主要见于唐代襄州襄阳郡(即今日湖北襄阳)《襄阳风俗》中的记载。
至于划龙舟,其实也并非是人们把船做成猛龙过江之形以震慑河中鱼虾,让其不敢食用屈原的尸体与祭食。让龙舟出现的历史人物,是越王勾践。
吴越地区本有竞渡习俗,加之古越人格外崇龙,所以将舟船制成龙形,这乃是越王勾践时期遗风的体现。另有说法认为,龙舟其实就是越王勾践训练水军的杰作。
虽然我们今日通过种种记载、考证已证明屈原与端午并没有存在那么直接的因果关系,但从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将端午与屈原联系起的那一刻开始,二者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节的历史教育》里说的就格外好:
“如果我们还要让这个节日存在,就得给他装进一个我们时代需要的意义。
哪有比屈原的死更适当的象征?
是谁首先撒的谎,说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我佩服他那无上的智慧。
端午,以求生始,以争取生得光荣的死终,这谎中有无限的真!”
没有屈原,端午或许就是个毒日、大不吉、诸事不宜,但有了屈原,一切都美好起来了。
感谢屈原,感谢那位将屈原与端午联系的先人,无疑,那真是伟大的。
五月五,这些可是忌讳
说完了渊源,该来点儿实际的了。五月五,到底如何“逢毒化吉”?
1、忌下雨
先说老天爷负责的事儿,再说咱自己能做主的事儿。
古人认为,端午那天下雨,下半年都会不吉祥。
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
“端午有雨,鬼旺人灾”,“端阳无雨是丰年”什么的,那还真不是一般的形象。
2、忌同房!
老天爷的锅甩完,该说自己的事儿了。
《黄帝内经》:“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讲真,看不太懂,但反正不好是绝对的。
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为 “天地交泰九毒日”,“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这十天内行淫,伤身、损气、耗精元啊同志们。
古人对养生还是很看重的,于是聪明的古人便将五月初一到初五定位“归宁日”,媳妇不在家,想不禁欲也不行了。
3、不宜远行
古人出门必择吉日。唐人认为五月出行犯阴阳之忌,即便官吏上任,也会避开此月。
《日知录》卷6有云:“善正月,恶五月”。
其实,不论是忌下雨还是忌远行,都是有一定现实根据的。试想,古代都是泥路。五月,顶着毒日头,下着雨,出门踩着泥走远路,再加上一路的蛇虫鼠蚁、瘟疫横行,那得多遭罪啊!还有命回来?
五月五,如何避开各种不吉利?
1、戴香囊,驱邪弊害还能找对象
香囊中的朱砂、艾叶、雄黄、香药、石榴花等物,自古就被认为有驱邪之用。
年轻男女还可以香包传达爱意,试探爱人的心意。
而在北方,有习俗认为小孩子一旦戴上香囊就不能弄丢,不然一年内会有灾祸发生。而端午过后,一定要将小孩子戴过的香囊扔进水里,下半年可远离火患。
2、五彩绳便宜不贵还招桃花
五色线有开运之功用,绿、红、白、黑、黄,分别代表着金、水、木、火、土五行,以及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
听说在十五、十六、十七的月光下照射过的五色绳,戴上就能脱单哦。
3、戴个小葫芦,号令三界!
葫芦的曲线形状很容易联想到太极,风水中可化煞,传说使用葫芦可号令三界。
上神,怕不是要修仙吧?!
4、仁兄,打包一份“五毒”尝尝?
民间认为,五月五,要避五毒。
所谓五毒: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老百姓多在家里贴一张五毒图,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或者在衣饰上绣制五毒,把五毒剪成窗花。
另外,某些地方还有食“五毒饼”的习俗,就是在玫瑰饼上点上五毒的图案,表示把五毒吃下去,可以防灾祸,防小人。
5、插艾叶
老百姓讲“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门上插上人形或者虎形的艾草和菖蒲,驱瘴、化煞。其味道也可以让蛇虫鼠蚁不敢靠近。
6、终极法宝:粽子!
殊不知端午节大家都要吃的粽子才是这一天开运的神器!
粽,同“中”,“中子”,即一矢中的,求得贵子之意,也有“高中”之意,提升学业考运。所以,端午节吃上一口粽子,是上上之选。
五月五或许在传统文化中的确有些“另类”,但这并不是古人危言耸听,只是一种对此时节躲避蛇虫、高温、瘟疫以保证农事生产顺利进行的美好期待的体现。
加上屈原的关联,端午已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所以大家大可不必再有是不是不能说“端午快乐”之类的担忧了。
毕竟,文化带给我们的,应该是幸福。
祝大家享受一个幸福的端午节。
- END -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