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仙石村(丫江桥镇仙石村)

1959年晩秋,突然获知强冷空气即将袭击云霄,会给本县快成熟的水稻造成巨大损失。云霄一中师生接上级指示,连夜赶赴山区抗寒流,以减轻水稻损失。下午5点多,我们高一年3个班级的同学背着棉被包去金坑村。深夜,长长的队伍只有几支火把,我们基本上是摸黑走路。忽然听见有人说,左边的村子是“仙人石”,让我记住了这个名字。

走到金坑村已是午夜1点,背上的棉被都被露水打湿了。村民煮了白米粥,撒上一小撮盐,让我们喝了御寒。天亮后我们去锄草皮,把它挑到田头,夜里把草皮点燃,据说稻田上有烟熏就不结霜,后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一晃六十年过去了,我竟还没到过仙人石。

初识仙石村

在明媚温煦的秋日里,我和漳江文学社的文友们驱车去仙石村。汽车行驶在宽阔的公路上,泛着白光的水泥路宛如青山绿野中飘荡的绸带,缠绕舞动。开着车窗,风儿吹来的感觉如同清清的水拂过面颊。转过一道弯,便可看到半山或盆地中的小村庄、小小的溪流、圆圆的土楼、装饰一新的楼房,构成一幅美丽和谐的画卷。仙石村位于下河乡西部,距县城24公里,坐汽车经凤兴、下洞、坡兜、车圩、龙透、坡下,半个钟头就可到达。仙石村有长田、外角、内角、仓下、石厝、大坪、下寮等14个自然村,所有自然村都被民政部门确定为革命老区基点村。仙石村所处山峦蜿蜒起伏,村落散布其中。西北面的南乌山海拔739米,东面的观音山海拔635.7米,西面下寮尖是村中最高峰,海拔954.5米,高山的村庄海拔600多米,低谷处村庄海拔200多米。山上盛产红锥树(俗称赤柯树,为优质造船原料)和石竹,山中溪涧水流清澈,坑中产石蛙。仙石村以传统农业、林业收入为主要来源,改革开放以后,外出打工收入成为主要经济来源。

初识仙石村

汽车陆续驶抵村部。在村部停好车,我们立即步行去观看瀑布。山路两侧满是深绿的树和芬芳的野花,山中的烟雾似待染的白纱飘散在上空,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油然而生,它是如此简单、恬静,却又多彩多姿。路虽不陡,但曲折盘绕。看山色清幽,云色迷离,流水潺潺,文友们在山间洒下一串串欢笑,打破山间的宁静。潺潺而来的涧水在我们脚下拐了个弯,跌入潭中,形成了第一个瀑布。路边一石,上面镌刻“石鲏谷风景区”。再往里走,山凹里有个较平坦的开阔地,山脚下一洼水池。抬头仰望,悬崖峭壁之上,泉水分3股奔泻而下,落入池中。因为百日无雨,瀑布气势不怎么凶猛,若在雨水充沛的日子,定是一番雄伟壮观景象。

初识仙石村

参观瀑布回来,沿王公溪边步行去甲溪庵。溪边有株古树,据说树龄250年,称贵州木瓜红,从地面分为4个杈,每个杈胸径都约半米。溪两岸都用河卵石垒砌得笔直整齐,看起来很有艺术感;溪底的大石头经流水长年冲刷,呈各种稀奇古怪形状,各有各的意韵,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甲溪庵在三溪汇合之处,也许“合” 与“甲” 的客家话发音相近,“合溪” 成了“甲溪”,汇合处旁的庵就称“甲溪庵”。甲溪庵始建于明末,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修,文化大革命时被拆除,1999年在原址按原规格重建。建筑面积29平方米,单开间,抬梁穿斗式架构,歇山顶,屋脊双龙戏珠,饰以花鸟瓷雕,色彩絢丽。庵中奉祀五谷王公、观音佛祖、三官大帝、福德正神等。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佛祖诞,年年举行抬神“游乡”、演社戏、办“缘席” 宴请男女信士等民俗活动,长盛不衰。这是村民回乡团聚的日子,也是筹资举办公益事业的良好契机。

初识仙石村

三溪汇合处水面宽阔,中央矗立一座白石雕琢的观音像,神态毕肖,高约3米,面向甲溪庵,周围团团铺设白色石磴。溪岸用河卵石垒砌得整齐牢固,溪对岸将建农民公园,引种名贵花卉,布置健身器械;沿溪铺筑亲水漫道,将上溯至“石鲏谷风景区”,今后就可以沿着漫道轻松地去观看瀑布了。仙石村,原名仙人石村。外角自然村村后山坡上有一块巨大花岗岩石,高约6米,周30余米,顶部较为平坦,四周和顶部有百条以上的石棱,故称百棱石。相传百棱石上深深的凹痕为仙人踩下的脚印,仙人石村由此得名。从外角张氏祠堂沿山路攀登,一里多路的光景就到了。山路仅容一人行走,左旁深谷生长着茂密高大的麻竹,还有橄榄树、杉树,橄榄树下散落着青黄色的橄榄果。

初识仙石村

气喘吁吁地走到百棱石前,我们无不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惊叹。一架廿多级的木质圆梯斜靠在巨石边,大部分人都勇敢攀爬到石顶,石顶上也和周边一样布满石棱,也真有称为仙脚印的凹痕,还有一处凹窝,坐在上面满舒服,称石交椅。大家在石顶上观察、眺望了一会儿,选择好拍照角度,有的互拍,有的从石上往下拍,有的让石下的人往上拍照,忙的不亦乐乎。下山后村干部带我们到果园採摘。山谷的田地里栽种了一片百香果,绿油油的树叶间挂满晶莹如碧玉的百香果。果农热情招呼我们钻进百香果的棚下,去寻找成熟的百香果,可是因为前几天刚采过,可摘的很少。听果农介绍说,种百香果是村里的精准脱贫项目,这种黄金百香果,酸甜适口,每斤可卖10元左右,而且销路很好,这片百香果有10亩多,当年种植当年收成,明年还可收成一年,正是百香果让他们脱贫致富。我们每人都采了一大捧,还是免费的,我们体验了采摘的乐趣,还得了实惠,真不错。

初识仙石村

我和文学社的文友在村党建中心的会议室,聆听张赛国老先生介绍仙石村的革命历史的。仙石所有自然村都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全村因为参加红军游击队而牺牲、被国民党残酷杀害的村民共有100多人。老先生本身是革命后代,今年77岁,自称生在红旗下,长在新社会,从事教育工作39年,家住石厝自然村,他给我们讲述了当地先辈们参加革命的故事。1935年4月间,中国工农军东江独立师二团三连从广东转移入闽南乌山地区,成立闽粤支队,不久改称独立营,卢胜任营长,吴金当政委。这时独立营有200多人,编为两个连,以梅林、仙人石、大沙岗、牛寮、七高磜、银空、和尚寮、公田、水晶坪一带为根据地。他父亲参加了独立营,并参加了3个月的军事训练。

初识仙石村

独立营成立以后,建立党的地方组织和群众组织,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地主豪绅势力,先后在牛角径、诏安的梅州、上官陂等地打了许多胜仗。1935年开始,蒋介石为了扑灭闽南革命斗争烽火,急忙调国民党中央军80师、75师和广东军157师先后驻防闽南,配合伪保安团和地主反动武装,对红三团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围剿”。特委一方面发动和领导群众实行“坚壁清野”: 敌人来了,游击队掩护群众上山躲藏;敌人去了,游击队站岗放哨,群众就下山生产。另一方面,红三団与地方游击队紧密配合,开展小规模的、分散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在各处袭击敌人,使敌人不敢在苏区一带长期驻扎下来。

初识仙石村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被迫同意与我党合作抗日。特委根据党中央的有关指示、政策,派闽南特委书记兼红三团团长何鸣,与国民党驻漳州157师的代表谈判,将红三团1000余人改编为独立大队。7月14日,红三团按157师要求进驻了漳浦县城。同日157师师长黄涛,接到蒋介石解除红三团武装的密令。7月16日上午,157师以点名发饷为由,要红三团到县体育场集中。敌人早在体育场四周设下了重兵包围,待我军一进入,就横蛮无理的下令放下武器。何鸣以党纪军纪相要挟,强调大家服从命令,等待我党中央来处理。就这样,红三团近千名指战员被强行缴械。只有副团长卢胜率领数十人成功突围。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漳浦事件”概略。“漳浦事件”后,卢胜遵照党的指示,重新组建了队伍,仍称红三团,卢胜任团长兼政委。张赛囯的父亲张秋山也回仙石村,和他哥哥张桃枝(赛国的伯父)当地下交通员。他们接待来往的革命同志,办理膳食,侦察敌人的信息,收集粮食和其它的日用品,保管、转栘枪枝、炸药等物资;陈文平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都靠他们和外面取得联系,他们为革命做了很大贡献。

初识仙石村

革命低潮时,敌人来围剿,赛国的父亲带着他们上山躲藏,猪、牛和财产都被敌人抢光了,还放火烧了他们的4间瓦房。他站在下寮的山上,眼睁睁地看自己的家被烧成一片瓦砾。火堆中忽然响起一声巨响,爆起一团火球,他父亲说这是游击队贮在他家的火药,来不及转移被燃爆的。家被反动派烧光后,草寮不能遮风挡雨,他的弟弟患病得不到治疗而死,原来一家6口人只剩下2人,只得去投靠在漳州天宝入赘的叔父,解放后才回到仙石。老区人民为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政府关心老区人民,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建学校、修道路,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他也当上人民教师。他们离开了山高林密的老家,儿子在县城金霞社区盖了房子,全家都过上幸福生活。

初识仙石村

张赛国先生最后说,正是先辈们前赴后继、不怕牺牲、艰苦斗争,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希望大家更加感受到祖国的富强繁荣,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大家报以热烈掌声。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