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小仙
当后人乐此不疲地讨论林徽因和徐志摩、梁思成以及金岳霖之间是是非非的故事时,完全忘记了这女子是如何在病榻上写着关于建筑的著作,在那样的乱世里奔波跋涉,寻找着历史的足迹,关注着这个民族和国家的走向。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林徽因与梁思成走遍了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 济南的灵岩寺就是其一。现今梁思成“海内第一名塑”的评语依然矗立在灵岩寺的千佛殿前。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灵岩寺,绝不是风花雪月的浪漫情事,而是严谨细致的建筑考证和荡气回肠的沧桑历史。
灵岩寺不规则的布局,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的一个特例
灵岩寺位于泰山北麓长清县万德镇灵岩峪方山之阳。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四大名寺之一,也是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逐渐与中国文化融合的一个良好的典范,本篇我们仅从建筑方面加以解说。
中国佛寺常见的布局是沿中轴线,一线贯通,左右对称。而灵岩寺依山就势,构建并不特别强调中轴对称,而是参差错落,比如灵岩寺现存建筑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建筑掩映在陡峰峭壁之中,错落分布在郁郁葱葱的山林里,景色秀美,一派世外隐地之风姿。
这种不规则对称的布局,可能因为灵岩寺建造时间比较早,(灵岩寺东晋升平元年初建,之后历经朝代的更迭变换,而现址的寺院是由唐代高僧惠崇于唐贞观年间所建,后来经过宋、明、清历代的修缮与拓建,才形成今天的规模。)初期的佛教建筑并不规整,且唐文化具有很强的吸收与包容性,它吸取了印度佛教建筑的布局形式,早期佛教建筑并未形成以中轴对称的规整建筑形态,且灵岩寺经历代修缮,却并未改变原来形成的格局,成为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的一个特例。
中西合璧,木结构建筑与砖石结构建筑的巧妙融合
印度佛教的建筑以石建筑为主,辅助有砖石结构,以雕刻精良,尺寸对称著称。而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方面尽木材应用之能事,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同时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千年名寺灵岩寺则木结构建筑与砖石结构建筑巧妙融合。
灵岩寺位于山东泰山北麓,这里环境清幽,森林覆盖面积较广,为木结构建筑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寺庙建筑由阶基、屋身、屋顶(屋盖)三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
灵岩寺千佛殿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层庑殿顶,为寺内规格最高的建筑。正脊装饰螭吻,斜脊装饰有武士、龙、凤鸟、狮子、麒麟、天马、海马等动物走兽纹饰。殿内斗拱装饰有缠枝植物花卉纹、云纹彩绘,由青、绿、朱等矿物颜料绘而成,色彩绚丽,增加了建筑物的装饰美感。木结构建筑斗拱的设计更突出了该殿的气势宏大,装饰精美,是难得的木结构建筑精品。
在灵岩寺,木结构建筑与砖石制建筑在苍松翠柏掩映中,互为依托,相映成趣,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统一,展现了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包容性。
辟支塔,中外文化碰撞融合的典范
山东地区多山丘,盛产石灰岩质青石,冶铁业发达,锋利的凿、钻、刀等工具,为雕刻精美的砖石结构建筑提供了原料和技术条件。灵岩寺内有不少精美的砖石制建筑,如墓塔林建筑、慧崇塔、辟支塔等,他们吸收了印度砖石材料建筑的形制,颇有印度佛寺建筑之风。
印度佛塔的原型是“萃堵坡”,是释迦摩尼圆寂后掩埋其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中国本无塔,建造佛塔的灵感来自汉代的望楼和“萃堵坡”的融合。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原有的传统建筑相结合,衍生了许多类型。
辟支塔始建于唐代,整体结构已全为中式,是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塔的纵向层数为单数,横向平面为偶数,象征天地阴阳相济相融的中国意味。每个塔檐均用砖仿做木质华拱挑出,底部一至四层,层与层之间为两层檐,以上几层,层与层之间为单檐。塔身自下往上逐层内收递减,使整个塔的外轮廓呈一条优美的抛物曲线,塔体收分得体,形体秀丽挺拔。只有塔顶最高处的塔刹,保持了印度萃堵坡的形式,灵岩寺辟支塔的塔刹制作十分精美,由下面小中间大,上面小、呈腰鼓形的九层相轮和圆光、仰月、宝盖等部件构成一组优美的塔刹造型。八根铁链自宝盖垂下,由第九层的塔檐上八角处的八尊金刚承接,整体造型优美奇巧,是中外文化碰撞融合的典范。
灵岩寺佛道相融的筑装饰题材
中国建筑装饰内容丰富,形式题材多样,造型生动优美。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为中国带来了异域的装饰语言。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交汇,为中国传统建筑注入了新鲜血液。
灵岩寺中的佛教传统装饰题材非常广泛,典型纹饰主要有莲花、火焰纹、佛教八宝、飞天、力士、阿育王皈依佛门等佛教装饰题材,此外灵岩寺的建筑及装饰艺术中还受道家文化影响,融入了各种云纹作装饰,如千佛殿内位于神像基坐下方的青石板上就雕刻有如意吉祥云纹图案;菩萨造像中也融入道教的祥云作衬饰,这种传统道教装饰题材的运用更加烘托了祥云缭绕的佛国境界,是佛教与中国本土宗教融合的有力见证。
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曾在《印度发现》中提到:由于中国人具有充分的坚强性格和自信心,能以自己的方式吸收所学,并把它运用到生活体系中去。甚至佛教和佛教的高深哲学也染有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山东自古就受到佛教,以及本土文化中道教、儒家思想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反映在艺术创作中则表现为各家艺术特色的大汇集,而灵岩寺建筑群就是这样一个优秀范例。灵岩寺建筑及其装饰中的佛教及道教题材丰富多样,组织形式别具一格,体现了多元文化融合下山东地区佛教建筑艺术的传承与变化,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哲学思想和艺术特色。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