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穿新衣,戴新帽
大年三十是辞旧迎新的时刻,民间百姓讲究合家团圆,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生活在紫禁城里的皇帝一家,在经过一系列的年前准备后,三十晚上全家男女老幼都要沐浴更衣,迎接新年。皇帝是这个大家庭的主要人物,过新年、穿新衣还要有一套礼仪制度。
据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研究员苑洪琪老师考证: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和行服等,在时令节日及寿诞、筵宴等喜庆吉祥场合,皇帝要穿吉服一龙袍。龙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最贵。明黄色缎绣龙袍,通身以金线、彩线绣出九条金龙腾跃在五彩海水、朵云中,并有象征皇帝责任的十二章纹样穿插其间。龙袍的下摆处绣珊瑚枝、方胜、犀角、古钱、火珠、如意、书、画、蕉叶、灵芝、元宝、磐等杂宝纹饰,不仅色彩斑斓、喜庆热闹,更有寓意国家昌盛、万世昌平及皇家子孙万代绵延不断的吉祥含义。其实,清代皇帝的龙袍是一幅集苍龙星座、阴阳五行和日月星辰等于一体的形象化和符号化的完美图案,凸显了天、地、人的责任、权力和等级,是中华民族重视礼的体现。
清代对龙袍的穿戴有严格的规定,龙袍之外需套衮服,头戴吉服冠,胸前挂朝珠,腰系吉服带,脚蹬皂靴。皇帝穿衣都由尚衣监管理,四执库负责保管。每天穿什么都要提前准备,还要如实记录在《穿戴档》中。如乾隆二十一年(1756)正月初一子时行开笔仪,乾隆皇帝头戴黑狐皮吉服冠,穿“黄绸绣靠三色黑狐膁龙袍,外套貂皮端罩”,腰系松石圆朝带,左边拴带穗小荷包一个,右边拴东珠云龙大荷包。白布棉袜,鱼白春绸厚棉套裤,蓝缎羊皮黑皂靴。寅初三刻,乾隆皇帝到弘德殿进汤煮饽饽(即饺子)时,换下貂皮端罩。辰初三刻,乾隆皇帝到慈宁宫给皇太后请安,又换上“大毛熏貂缎白苍龙教子珠顶吉服冠,黄地缂丝满地风云黑狐膁龙袍,芝麻画面端罩。金累丝松石吉服带(上拴)带穗小荷包一个(内装八宝两件),大荷包两个。脚穿青缎羊皮皂靴”。春节,乾隆皇帝为我们上演了一场贵气逼人的“时装秀”。
帝王家的团圆饭
和我们现在的年俗相同,皇帝一家也要吃饺子,当时满族人称饺子为“汤煮饽饽”。早期,清代皇帝吃的是素馅饺子。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连年战争中杀伤太多,死者无数,为了表达对无辜者的忏悔和歉意,努尔哈赤对天发誓每年除夕都要包素馅饺子祭奠死者。素馅饺子的馅儿多以干菜为主,也有蘑菇、木耳、笋丝等蔬菜。到了清代晚期,皇帝也开始吃肉馅饺子。和平常人家一样,除夕夜,太后和妃嫔、格格们会聚在一起,大家边聊天边包饺子,气氛温暖融洽。
老百姓过年最讲究的是年夜饭,清朝皇帝也不例外。皇帝一家平常很难在一起聚餐,逢遇年节,才特许后妃们陪宴。除夕团圆饭的吃饭地点多在乾清宫,家宴上的食物品类齐全,如皇帝御桌上摆放的菜品就有 108 品之多。吃饭时所用餐具也十分讲究,如皇帝使用金龙盘、金龙碗和金餐勺、金筷子;皇后使用全黄色暗云龙盘、暗云龙碗和金餐勺、金筷子;其他妃嫔只能使用“位份碗”,根据位份等级的不同,所用餐具的颜色和图案也不同。尽管团圆宴上有诸多美味佳肴,但鉴于皇家礼仪多、规矩严,敞开肚皮随便吃是万万不可能的。
除夕夜,皇帝和后妃也与民间百姓一样,在紫禁城里熬夜守岁。大家准备好吉祥盘和消夜果盒,互相赠送,恭贺新春。吉祥盘里摆放的是 5 个青苹果、红枣、栗子和柿子,寓意“清平五福、早早立子和事事如意”。消夜果盒制作精美,用宝石等镶嵌出各种吉祥图案。消夜果盒里装有消夜果,多是后妃们喜爱吃的各种糖果、蜜饯、奶制品和干果等小食。
对孩子们来说,除了穿新衣、戴新帽,过年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收红包得压岁钱了。清代皇帝作为国家之主,也会派发红包,不过那时的红包与现在的红色信封不同,而是做工精致、绣工了得的荷包。对此,清代文献多有记 述:春节,凡在内廷行走的王公大臣以及御前侍卫等,均赏有八宝荷包。贺岁拜年仪式结束后,皇帝便将早已备好的装有“如意”的荷包赐给身边的八旗子弟、宫女、太监们。荷包里通常装有金如意、银如意、玉如意和银钱几种。
皇家过年活动多
过年期间举办茶宴始于乾隆初年,茶宴选在紫禁城重华宫内举行。每年正月初二到正月初十,皇帝会选择一个吉日举办茶宴。有资格参加这次宴会的人都是擅长诗赋的文臣,因此茶宴被形象地描述为“重华文宴集群仙”。茶宴上,乾隆皇帝会当场出题,文臣们按规定吟诗作对。茶宴上最有特色的当然是茶,所饮之茶有一个雅致的名称叫作“三清茶”。三清茶用梅花、佛手、松子仁和雪水烹制而成,辅以特制满洲饽饽。乾隆皇帝还曾作诗吟诵“三清茶”:“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足铛,沃之承筐雪。”
茶宴近尾声,皇帝还会赏赐与会文臣,赏赐之物多为荷包、如意、端砚等,有好运的大臣,还会获赐三清茶碗。大臣们把能参加茶宴当作最高荣誉,得到赏赐的大臣更是小心翼翼将御赐荷包等放在胸前、捧于手心,旁人艳羡不已。
在年节时,我们现代人常会聚在一起观看电视上的各种综艺晚会。古代人过年过节也有自己的特定娱乐活动—看戏。在古代,看戏是十分受欢迎的娱乐活动。清代宫廷有专门机构管理音乐和戏曲,隶属于清廷内务府,最初叫作“南府”,设立在京城南长街南花园,后来在道光年间改名为升平署。曾有不少戏曲名角在南府教授学生,南府也收集整理了很多戏曲剧本,提升了戏曲艺术的整体水平。
戏曲表演不仅在宫廷中极受欢迎,也是节日、生日、婚礼庆典等重要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过节时看的戏曲曲目也是有讲究的,按节令演唱的剧目,又称节令承应戏。凡遇元旦、除夕、中秋、冬至等节令都演出相应的戏曲。
过节日举行典礼时,宫廷里会演出比较喜庆的剧目,如《月令承应》《九九大庆》和《法宫雅奏》等。《月令承应》中的绝大部分剧目都与节日相关,如元旦演《群英拜贺》《三微感应》,上元节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元宵节,演《万花向荣》《御园献瑞》,等等。
由于戏曲是一项重要的宫廷娱乐活动,紫禁城中的戏台也非常多,其中有不少是爱看戏的乾隆皇帝建造的。戏台的样式也各有特色,节庆时,会有大戏在三层大戏台上演,日常则在院落中的双层戏台、室内戏台上演。
节庆大戏一般在畅音阁上演,这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戏台,共三层,演员可以通过绳索滑轮机关自由地在三层楼中上下穿梭。戏曲演员在空中一边表演,一边飞舞,有点像现在拍摄影视剧中的吊威亚。皇帝、妃嫔及王公大臣则坐在畅音阁对面的阅是楼观看大戏,看戏期间皇帝也会赏赐点心,边吃边看,十分热闹惬意。
赏灯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旧时多称其为上元节。自古以来,元宵节的主要活动都在夜间进行,也因当夜灯火旺盛而被称为“灯节”。除了吃元宵之外,张灯和观灯是元宵节最突出的节日习俗。
明代元宵节庆祝时间最长,相关的节庆活动也极为隆重,活动中的重头戏便是璀璨的灯火。最吸引人眼球的当属鳌山灯。据史料记载,鳌山灯为古时灯景之一,千百盏彩灯被堆叠成小山状,最高可叠至 13 层,远远望去,形状似鳌,故称其为“鳌山灯”。明代,每逢元宵节,都会在午门城楼上悬系盏盏彩灯,午门外则会安设巨大的鳌山灯。据《皇明通纪》记载,明永乐十年(1412)正月元宵节,皇帝特许臣民到午门外观赏鳌山灯,这里所说的午门应为南京紫禁城的午门。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元宵节赏鳌山灯的习俗也带到了现存紫禁城午门之外,且规模更大,盛况空前。
自明永乐七年(1409)至万历朝约 200年间,每逢元宵节,皇帝都会特赐百官休假10 天。紫禁城内节日气氛热烈,处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皇帝会在宫内宴饮群臣,之后共赴午门赏灯,以示与民同乐。除了悬挂彩灯,宫内还会燃放火药房特制的烟花应景。绚烂的烟花在紫禁城的上空绽放,夹杂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好一派火树银花不夜天、歌舞升平盛世景。
元宵节前后,紫禁城内彩灯林立,造型别致,有装饰华丽的巨型几何形彩灯,有以八仙过海等神话人物为模型制成的彩灯,还有玉兔、宝马等各种动物造型的彩灯,甚至还有孙悟空、猪八戒等小说人物造型的彩灯。
压轴大戏
正月十九日的“筵九”是整个庆祝活动的“压轴戏”。这天晚上,皇帝坐在圆明园山高水长殿楼下,后妃们在楼上,王公大臣及新年来朝的藩王、外国使臣俱得以列座殿前。皇帝赐大家茶点。当时演出的节目有西洋秋千,还有满、蒙、朝鲜等民族的民族歌曲及摔跤、爬竿等杂技节目,最后放烟花炮竹。筵九之后,蒙古王公、外藩、使节等相继辞驾出京。
按照《大清会典事例》中的记载: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到腊月二十六之间,紫禁城里的工作人员就要把所有的门神和春联都挂好。每年二月初三这一天,所有的门神和春联都要一起摘下来,然后放进库房里,妥善保管好。守卫紫禁城的门神坚守岗位 40 天,终于得以歇息,静待下一年的到来。
年节期间,作为“天子”的皇帝所要承担的祭祀任务自然是最多最重的。大年初一,皇帝凌晨就要游走在 30 处殿堂拈香行礼,然后还要接受各种朝拜。要想成为一位英明勤政的皇帝,过节期间也丝毫不能放松。“欲戴其冠,必承其重”,为了国祚永存,为了稳坐龙椅,紫禁城里的主人没有任何休息的理由,带着对江山社稷、国运昌盛的美好期盼,各种圣旨政令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一年又一年,紫禁城里的年注定忙碌而又不平凡。
本文摘自《百科知识》杂志
《紫禁城里年味浓》 / 又 冉
下期看点:
北京2022年冬奥会将于2022年2月4日正式开幕,各个赛区已进入最后精修和维护阶段,以确保给运动员提供最好的比赛条件。首钢滑雪大跳台坐落于拥有百年历史的首都钢铁厂之中,同时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办公园区也落地首钢园区,西十冬奥广场在此诞生。下期我们就一起来看百年首钢的华丽变身。
—END—
福虎迎春·新春年礼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