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辰:指公元1076年,
苏轼任密州知州。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
指想象中的仙宫。
婵娟:指月亮。
插图作者:吴悠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吟咏中秋的诗词数不胜数。其中,苏轼这首词千百年来几乎与中秋节融为了一体。正值中秋节,苏轼已经与弟弟苏辙多年未见了,在这样的中秋佳节里,即使豪迈旷达的东坡先生也难以摆脱“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人之常情。但这并不是一首简单的思亲怀远词,只是兼怀子由。这背后所蕴藏的是更大的宇宙人生哲学命题。
诗歌一上来就是举酒向天发问,颇有屈原、李白之风。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这是一个宇宙命题,即使是当代也还无法确切地回答这个问题。诗人很好奇今夜的月宫中又该是何年何月啊?诗人明明知道这是个无解的问题,却还要发问,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诗人对这个地方抱有想象的期待。诗人说他想乘着风回到天宫,但又害怕这仙宫太高而经不住那里的寒冷。
词的上片是抒发自己的心志,而下片则开始转向怀人。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垂在雕窗上,照得人无法入眠。诗人不禁反问这月亮不应该跟人有仇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变得更圆呢?但诗人并没有继续朝着这个消沉的思路往下走,而是突然转向一种更高层次的对宇宙和生命的思考。人世本就有悲欢聚散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是自古就难以两全的事。一下子就把诗人那思亲的愁绪消解了,心情也顿时明朗了起来。最后诗人祝愿天下所有人都能平安长久,虽天各一方,但终能共享同一轮明月。诗人由一已之情,延伸到了普天之下所有人的共情,生命的格局也因此得到放大。
(鸣谢:上海江东书院)
书法:德阳广播电视台台长 游光辉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