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通宝”是年号钱吗?
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它就是年号钱,因为唐朝有“开元”这个年号,为唐玄宗李隆基所用,号称开元盛世,因此会以为开元通宝钱币,就是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铸造的年号钱。
实际上,开元通宝并不是年号钱,因为早在唐玄宗使用这一年号大约一百年之前,开元通宝钱币就已经被铸造使用了。
开元通宝钱币虽然不是年号钱,但是,却是由它告别了五铢钱的称量货币时代,开创了我国年号通宝钱的新时代。这种年号加“通宝”或者是“元宝”的铜钱,一直到清朝末年被机器铸造的铜元取代,延续使用了1200多年,在我国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开元通宝钱(正面)
下面就给大家说说有关开元通宝钱币背后鲜为人知的四个小故事。
第一个是有关开元通宝钱币上面文字的另一种读法
有一点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因为“开元通宝”四个字分别铸在钱币穿孔的上下右左,按照对读可以读作“开元通宝”。但是,从唐朝开始民间还流行有另外一种读法,即旋读做“开通元宝”。著名的钱币学家唐石父先生就曾经主张应该读为开通元宝,对此钱币界曾长期争论不休。
那到底是哪一种读法正确呢?
实际上,关于开元通宝钱币的读法,早在《旧唐书·食货志》中就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记载,说“其词先上后下,次右后左读之。自上及左回环读之,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
据此可知,正确的读法显然应该就是“开元通宝”,这也是我们早已习惯的读法。只是从唐朝开始,民间另外还有读作“开通元宝”的,语义上虽然也解释得通,但是,这已经不是当初欧阳询制词时的本意了,因此被称为是“流俗”。可是,这无意之中却又新创造了一个除了“通宝”之外,表示钱币的另一个新的名词----“元宝”。这样由开元通宝钱文就引申出了“通宝”“元宝”两个用以表示钱币的专有名词,这也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开元通宝钱币,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影响。
第二个是则传说,是关于开元通宝钱币背面月纹与皇后指痕之间的传说故事。
自唐朝以来,民间关于开元通宝钱币的传说,除了将钱文读作“开通元宝”之外,最有影响的就是有关开元通宝钱币背面月纹的由来了。
我国古代在钱币的背面铸有月纹,最早见于西汉的四铢半两钱,月纹的形状像是新月的写真,后来的五铢钱背面虽然也有月纹,但是形状上已经有了图案的意味。三国两晋时期的钱币上,也发现有阴刻的月形图案。
开元通宝钱币背面的月纹,应该就是沿袭这一传统而来的,虽然有仰月、俯月的区别,实际上并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但是,后世却将这种月纹给神秘化了,传说是钱模送皇帝审批时,在传递的过程中被皇后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间,在钱模的背面留下了指印,即所谓皇后的甲痕。甚至还具体指出是文德皇后、窦皇后或杨贵妃三位的指甲痕。
“开元通宝”背面的甲痕
这一传说在民间影响很大,金朝李俊民曾经写诗说:“金钗坠后无因见,藏得开元一捻痕”;陈其年也有诗曰:“有似开元钱样,一缕娇痕巧印”。说的就是唐玄宗晚年怀念杨贵妃,睹钱思人的情景。
这本来都属于无稽之谈,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已经考证指出,铸造开元通宝钱时,窦皇后早已去世,文德还没有被册立,杨贵妃甚至尚未出生。但是以讹传讹,民间至今仍然流传有这种传说。
著名的货币史专家彭信威先生认为,在钱币的背面铸月纹与中国铸钱的传统不符,可能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台湾的钱币学家蔡养吾先生则认为这可能是一种纪范的符号。
今天我们虽然能够证明开元通宝钱币背面的月纹与所谓皇后的指痕毫无关系,但是却仍然不能解释清楚到底为什么会出现月纹,至今这还是一个不解之谜,有兴趣的观众可以继续关注。
第三个是关于开元通宝钱币,对我国古代的衡法制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开元通宝钱币直接影响了度量衡单位以及十进位的实行。
唐代以前的衡制,“斤”一下用“两”,两以下用“铢”。一斤是十六两,一两是二十四铢,这都不是十进制。因此,民间有所谓“半斤八两”之说。但是,这一切却被开元通宝钱币给改变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一枚开元通宝钱“重二铢四絫”,十枚正好重二十四铢,恰好就是一两。而一枚开元通宝钱币,又被称为一钱,即一枚钱币,重量正好是一两的十分之一,这样就衍生出来“钱”这样一个重量单位。这不但是重量单位“钱”的由来,还是我国衡法改为十进制的开始。
这是衡量单位的一次重要改进,从此重量单位不再称絫、铢,而改称钱、两。因此,从开元通宝开始,货币不但不再以重量为名称,反而使中国的重量单位以货币即“钱”为名称了。
不仅如此,它还结束了我国古代以往即山铸钱,就是直接用冶炼出的铜铸钱,没有成色标准的历史。同时不再使用硬型范或失蜡法铸造,而是改用母钱翻砂法铸造,这是我国古代铸造技术上的一大进步。
第四个是有关开元通宝钱币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以及在丝绸之路沿线曾经发挥的作用
开元通宝不仅在我国货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地位,而且对周边的国家以及地区也曾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如中亚地区粟特人建立的昭武九姓各个城邦国家,西域地区的突骑施汗国、回鹘汗国,以及周边的日本等国,都仿照开元通宝钱币铸造了他们自己的货币。它们无论是形制、轮廓、尺寸、重量、文字,还是技术上,都是仿照开元通宝钱币铸造的。
如分别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的昭武九姓中的康国和安国,就是直接用开元通宝钱币当做母钱,翻砂仿铸的,只是在背面加铸了各自的城市徽记,这是粟特地区铸钱的传统,也是我们今天能够辨认这些钱币是哪个城市铸造的依据。这些钱币在苏联统治时期曾经大量出土,当年主持考古工作的斯米尔娜娃在其名著《粟特钱币目录》一书中做了详细报道,引起轰动;
开元通宝(背铸“撒马尔罕”城徽记)
开元通宝(背铸“布哈拉”城徽记)
位于伊犁河流域的突骑施汗国,铸造的钱币上则保留了汉字“元”;
突骑施“元”字钱
日本最早铸造的货币“合同开珍”,就是仿照开元通宝钱币,上面的“珍”字,就是取自开元通宝钱币中,繁体的汉字“寳”的中间部分。这明显是受开元通宝钱币的影响。
日本“和同开珎”钱
开元通宝钱币在丝绸之路沿线曾经不但被作为通用货币大量流通使用,而且还作为标准货币被大量仿铸的事实,说明开元通宝已经成为整个东方货币文化体系内各国铸钱的标准,其影响早已超越了国界,不但属于中外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并且在丝绸之路沿线已经具有了国际货币的属性,发挥了国际货币的职能。这对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理解当今人民币的跨境流通及其国际化进程,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原创不易,如感兴趣请转发!
钱币文化只有传播出去,服务大众,才有生命力。谢谢关注,鼓励转发!
《三千年来谁铸币》
王永生 著
中信出版集团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发布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