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五行八卦,占卜旦夕祸福,一代相术大师袁天罡,都做了什么,会被后世称为妖人?
大家好,我是小德,今天我们来聊袁天罡。易学这股风,到现在已经刮了三千多年。在传统易学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却产生了不少擅长五行八卦、洞悉天命祸福的高人。比如说我们熟知的鬼谷子、诸葛亮、刘伯温等人。当然不能忽略的还有一个狠人,那就是袁天罡。他不是中国最早玩相术的,但确是中国相术中玩得最好的!那么为何著名相术大师会被称为妖人呢?人们皆知,流传千年的古代第一预言奇书《推背图》,就是袁天罡所作。但是这位神乎其神的高人,却生卒年限不详,似乎是凭空而生,又凭空消失。
我们所能知道的,袁天罡是隋末唐初的益州人士,也就是个地地道道的成都人。对于袁天罡的幼年经历 ,师从何人,正史野史都没有记载,民间只有一个传说,说是他从小就顽皮,不爱学习,只爱术数。甚至很多人传言说,袁天罡其实是隋文帝杨坚的私生子,这么大的人物,怎么会没有记载呢?关于天罡的第一次记载,是在大业年间,他在洛阳担任资管令的时候。这个资管令可不得了,负责官职的任免和调动,没点关系也不好当,但他是怎么当上的,这也是个谜。
在担任资管令期间,袁天罡的相术已经在地方小有名气,来找他的人也是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当朝做官的人,比如杜淹、王硅和章挺等大人物。很多人在他的指点下,在仕途上平步青云,慢慢地袁天罡的名声已经传播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在杜淹等人的力荐之下,袁天罡被皇帝李世民传到了宫中担任火井令,也就是光明正大为皇帝搞卜筮巫祝之事,在皇宫的这段时间,也是一代妖人袁天罡的事业的巅峰期!
一眼定生死,听风辨凶吉,一代妖人袁天罡,到底有多神奇,连皇帝都为之害怕?袁天罡出生不详,师从何人也不详,但是他通过在民间积攒的名气,短短几年就混到了皇帝身边的火井令,专门为皇家从事占卜活动。说有一次袁天罡为当时的中书侍郎岑文本看面相。袁天罡告诉岑文本,从他的面相上来看,骨骼惊奇,文采斐然,肯定能做大官。但是袁天罡还是说了这么一句话,就是“骨不对称,官大命短。”岑文本当时确实是因为自己的文字才学被升任为了宰相,在中书侍郎这个位置上待了十六年终于转正。
然而却在跟唐太宗征伐辽东本来健壮的身体突然发生变故,在去幽州的路上重病去世,这个只当了2年宰相的大才子被袁天罡一语中的。除此之外,袁天罡还为武则天看过面相。根据《旧唐书》中记载,袁天罡在外周游天下时,被武则天的父亲请到自己家中做客。而袁天罡见到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就说,“夫人骨相非凡,必生贵子”。杨氏非常开心,赶忙将自己的孩子都带过来,让袁天罡看一下命格。然而他看了他的两个儿子说,“官至三品,但作为不大,承袭家业无虞。”也就是说,2儿子也就当个三品官的材料。
当袁天罡看了小女儿武顺说,“此女贵不可言,必嫁王侯,但不利夫”,话稍微委婉了一点,其实说白了就是克夫!然而当一身男装的武则天登场时,袁天罡看了眼武则天,大惊失色,说“若为女子,必为天子。”武则天也对这话是铭记一生,后来武则天和妹妹武顺应招入宫,武顺开始嫁给越王府法曹贺兰越石,贺兰越石死后又受到唐高宗李治宠幸。而武则天步步为营,从一个侍女,最终让李氏易主,袁天罡可谓是一举定天下。看相精准的袁天罡,最后一次面相是为自己所面。他从镜中所知,自己大限将至。所以提前辞官回家,最终什么时间死,也无人知晓。可为何很多人说,袁天罡其实并没有死呢?
一眼就能定生死的面相大师袁天罡,究竟是神人转世,还是一个大忽悠呢?袁天罡的面相之术,可谓是千古无人能及。但是这相人之术是准还是不准呢?小德只能说,是准也不准。面相之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中国的古籍《论语》、《孟子》、《左传》等都有关于面相学之术的记载,比如孔子有一句话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意思是说,看他所为,观察他的动机和表现,他的本性就不可能掩盖。孟子说:在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意思是一个人的心思,从眼睛里可以看出来。
再后来比如比如宋初陈抟所作的《麻衣神相》,根据人的身体相貌,对人的秉性,运势,智愚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如此说来,众多大家都在研究的相术,其实更多地像今天西方的心理学,只是很多老祖宗的智慧到了现代我们已经无法理解,但还是刻在了中国人的血液里,比如我们常听到的,耳垂大有福气。这些都是相术对中国人的影响。小德从小到大听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孩子长得真有福气。当时小德不懂,现在想想还是小德肤浅了!另外,面相其实跟医学之间也有联系。
因为面部的很多经络都是脏腑的反射区。老一辈人说眼睛后面有痣的人会克妻,其实这个位置就是肝的反射区。这个地方有痣,就说明这个人肝火旺,控制不好情绪,自然就容易造成感情波折。相术准不准,其实更多的在于对人的心理,行为的研究,而不是很多江湖骗子口中的鬼力乱神。如此可见,袁天罡的面相之术,并不一定是什么妖人,可能更多的是一位心理学大师。!好了,大家认为面相之术是准还是不准呢?更多精彩请到小德主页观看,我们下期再见!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