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寺,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驻足灵岩胜景,你会看到,这里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
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说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
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袈裟泉泉群
袈裟泉泉群,在灵岩寺“转轮藏”庙堂遗址的东侧路南悬崖下,因泉边立有一座被称为“铁袈裟”的铸铁块得名,曾列金、明、清三代七十二名泉。袈裟泉是个充满佛教禅意的地方,自崖壁石隙流出的泉水,千百年来滋养着古刹灵岩寺的袈裟僧众。
袈裟泉原来叫独孤泉,因为很久以前有个姓独孤的隐士在这里独居而得名,这眼泉还有个名字叫印泉。清康熙《灵岩志》载:“昔有隐者姓独孤,结茅泉侧,后人以姓命泉也。明万历中,刘公岩退休林下,于此构面壁斋,恶独孤之名,改名曰印泉。”相传明万历年间有位进士在此隐居时,居住的房屋自题为面壁斋,斋旁冷冷一泉,悄怆幽寒,名“独孤泉”,这名进士厌“独孤”二字,便改名为“印泉”,寓佛教来自印度之意,“印”为佛家语,印证功果之意。但这个名字并未广为流传。
后来,传说唐代的法定禅师在进寺的时候,这里有一块铁从地底下涌出来,高可五六尺,重达数千斤,天然水田纹,纹路颇似袈裟,因此得名袈裟泉。清乾隆皇帝曾述:“铸铁不成想以废,置此半途徒费勤。” 现在,泉旁仍立有被称为“铁袈裟”的铸铁块。
沿山路而上,路西山崖下一片开阔景观,崖上青松翠柏,崖下流水潺潺,泉水顺流而下,流经两个石雕兽口后,泻入一景观池塘。穿过池塘西侧一雕廊建筑,里面别有洞天,崖上满目苍翠,崖下泉水潺潺,泉水自石隙流出后,跌落一泉池,池中鹅卵石历历可数。
此泉泉源旺盛,水质甘美。泉水自崖壁下石隙流出,汇为一半圆形石池,尔后盘桓曲绕,经石雕龙口泻入一大水池中,池内锦鱼戏游。池周曲廊环绕,危崖峭立,丛木悬生。“铁袈裟”立于泉边,两物相伴,别有情趣。
袈裟泉水势尚好,泉水叮叮淙淙,引得诸多游客泉边驻足留影,戏水游玩。现在每年泉水最大的时节,有泉水自崖上跌落,不停地敲打着崖下的铁袈裟,场面蔚为壮观。有人测过袈裟泉的泉水,都是弱碱性的,微生物含量很低,可以饮用,而且水质非常好。
卓锡泉
灵岩寺简介:
灵岩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境内,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佛教圣地,以其悠久的宗教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驰名于世,素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
辟支塔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耸立于千佛殿西侧。原塔始建于唐天宝十二年,现存的塔重建于宋代淳化五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辟支塔为有9级12檐,高55.7米。石筑基座上刻有40幅精美浮雕。此塔第一层至第三层为重檐,其余各层都为单檐。塔尖的铁莲刹由复钵、相轮、圆光、仰月、宝珠组成,八根铁链自宝盖垂下,由九层塔檐上的八尊金刚相牵,精巧绝妙、耸入云端,游客每到此处都要观赏良久。北宋文学家曾巩曾吟诗赞曰“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
自辟支塔沿幽静的红石小路、西行不到500米,是灵岩寺的墓塔林。林内有墓塔167座,碑刻81座,其中还有五座喇嘛塔。
灵岩寺墓塔林为石砌,是规模仅次于嵩山少林寺的第二大墓塔林。唐代慧崇塔,慧崇是贞观年间灵岩寺住持,他将灵岩寺从甘露泉西迁至今址,创建了千佛殿、御书阁等,功绩赫然。该塔高5.3米,宽3.74米,石砌方形,单层。门拱处镌以火焰状半圆形浮雕。东西两面为饰门,仕女凭门半掩,门上雕刻狮头、武士、飞天、乐伎等图案。浮雕大都已残破不全,但仍能看出其极其精美的做工。塔顶为重檐,以石板叠涩外挑,塔刹由露盘、仰莲、宝珠组成。整座塔体显得格外古朴浑厚。塔壁上刻有明代高僧释真可的《礼慧崇塔》诗。
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
千佛殿内有四十尊彩塑罗汉像,塑法精湛,栩栩如生,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其中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八尊补塑于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年)。塑像手法侧重于写实,重在体现每尊罗汉的个性与特点,重在刻画出罗汉的内心世界,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现心。
此外,罗汉动作瞬间的衣褶变化,织物的质感,都表现的准确而生动。更为有趣的是这些塑像竟然和真人一样有腹腔,腹腔内还有用丝绸做的五脏六腑,以及铜币、墨书题记等文物。清末学者梁启超来此游览后赞誉为“海内第一名塑”,并亲笔写下了碑碣。(综合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