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冒辟疆(初探)
作者:冒廉泉
许多人认为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我就是其中一个。我认为《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冒辟疆!
1754年发现《红楼梦》手抄本。《红楼梦》第一回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但关于曹雪芹的身世、经历,人们一无所知。何时何地写出这部巨著?有无手稿存在?曹雪芹还有哪些著作留世?他的后人今何在?这些都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和探索,也引起不少争议。
胡适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考证出,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曹寅是清康雍朝的江南织造世袭巨富。学界对胡适考证的曹雪芹的生卒年月有争议、对曹雪芹的人生阅历有怀疑,从而对曹雪芹是否有时间,是否有能力写下这部宏伟巨著,提出许多无法回答的质疑。
胡适先生是这样考证的:
他在《红楼梦考证》第一部分,批评了《红楼梦索隐》派和《石头记索隐》派“牵强附会”。提出“我们若想真正了解《红楼梦》,必须打破这种“牵强附会”的《红楼梦》谜学!”“考定这书的著者究竟是谁,著者的事迹家世,著书的时代”。
在《红楼梦考证》第二部分,胡适引证“杨钟羲(1865—1940年) 在“敦诚著的《四松堂集》发现有‘雪芹为楝亭通政孙的记载” ,曹楝亭就是曹寅,那么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了,曹寅和父亲曹玺,儿子曹顒(拥),曹頫(夫),祖孙三代四人做了五十八年的江宁织造。当年康熙南巡,曹家办过四次接驾,是江宁极富极势之家。
曹寅两个儿子,曹顒和曹頫,哪一位是曹雪芹的父亲?没有记载。据近人考证《曹氏宗谱》和清宫档案曹寅孙子辈记载都没有曹雪芹的名字。令人怀疑杨钟羲在20世纪发现“雪芹为楝亭通政孙”,是否就是18世纪发现的《红楼梦》第一回所说的,“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的那个曹雪芹。
二百年來考证《红楼梦》有两个误区,
1,对曹雪芹这名太较真,《红楼梦》作者反复称《红楼梦》是 “太虚幻境” 、是“真事隐” 、是“假雨村言”对人对事不可较真。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 那句话中,那个“悼红轩”明明是假的,不存在的“悼红轩”中,怎能坐着一位真实的曹雪芹在披阅《红楼梦》呢?,那应该认定,作者杜撰的“悼红轩”中坐着一位杜撰的“曹雪芹” 在披阅《红楼梦》。
曹雪芹是假名,现代叫笔名。鲁迅姓周,巴金姓李,曹雪芹难道不可能姓冒吗?
2,对号入座:认定曹雪芹著作了《红楼梦》,那么作者必须姓曹,其他姓氏一概免谈。作者家庭必须富贵人家,小家子人,没见过大世面,写不出贾府,写不出大观园。
於是对号入座,在清档案中找到一个曹寅,上下三代做过五十八年年江南织造,接驾康熙皇帝四次,是个极富极贵人家,曹寅又善作诗文,家中藏书甚丰,曹雪芹必须生在这样的曹家。
但是从曹家宗谱里,清代官庭档案中,找不到曹寅后代有叫曹雪芹的人,从1754年发现《红楼梦》手抄本以來,曹雪芹的身世众说纷纭,先说是曹寅的儿子的,但没有证据,成了一个谜,无法对号入座,直到上世纪初杨钟羲发现北京诗人敦诚著的,1796年刊印的,《四松堂集》有“雪芹为楝亭通政孙”,这才给曹雪芹找到身世。
但那句“雪芹为楝亭通政孙”是写在一笺条上的夹注,是刊印《四松堂集》时才增添上去的,夹注不是敦诚的原文,夹注的可信度无从证明。众多学者关心曹雪芹的身世,这句夹注也许是一个谎言,一个满足学界好奇心的谎言,一个能为曹雪芹找到出身富家的美丽谎言。这个夹注胡适也承认的,但不管怎样,对于胡适來说,总算找到一个文人叫曹雪芹的,谢天谢地,如获至宝!而且曹雪芹的朋友敦诚和敦敏兄弟有“扬州旧梦久己觉”“秦淮旧梦人犹在”寄怀曹雪芹的诗句,证明曹雪芹有在扬州和秦淮的“旧梦”,就是那个被雍正皇帝下令抄家,举家迁回北京的曹寅的孙子,于是就确认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于是就让这位北京曹雪芹给曹寅当了孙子,给他办理了满清贵族的身分证,《红楼梦》就是他的自述,致于他有没有经历贾府那样的生活,因为给他办理了贵族的身分,当然熟知贵族生活了,是贵族当然熟悉女性,当然……。这是否也是牵强附会?是否也是“假语村言”?笔者提出如下看法:
笔者只是一个《红楼梦》的普通读者,研究冒襄生平和阅历,综合各方面的资料,认为冒襄著作《红楼梦》有十几个理由。
古代写小说,那时没有出版社,没有稿费,作者要自己掏钱刻印出版,既无名又无利,那时小说是“闲书”,士大夫们是不屑一顾的,写小说是被人瞧不起的,士大夫们忙於诗词歌赋,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韩愈、柳宗元、陶渊明……等数不清的大文人都以诗文留世,哪一位留下小说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市井文学流传在下层社会说书场,靠一代一代说书人口头创作、传递,最后由文人整理、修饰、分回成书。
但《红楼梦》不是口头的“话说”文学,它是文学家的著作。但在当时它不但是“闲书”,而且是“淫书”。 六七十年前笔者少年时就听说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青年不读《红楼》”的教导。《红楼梦》这本“淫书”,在清初康熙、雍正盛行文字狱时代,作者要冒抄家、充军、杀头的危险,搞不好就是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禍及子孙,作者哪敢书写自己的真实姓名?那时的著作刊印大都是在著书人去世以后,禍福与作者无关。因此,此“淫书”只能以手抄本民间稍稍流行,作者为了保护自身、保护家族,对作者姓名故意设下陷阱,摆出迷魂阵,《红楼梦》开门见山说,“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书上明写参与撰书的有空空道人、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棠村五人,这五个人,是隐去真实姓名的虚构人名,都是假名,所谓“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是真正作者有意或无意的留下一些线索。这就“误导”学者们对曹雪芹身世争论了近二百年。现在还想从这五人中找出《红楼梦》的真正作者,不过是镜中看花!水中捞月!不过是“原应叹息的假语村言”罢了!(元、迎、探、惜,贾雨村),
对于《红楼梦》的作者,我们应跳出假语村言的匡匡,另辟蹊径。我们应从明清之际的文人、才子中去找。于是我们找到风华旷代的诗人、书法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戏曲导演、园林艺术家、文物鉴赏家冒襄。
一,冒襄的身世就是贾宝玉的身世
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又号朴巢,江苏如皋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年八十三岁。冒襄出生在一个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随祖父在任所读书,14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董其昌为其诗集作序,并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
冒襄是贵介公子,锦衣玉食,奴仆成群。他靑壮年时在生活上一直无忧无虑,不知贫贱为何物。他出手阔绰,挥金如土,急公好义,同情弱者,他非官非宦,一介布衣,竟不惜千金,代行官府职责,屡屡救济灾民。他第三次赴南京乡试,大会东林遗孤,曾出资百余两白银,租赁桃叶渡河房前后厅堂楼阁九所,招待同仁、食客百余人,盘桓数日方散。明末,冒襄,参加复社,同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品严执政,裁量公卿,人称“四公子”。
但冒襄仕途不顺,凭他的才学早该中举,可在应试作文中,他抛弃八股规矩,议论朝政,针砭时局,违背了当局要求,所以六次乡试未中,只上了两次副榜。
挥之不去的痛苦而难堪的遭遇,使他写贾宝玉才华横溢,厌恶八股文,厌恶仕途经济,不追求上进,鄙视和抵触所谓的功名利禄,却喜欢作诗作词,与这些痛苦而难堪的遭遇是完全一致的。
他写贾宝说,“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 他让宝玉从小在女儿堆里长大,尊重女性,喜欢亲近女孩儿,与林黛玉的爱情是世间少有的纯真之爱。这和他在秦淮“歌舞庁”以诗情画意广交美女的风流韵事是一致的,这和他对董小宛的爱情用“天荒地老歌长恨,好忏应为再世因” “九年一日千秋怨,肠断衰残抱痛来”的深沉寄托是一致的。
冒襄虽生富贵之家,但他终身未仕清廷,又不善经营祖宗遗产,经济上有出无进,又屡遭天灾人禍,家境逐渐衰败,终于变卖祖产,冒襄晚年生活贫困潦倒,无以为生,靠卖字度日。这和《红楼梦》中的公子哥贾宝玉命运几乎一模一样。贾府的兴衰就按冒府的兴衰描绘的。冒襄就是贾宝玉的原形。
胡适也说《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只能大体推测曹雪芹生于1715年,卒于1764年,寿49年。其他生平无考,拿不出宝玉原形是曹雪芹的任何资料,因此我们找不到曹雪芹与贾宝玉进行对比的片纸只字。
二,“两府一园”遥相呼应
《红楼梦》主要活动空间是,宁国府、荣国府和大观园。《红楼梦》的作者对宁、荣二府和大观园的描述令人如身临其境。我们定名为贾府的“两府一园” 。
冒襄从小就生长在如皋的“两府一园”之中,生活在冒家巷东府、西府和水绘园之中。
冒襄的族人,近代作家冒舒諲(1914-1999),在上世纪80年代《关于冒辟疆的故宅》一文中,回忆他童年时代曾在冒襄西府故宅居住。他写道:“至今还有印象,大门朝东,纵横均达一百公尺左右,范围约一万平方公尺,有屋百余间。”“入大门后,白色四扇屏门,入屏门有南北甬道长约三十公尺,屏门后有垂花门(二门),进垂花门见一大院,正中大厅广六楹,即名著一时“得全堂”,枋间高悬董其昌手题的堂名额,(此匾后为日寇掠去运往日本),厅四周散置紫檀大理石桌,太师椅和兰花磁墩,以备客座。冒襄在家业全盛时期曾蓄有昆曲家班,常在“得全堂”演剧以娱宾客,他的家班在当时极负盛名。“得全堂”后有火巷,分隔前厅和内院,入三门又有庭院,正厅为“拙存堂”,其左右耳房连同厢房都是内宅,“拙存堂”后为“凝禧堂”自成院落,南出是一组庭院住宅,正厅名“五美堂”,堂南首入一小院,有楼名“艳月楼”,即小宛夫人所居。“五美堂”后是“别有园”,园有“泛雪斋”,“西堂”,“瓷香斋”,“对山亭”和“廻廊”诸胜,最西有五间建筑名为“妙香居”。“香俪园”地处“得全堂”之南,“香俪园”廊东北行为“赠云轩”,冒襄有《赠云记》一文。“赠云轩”的东首有“天镜舫”舫前有“洗钵”池,一泓潭水,金魚数十尾游泳其间。“天镜舫”正南是“芝兰轩”。冒舒堙还写道,在这些堂、院、居、园、轩、舫、斋有回廊、曲径、兔道相连。其间有海棠、紫薇、古桧、丹桂、腊梅,廊前安放盆景,林间飞鸟嘤嘤,水面群魚争食,平添无限盎然生气”。
明代冒襄先高曾祖,冒承详富甲一邑,如皋冒家巷两侧,悉为冒家府第。当年冒襄居西府是冒襄祖父冒梦龄所建,冒襄父亲与两个庶出弟弟居东府.
东西两府规模相当,东府内的“留耕堂”“爱日堂”上世纪八十年代仍保留旧时规模。少年的冒舒諲还见巷内立有牌楼,上書“恩荣坊”。
冒襄故去223年以后,冒氏早己衰败,多数府第易姓。1916年冒舒諲父亲,冒广生先生以银币7800元从张姓手中购得西府。作家冒舒諲童年,约1924年前后,住在冒家巷西大院故宅,所见情景,尚存如此规模。可见200多年前的冒襄,当年所见东西两府朱门华堂,冠盖如云,极盛一时的显赫气势,远盛当今。
“水绘园”,从东西两府间的冒家巷向北不远就到了闻名海内的“水绘园”,因园内四面环水,中间河池纵横,所有景色,都落水倒影如绘画,所以取名为“水绘园”。这个著名园林是冒襄淡出士途之后,主持改建和扩建的,小桥流水,亭阁、假山,水面倒影如画的设计,别具匠心,达到园林艺术的新的境界。 水绘园园中有“逸园”、“梅塘”、“湘中阁”、“洗钵池”、“玉帶桥”、“寒碧堂”、“小三吾”、“小浯溪”、“壹默斋”、“枕烟亭”、“悬霤山房”、“镜阁”、“碧落庐”等三步一亭,五步一阁,又有奇石名花,错落三径,佳树成蔭,芙蓉夹岸。2001年6月25日,水绘园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水绘园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明末清初鼎革之初,1642年,名列秦淮八艳的董小宛归嫁冒襄。水绘园中上演了一部:才子佳人,相依九年,相亲相爱,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令人心驰神往的爱情故事;同一时期,水绘园还是中国东南的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冒襄不仕清廷,他和董小宛隐居如皋,以他俩的才华和气节,吸引了一大批复明志士、骚人墨客、词人、诗人形成一个水绘园群体。时人说,“士之度江而北,度河而南者,无不以如皋为归”,与文会者先后达300余人。冒襄所撰同《同仁集》收录470多名家诗文,由此可见一般。冒襄为清初诗文、词章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冒府的“两府一园”,有众多的庭、园、斋、堂,亭、居、轩、阁,奇花异草,曲径怪石。
贾府的“两府一园”,也有众多的庭、园、斋、堂,亭、居、轩、阁,奇花异草,曲径怪石。
冒府有“凝禧堂”,贾府有“荣禧堂” ,冒氏两府间还有“恩荣坊”牌楼,这些极像《红楼梦》中的宁荣二府。
这些庭、园、斋、堂都是中国园林的“通用件” ,只要是园林都少不了这些,相同、相近不足为奇。“凝禧堂”“荣禧堂” 只是名称接近,“恩荣坊”牌楼极像宁荣二府也许是巧合。
但是,“两府一园” 模式,两府中间一条巷道,似连似分的模式,两府中间还立有“恩荣坊”牌楼的模式,这是中国园林布局的“唯一件”。
“唯一件”的理念是这样的:王公贵族,富商大户,可以同时拥有城里、城外、东街、西郊几所豪宅府阺,可以同时修建几处园林。但同时拥有两座相邻的,中间一条巷道的豪宅府阺,和一所超大园林组合的“两府一园”模式是唯一的。
冒襄拥有“两府一园”:紧相邻的,中间连着冒家巷的东府、西府和一个水绘园。在大江南北是唯一的“两府一园”模式。这个“两府一园”就在如皋!是真实存在的“两府一园”! 是南京、北京、苏州、扬州没有的,也无法复制的!
贾府也拥有“两府一园” :紧相邻的,中间一条巷道的宁国府、荣国府和大覌园,这个“两府一园”就在小说《红楼梦》中,它是虚构的“两府一园”!
冒襄拥有“两府一园” 是独特的,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其他地方不可能出现的。但是在小说《红楼梦》中出现了同一模式的“两府一园”! 这是怎么回事?这是现实与虚构的独特型的一致。这个独特的一致只能一个人去完成,这个人就是冒襄。冒襄在《红楼梦》中复制了“两府一园”模式,这说明只有冒襄是小说《红楼梦》真正作者!冒襄就是曹雪芹!
三,小宛,黛玉,同病相怜
冒襄生命中的爱姬董小宛就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形。
一是,她们二人都生得美貌异常,我们只要到如皋水绘园去看董小宛的画像就联想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形象。
二是,二人都是才艺出众,能诗善画,水明楼内的古琴,是小宛的心系之物,无锡市博物馆收藏着小宛的绘画作品《彩蝶图》。小说中黛玉也善绘画,在众多才女中名列前茅,“创作”了许多诗词,还在群芳咏菊中夺魁。
三是,二人都多愁善感,悲叹身世,又孤芳自赏,自怜自爱,都是薄命女子,小宛不幸早逝,年仅27岁,黛玉归命太虚幻境,只是20出头。
四是,二人皆体弱多病,得的同一种病,肺结核不治而亡。
五是,半塘董小宛和姑苏林黛玉,两位美女来自同一城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
六是,小宛由钱谦益雇船送到如皋冒府,黛玉随了奶娘登舟而去,贾雨村另有一船依附而行,来到贾府。相同点两位美女都是乘船,都有外姓人陪送。
七是,两位美女见到花谢都生悲戚之感,小宛在南北湖畔鸡笼山上面对暮春凄凉景致,感叹江河破碎,一家流离,泪葬残花。而黛玉葬花更写得有声有色,“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的诗句,摧人淚下。
我们把苏州、乘船、肺结核、短命、葬花、水绘园、大观园等元素加在一起,一并考虑,水绘园中的董小宛不就是大观园中的林黛玉吗!最董得董小宛的人才能写出林黛玉,此人是谁?当数冒襄莫属也。
四,熟悉女性的作者才能写出《红楼梦》
《红楼梦》的作者精心描述女性世界,塑造了一百多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我们看到:才华横溢,性格孤傲的林黛玉。气质超凡,雍容华贵的贾元春。聪明能干,尖酸刻薄的王熙凤。智慧过人,眼光远大的贾探春。举止端庄,落落大方的薛宝釵。心直口快,充满活力的史湘云。说话锋利,心灵手巧的晴雯。性情刚烈,头脑冷静的鸳鸯。性情善良,委曲求全的平儿。勤於管理,心地细致的袭人。还有宽厚慈祥的贾母,善良风趣的刘姥姥,才貌双全,冷漠孤僻的妙玉。还有薛姨妈,王夫人……等等一个个性格鲜明,命运殊同的女性。
能写出如此众多的女性,一定有出入女性世界的经历,一定积累了丰富的女性故事素材。这里我们把冒襄和曹雪芹作一比较:明代南京每年秋天乡试,两万余考生云集于此,秦淮河畔娱乐生活异常繁荣,那里存在着现代意义上的“歌厅”“舞厅”“卡拉OK”,青年人那有不贪玩乐的?
隶属朝廷礼部教坊司歌姬们,大多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许多美女精通诗文、音乐、绘画、书法、戏剧,她们与才子名士交往,建立在文化与感情的基础上,保持着人格和尊严。
出身名门又富感情的冒襄一生六次赴南京乡试,自然少不得出入秦淮,在这里他认识了著名歌姬李湘君,1639年他28岁,乡试前考官擬出三十道时文题目,要考生们试前交稿,冒襄就在李湘君身边,一天一文,一个月全部作完,得到考生们交口称赞,李湘君也很赞赏。冒襄和朋友们向李湘君、顾媚学唱昆剧,经常陶醉在优美昆剧音乐中,冒襄不但爱听、爱唱,还善於创作词曲。
明末第一美女、艳丽无双、后来使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的陈圆圆,就曾爱上冒襄,大胆向他表白托付终身的愿望。冒襄约定等待其父调离险境,再谈婚论嫁。1642年31岁的冒襄兴冲冲赶往苏州相接圆圆,谁知十天前,已被人抢去,冒襄惘然若失,郁闷无比。
再后来冒襄又遇到红颜知己董小宛,上演了一场分分合合,曲折磨难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他俩在水绘园中相爱九年,或花前月下,赋诗论画,或静坐香阁,细品茗香。冒襄三次重病,小宛熬药煎汤,紧伴枕边,数百个昼夜呕心沥血的护理,终使冒襄一次次转危为安,这是小宛爱情升华的一面,也是他俩传奇色彩爱情故事最动人心弦的场景。自古红颜薄命,1651年,小宛终于积劳成疾,年仅27岁就香消玉殞,魂归太虚。冒襄悲痛欲绝,恍惚终日,含泪写下了《亡妾董小宛哀辞》和《影梅庵忆语》,对小宛寄语无限深情。
据有关文献可考冒襄一生就有十多位女性有过爱情关系,有名有姓的除夫人苏元芳外,尚有王节、李湘贞、顾媚、陈圆圆、董小宛、麻姑、吴琪、吴扣扣、蔡女萝、金晓珠、张氏女、范珏、沙九畹、杨漪炤,这些女性都能画、善唱、会舞、擅诗,其中六人正式獲得小妾名份。从他好友在《冒姬董小宛传》中,说冒襄“所居凡女子见之,有不乐为贵人妇,愿为夫子妾者无数”,更可证实冒襄交游女性广泛,更证实风流才子冒襄,英俊美貌,天生对女性有亲和力、吸引力,是无与伦比的!
《红楼梦》中许多女子的形象、性格、命运都可在冒襄结交的女性中找到。但是冒襄绝不是轻薄的紈绔子弟,更不是眠花宿柳的荒淫公子,而是“护花使者”。他对美,对女性充满着圣洁的爱和赞誉。他用高雅的清丽的语言怀念着陈园园、董小宛、吴蕊仙一个个美丽女姓……。
现在我们看看胡适考证的曹雪芹的情况吧,据《人民文学出版社》82版的《红楼梦》前言所述:“雍正六年曹家抄没后才全家迁回北京,当时曹雪芹尚年幼,按出生于乙未说是虚岁十四岁,按出生于甲辰说是虚岁五岁。曹家回北京后的情况,文献绝少记载”,这里有两个曹雪芹,我们抛开幼儿园的4岁曹雪芹,因为他极少经历在抄家前的富贵生活,更不可能与女性交游,说到这里我脑中《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己打了个对折。
再说13岁少年曹雪芹吧,我们只能推测他在金陵“江南织造”的府中,有过从0岁到13岁的记载,13年的类似贾宝玉的公子哥的生活,见识过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奇花异草。接受过丫环、使女的侍候。但毕竟是个孩子,这点经历写不出大观园场景,更想象不出“两府一园”布局。如果说一个孩子经历能写出大观园众多女性,那是天方夜谭!
“曹家回北京后的情况,文献绝少记载”,就是说,没法获得他青年、壮年一切活动资料,不知他在北京与谁交往,有无与女性交往、交游的经历,有无琴棋书画的女友,有无小妾?有无“艳史”?有无婚外情?
胡适考证的曹雪芹与女性交往的记载是零,只凭一个孩子经历,绝对写不出大观园众多女性!。因此胡适考证的曹雪芹不可能著作《红楼梦》,只有广泛结交女性的冒襄,才能创作《红楼梦》。
五,“辉中”和“妙玉”
吴蕊仙貌美能诗,也是一位性情中女子。她丈夫反清遇难,从苏州渡江投靠丈夫的故友冒襄。适逢小宛过世不久,吴冒相处生情,但冒襄己纳妾吴扣扣,吴女看破红尘,强压情感,给冒襄作诗道:“绮罗自谢花前影,笠钵聊为云中人”,表示愿意遁入空门,带发修行。于是冒襄在城南杨花桥旁盖小庙一座,取名“别离庙”,蕊仙自号“辉中”,从此青灯孤影,不久离世。冒襄又见到一个苦命才女,为他断了凡心,忧郁而亡,十分伤心。只身前往凭吊,刻诗庙中:“别离庙,春禽叫,不见当年如花人,但见今日话含笑。春花有时落复开,只今荒烟蔓草最深处,愁云犹望姑苏台”。
大观园中贾府也有“栊翠庵”一处,里面住着带发修行,美丽孤傲的妙玉,妙玉本是苏州姑娘,出身书香仕宦之家。妙玉是个极怪僻、极洁净之人。《红楼梦》前八十回没有写到她的去向,但从妙玉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可推测她的命运,“云空未必空”是说虽入空门,对宝玉有意,后两句予示她将是悲剧下场。
自古王公贵族、豪门富户,没听说哪家私有尼姑庙的。但现实世界的如皋冒襄,就在城南杨花桥旁修造一座取名“别离庙”的尼庵,令我惊奇不己。
天下有这样的事,私家花銭盖所尼姑庙!可谓奇特现象,也可说是个“唯一件”。而小说《红楼梦》中同样出现这种奇特现象,贾府大观园内同样有一所私家尼姑庙“栊翠庵”!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情节,“别离庙”里养着一位对冒襄有意,凡根未断的,原籍苏州带发修行的不久将离世的女尼辉中。“栊翠庵”里面同样养着一位对宝玉有意,凡根未断的,原籍苏州带发修行的注定悲剧下场的女尼妙玉。
两位女尼,都在私人家尼庵里,都带发修行,都是美女,都会写诗,都来自苏州,都对男主角有意,都是悲剧下场。
冒府发生的吴蕊仙的故事是不可复制的,但他在小说《红楼梦》出现了。
又是一个“独特型的一致”,再次证明冒襄就是曹雪芹!,冒襄把他对吴蕊仙的全部情意和思念在《红楼梦》妙玉身世里作了倾诉。
六,冒府和贾府都畜有昆曲戏班
精通音律,酷爱戏曲,从事戏曲活动,是冒襄的又一特长。冒襄的家班创始于祖父冒梦龄和父亲冒起宗之手,祖宅“得全堂”即为演唱的主要场所。上世纪二十年代冒舒諲还看到:厅四周散置紫檀大理石桌、太师椅和兰花磁墩以备客座。至崇祯末年,冒襄又扩建了名闻全国的水绘园,歌童女乐即寓居园中。
明亡以后,冒襄誓不仕清,以度曲自娱,并以家乐招待四方宾客。其家班中吸收了一批著名的演奏家,如苏昆生、陈九、朱音仙等,培养出许多名演员有徐紫云(云郎)、杨枝、陈灵雏、秦箫、金菊、徐雏等。据陈瑚《得全堂夜宴记》叙述,阮大铖家班的名角在明亡后也流散到冒家,仍能演出《燕子笺》待客。家班全盛时期,常演的剧目有《浣纱记》、《牡丹亭》、《西厢记》、《邯郸梦》、《党人碑》、《清忠谱》《秣陵春》、尤侗的《黑白卫》和余怀的《鸳鸯湖》等作品。
冒襄晚年生活困窘,他写道:“每夜灯下写蝇头数千,朝易米酒,家生十余童子,亲教歌曲成班,供人剧饮,岁可得一二百金,谋食款客。今岁俭,少宴会,终年坐食,主仆俱入枯鱼之肆矣”,八十老翁宁愿卖字也要维持家班,冒襄对昆剧热爱之深,令我等后辈难以置信!据说冒襄临终还要家班演出。冒襄的灵魂在优美的昆剧乐曲中升天。去世后,家班由其子孙继续维持,直到乾隆年间才散歇。
冒襄青年时期学唱昆剧,中年时期水绘园中家庭演出,盛况空前,老年贫困卖字卖唱也要维持家班。
冒襄的“昆剧情结”,在《红楼梦》中有淋漓尽致的表达,让昆剧贯穿在《红楼梦》中。他让贾府也和冒府一样有“家班”;昆剧源自苏州,他让贾府从苏州买来12个女孩子;他在南京交游了众多梨园昆角,他就让这十二个女孩住进贾府的“梨香园”学唱昆剧。这十二个女孩称“梨香十二官”,她们像冒府家班一样娱乐宾客。象冒府一样大增颜面。当然,这12名美女在贾府中,也上演了不少男恨女爱的故事,描写这些是冒襄的强项。
冒府常演《牡丹亭》、《西厢记》、《邯郸梦》。 他让《西厢记》和《牡丹亭》频频出现在《红楼梦》中,在现实与虚幻中都寄托着董小宛的哀思。
《红楼梦》中写宝玉、黛玉、宝钗和探春、邢岫烟、晴雯、麝月等人说的《西厢记》曲文,也反映了冒襄对水绘园中家班演出时,众多文人雅士的空前盛况的思念。
冒、贾二府都有家班,《红楼梦》中家班,诸多情节再现了水绘园演出,再次证明冒襄就是曹雪芹!
七,《红楼梦》作者应是清初人
1, 据浙江土黙然教授研究,《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所出现的《豪宴》、《乞巧》、《仙缘》、《离魂》、《游园》、《惊梦》、《相约》、《相骂》、《刘二当衣》、《寄生草》、《妆疯》、《西厢记》、《牡丹亭》、《白蛇记》、《满床笏》、《南柯梦》、《负荆请罪》、《琵琶记》、《吃糠》、《荆钗记》、《琴挑》、《上寿》、《长生殿》等剧目,都是元代杂剧、明代和清初的传奇或杂剧,其中最晚出的《长生殿》创作完成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这就是说,《红楼梦》中涉及的戏剧,都是康熙中叶以前流行的戏剧,书中绝无1688年以后中晚期以及雍正、乾隆时期的任何戏剧披露。
《红楼梦》作者应是一极其熟悉清初流行传奇、杂剧的文人,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清中叶的曹雪芹(1715-1764)能做到这一点。
2,《红楼梦》书中的服饰、发型全部是明代的。我们看王熙凤“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綰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玖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撤花洋绉裙”。如此过细的描写非亲目所见是写不出的的。其他如宝玉、黛玉、宝钗、丫环、婆子、老爷、管家各式人等的服饰均有过细的叙述。《红楼梦》作者应生活在明末清初,才亲眼看到如此服饰,才能作出如此过细的描写。所以《红楼梦》作者应是明末清初的冒襄,而不是胡适考证生于清朝中叶的曹雪芹。
八, 小宛奇巧美食 宝钗神丹妙药
美女食神董小宛是一位技能高超家厨艺师,她所烹制的菜肴和制作方法是异于常人的。
据冒襄《影梅庵忆语》记载:
如皋冒府董小宛“酿飴为露,和以盐梅,凡有香色花蕊,皆于初开放时采渍之,经年香味颜色不变,红鲜如摘,而花汁融液露中,入口喷香,奇香异艳,非复恒有。最娇者,为秋海棠露,海棠无香,此独露凝香发。”
“取五月桃汁、西瓜汁,一穰一丝漉尽,以文火煎至七八分,始搅糖细炼,桃膏大如琥珀,瓜膏可比金丝内糖。”
“制豉取色取气,先于取味,黄豆要九晒九洗为度,颗瓣皆剥去衣膜。”
“蒲、藕、笋、蕨、鲜花、野菜、枸、蒿、蓉、菊之类,无不采入食品,芳旨盈席。”
“火腿久煮无油,风鱼如火腿,醉哈如桃花,醉鲟骨如白玉,虾松如龙须,烘兔酥雉如饼饵,菌脯如鳮棕,腐汤如牛乳。慧巧变化,莫不异妙”。 小宛发明的“跑油肉”,已跑遍全中国甚至世界各地,小宛制做的“董糖”是如皋的特产。纯正的“董糖”只有如皋才能吃到。
再看看《红楼梦》贾府宝钗的“冷香丸”是这样制造的:
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12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12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12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12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一天晒干,一齐研好;又要用雨水这日的雨水12钱,白露这日的露水12钱,霜降这日的霜12钱,小雪这日的雪12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12钱蜂蜜,12钱白糖,制成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梨花树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1丸,用12分黄柏煎汤送下。
还有,《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凤姐奉贾母之命,挟了些茄鲞给刘姥姥吃,刘姥姥吃了说:“别哄我,茄子跑出这味儿来,我们也不用种粮食了,只种茄子了。凤姐向刘姥姥讲解说:““把才摘下来的茄子把皮去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冒府异想天开的食谱,奇巧方法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冒府的食谱,有其“独特性”和“唯一性”。
贾府使冒府的异想天开的,奇巧方法的思想,得到升华和神化,更具“独特性”和“唯一性”。
“独特性”和“唯一性”是冒府和贾府的“共性”,也就是独特的一致,
独特的一致只有冒襄能掌握,只有写小宛奇巧美食的冒襄,才能编出宝钗的“冷香丸” 和凤姐介绍的茄鮝。
九,爱奇石者才能写《石头记》
天下爱石者无数,不是每个爱石者都能写《石头记》的。
但是天下只有一部《石头记》,写《石头记》的人必然热爱石头,这是不用费解的道理。
不爱石头的人,会编出女媧炼石补天,多一块石头未用,给这块石头灵性,于大荒山无稽崖自怨叹吗?
不爱石头的人,会编出一僧一道把这石头携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去享一享荣华富贵”吗?
不爱石头的人,会编出亿万年后这块石头又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被空空道人发现,“石头身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原来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师,渺眇上真人携入红尖,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吗?
不爱石头的人,会编出空空道人抄录这部《石头记》问世传奇吗?
不爱石头的人,会编出《石头记》里主人翁叫“宝玉”吗?
不爱石头的人,会编出宝玉衔“通灵宝玉”而降生吗?
不爱石头的人,会编出“通灵宝玉”成为宝玉的命根子吗?
不爱石头的人,会编出失掉“通灵宝玉”宝玉就呆若木鸡,失掉“通灵宝玉”它贾府大厦倾倒。
自古文人雅士,爱赏奇石,赏石品种繁多其中以灵璧石为最,石不论大小,以不假雕琢,浑然天者为贵。坐落于杭州西湖,具有百年历史的,我国著名研究、保存金石、篆刻书画的学术团体西冷印社。就藏有一块视为“社宝”的灵壁奇石,此石纵横50×70厘米,石峭古拙,嵌空玲珑,峰峦洞穴全具,胡桃核皮、水道皆有,质地细腻莹润,色极青柔,扣之清越如金玉。此灵壁奇石为吴昌硕后人捐赠西冷社的,西冷社视为至宝。
吴昌硕(1844-1927)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被誉为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这块灵璧奇石是昌硕先生1897年所得,这块奇石原來是冒襄的宝藏!昌硕先生喜而作铭,“山岳精,千年结,前歸巢民後苦鉄”。下鎸“巢民长物” “缶庐”二印 。冒襄1693年去世后,这块石头隐去200年,才被吳昌硕收藏。300年后的2005年我们终于从《新民晚报》读到,这块灵璧宝石为西冷收藏。
冒襄在天之灵当感欣慰!冒襄就是那位热爱石的人,冒襄就是使灵璧玉石摇身一变为“通灵宝玉”的人,冒襄就是赋予石头以灵性的人,冒襄就是那位让石头从大荒山无稽崖跟着茫茫大师,渺渺真带到人间,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人,冒襄就是让贾宝玉口衔通灵宝玉出世的人,
冒襄当年欣赏这块峰峦洞穴,扣之如金玉的灵璧奇石时,突发发现: 灵石会说话了:“巢民先生,把你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的坎坷一生刻到“通灵宝玉”上吧”,于是,这世上才有了一部《石头记》。
十,真实证据,两个桃叶渡
南京秦淮有个桃叶渡,用当今的话说是个画院、书院、舞厅、歌厅消闲场所。冒襄在第三次乡试后,出巨资在桃叶渡,租赁九所院厅,大会东林遗孤和青年学子百人置酒高会,招歌征舞,三日方休。晚年冒襄在写作《石头记》时,对此不能忘怀。五十一回中,美丽的薛宝琴用青年学子的口气,写了一首“桃叶渡怀古”的诗:“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这首诗很明显的影射他青年时代,在桃叶渡的壮举,怀念朋友们纷纷扬扬各奔东西。地点都是桃叶渡,《石头记》里出现了南京、苏州、扬州大城市,冒襄也到过这些城市,仅是一般巧合不足为道。但是“桃叶渡”这个小地方有冒襄的足迹,有冒襄评诗论画,唱昆演弋的院厅,这个小小的“桃叶渡”以“实名制”出现在《红楼梦》中使我惊奇,令我欣慰。我终于找到冒襄写作《红楼梦》的真实证据,不是考证、不是推论,而是真凭实据!
退一步说《红楼梦》确是北京那位曹雪芹所著,他知道南京、苏州、扬州,但他不一定知道有个叫桃叶渡的小地方,在《红楼梦》著作里不会出现这个实名的小地方。再退一步,就算他知道,晋代王献之(334-388)曾与其妾桃叶在此作别,作《桃叶歌》相赠,故后人称此渡为桃叶渡的故事。那末他更应知道王献之后一千多年的明代那个桃叶渡,己成为青楼梦馆,书生举子寻花问柳,出入之境。他怎么能写薛家一位千金小姐薛宝琴,跑到这花花世界里来呢?他要写薛宝琴怀旧可以换一个地方,没有必要冒险写桃花渡怀古。但是《红楼梦》里第五十一回,确有其事的出现了“桃叶渡”。唯一的、合理的解释:作者不是北京那位曹雪芹。
如果说《红楼梦》作者是冒襄呢,就非常合理了,冒襄一生与桃叶渡有不解之缘,他在那里有风流韵事、广交女友、大晏学子、成立复社、批驳奸佞。老了,往事如烟,回忆过去的《石头记》,要遵守他立下的假雨村言,要将真事隐去的约定。他无意之间留下一诗,33个字中有与他情节甚浓的“桃叶渡”,那是他的疏忽,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是也。也许,他有意在这几十万字的巨著中,故意留下一个破绽,让后人考证出他才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那是他打的擦边球,那是他的高明之处。
“桃叶渡”是把解码器,解开了《红楼梦》作者两百年之谜,“桃叶渡”渡口有座灯塔,指引航道让我们看到冒巢民、曹雪芹、贾宝玉原来是一个人!
十一,太多的巧合,
我们在前面分析了冒府许多独特的唯一的不可复制的事物,太多的巧合。在贾府出现了,我们还可举出许多“巧合”:
1,1776年冒襄庶出弟弟冒裔变卖了祖业逸园,冒襄被迫另建草房“匿庐峰”。幼弟在别人唆使下扬言冒襄有“通海”行为,拟以此告官,牢狱之灾将临,幸亏亲友调停,冒裔也只是谋取钱财,案情方得缓解。
贾府中宝玉也有庶出弟弟,其母赵姨娘恶毒自私,平时教不了贾坏点子,贾环故意拨翻烛台烫伤宝玉。
巧合点:冒襄和宝玉都有一个庶出弟弟,都是在别人教唆下向哥哥发难。
2,1677年冒府开始中衰,冒襄建筑三间草屋“匿庐峰”,他写道“把茅为盖,挂席为门,绳枢瓦牘,仅敝风雨。”
《红楼梦》开篇的“茅椽蓬牘,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花,
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
巧合点:摘描写矛草陋屋,几乎完全一致的口气,是一个作者的
笔法。
这里还透露一重要信息:“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说明冒襄
住进“匿庐峰” 前己开始写《红楼梦》了。才有般进茅草房“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 之说 。以推断冒襄写《石头记》约20多年,这比北京那位曹雪芹要明晰得多了。
3,冒襄一生三次大病,宝玉也三次大病。
还有许多巧合我就不必一一道来,太多的巧合就是吻合,象侦
察案情一样(恕我举例欠妥):多个案件同样的手法频频出现,就是一人所为,冒襄肯定就是曹雪芹。
十二,《红楼梦》中的如皋方言
1,“猴”
举例:
十四回“凤姐笑道,‘便是他们作,也得要东西,搁不住我不给对牌是难的’,宝玉听说,便猴向凤姐身上立刻要牌,……”
二十四回,“宝玉便把脸凑在他(鸳鸯)脖项上,闻那香油气,不住用手摩挲,其白腻不在袭人之下,便猴上身去涎皮笑道:‘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
解:
“猴”本来是个名词,《红楼梦》这两段里把“猴”作动词用,形容宝玉“快跑”“窜”到凤姐和鸳鸯身上去。“猴”在如皋话中也和《红楼梦》一样当动词使用,在如皋话中“猴”是“快跑”的意思,过去如皋人很少说“跑步”,体育老师带领同学们跑步,老乡们会说:“先生和学生一块儿在‘猴’呢!”,又如“这孩子一放学就“‘猴’到东、‘猴’到西”这些话中的“猴”都是动词,自古以来如皋人一直是这样说的。
外省有些地方也说“这孩子又‘猴’ 在树上了或这个孩子‘猴’ 在墙上”,但,这里的“猴”是个副词,是“停歇”、“栖息”。“候”的意思,没有《红楼梦》中和如皋话中“快跑”、“窜”动的意态,我认为不能把它和《红楼梦》的方言相联系。
有趣的是把“猴”当动词用,只局限在如皋附近一两个县,一马平川往南几十里本市的林梓镇以南地区“猴”的意思全变了,变化之大,令人嘡目,那里人管“快跑”叫“溜”与“猴”南辕北辙,不沾一点边。林梓镇以南地区人历来把“猴”当成男孩子专用名词,如:
“你老婆生的是丫头还是猴?”
“生了个猴。”
“恭喜啦!”,
林梓镇以南地区男孩取名,字尾都拖个“猴”字,如“猪猴”、“狗猴”,即使取名“来福”、“来喜”也被叫成“来福猴”、“来喜猴”。 当然不能排除林梓镇以南地区的猴字应写成候(古代官衔)。但老百姓认为是那只跑得快的猴子。那非本文讨论之事。《红楼梦》中的“猴”字用法与如皋怎会一样呢?
2,“能过”
举例:
十三回,“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
解:
“能过”一词在如皋话中是能干、赶上、超过、超越、和聪明伶俐的意思,是妇女们赞扬、玄耀、疼爱子女惯用的词语。
例如:一位少妇打手机说:“嫂子,你女儿‘能过’呢!今儿我去你家,只有小丫头一人,她又搬凳又倒茶,我说,‘你妈呢?’,她说,‘早起骑摩托进城,才刚来电话说遇到老同学,两人去超市,中午还要去吃喜酒,下晚才能到家呢。’你家小丫头今年才八岁,能说会道,真‘能过’,教人好喜欢!”,当今如皋妇女口头上赞扬小姑娘‘能过’竟和二百多年前秦氏夸赞凤姐‘能过’是一样的口气。
3,“落后”
举例
四十四回,“不想落后闹出这件事来,竟得在平儿前稍尽片心,亦今生意中不想之乐也。”
解:
“落后”在这里是后来之意,当今讲“落后”是相对思想进步用词,或者是行进中位置前后而言。但在《红楼梦》中把“落后”视为事情发生的时间前后的次序,是与如皋方言一致的。
例如,两个如皋人对话:
“那年你们家盖楼房和我儿子娶媳妇哪个‘落后’些?”
“你家办喜事‘落前’,我家盖楼房‘落后’呢。”
4,“恶”
举例
四十六回,“凤姐儿暗想‘鸳鸯素习是个可恶的,虽如此说,保不严他就愿意。”
解:
鸳鸯是贾母的贴身丫环,人品端庄,稳重细心,深得贾母信任,贾母的一切金银细软交她收藏,生活起居靠她安排,贾府上下都敬重她、称赞她。凤姐儿说她“可恶的”,决不是说她是恶人、恶毒、奸诈的小人,而是说她精细认真,头脑分明,“可恶的”是好的品德。这与如皋话中说的“恶人”是精于治家,处事在理,内外一分一厘都算得清清楚楚,甚至锱铢必计是一致的。如皋人在说某某人,很“恶”时,是带着一种羡慕、欣赏心情的。“恶”字在如皋土话中失去本意。如皋方言中的“恶”与凤姐儿说鸳鸯“可恶的”都是对人的称道,可说是异曲同工。
5,“越性”
举例
四十三回“贾母道‘这件事我交给珍哥媳妇了,越性叫凤丫头别操一点心受用一日才算。’”。
四十六回,“鸳鸯喜之不尽,拉了他嫂子,到贾母跟前跪下,一行哭,一行说,把刑夫人怎么来说,园子里他嫂子又如何说,今儿他哥哥又如何说,‘因为不依,方才大老爷越性说我恋宝玉,不然要等着往外聘,我到天上,这一辈子也跳不出他的手心去,终久要报仇的。……’”
解:
“越性”,在这里是“更加”、“越发” “干脆”的意思,如皋农村日常用语很少说“更加”、“越发” “干脆”等词,大都用“越性”两个字,如:我买短裙他反对,换个手机他不同意,我越性抱了台电脑回来他也不则声了。
6,“小照”
举例
五十一回,“桃叶渡怀古,‘衰草闲花映浅池,桃花桃叶总分离。六朝粱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解:
“小照”是古代肖像画的一种,如今称肖像画为“小照”的很少了,但如皋人称照片为“小照”,过去常听人说“上街拍个小照”,原来如皋人的“小照”自古有之,在《红楼梦》中我们发现了它的“原生态”。
7,“提琴”
举例
五十四回,“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提琴至管箫合,笙笛一概不用”
解:
这里的“提琴”是指“胡琴”,过去如皋人“拉二胡”也叫“拉提琴”,如皋人与《红楼梦》中人一样称“胡琴”为“提琴”。
8,“听说”
举例
五十七回,“宝玉忙笑道:‘你也太听说了,这是他好意送你,你不佩着,他岂不疑心。’”
解:
“听说”就是“听话”。“听说”有主动和被动两种,通常是主动的,如听“新闻、趣闻、丑闻”,人们听到后会进行交流和传播。被动的“听说”是听“说礼、说教、说理”人们处在被动受“教”的地位,如皋言语中的“听说”也是被动的,如《红楼梦》中这样运用的,例如教育孩子说“你到学校要‘听说’”,“到外婆家要是不‘听说’就让小舅把你送回来!”
9,“ 嗓” 参见(如皋土话“ ”字研究)一文
举例
七十九回,“你不说收了心安分守己,一心一计和和气气的过日子,还是这样胡闹, 嗓了黄汤,折磨人家。”
解:
“ ”是“吃”, 是如皋特有的土话,带有侮蔑和训斥的意味,过去私塾先生写过“ ”, 但没见过文章上使用此字,电脑字库没有此字,大词海也未收集此字,如今竟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中发现此字!而且使用的场合,和说话的口气与如皋如出一辙,真给如皋话赏脸。例如:夫妻失和,男的一脸怒气坐在桌旁,女的悪狠狠的端一碗饭向他门前一顿,吼道“你 啊!”,也有儿子儿媳不孝顺老人,粗声粗气喊;“来 哦!”
《红楼梦》中近百个南方方言,如:作,拐子,混说,寒毛,先不先,嚼蛆,不则一声,嚈气,样子,虼蚤,文风不动,作怪,客边,脸上滚热,不承望,色色,过了病气,拘礼,拉劝,孤拐,下处,狼犺,吊子,銚子,事体,作兴,挺尸,硬正……等等,这些方言,如皋人现在通用,南京、扬州也流行。因为如皋与南京、扬州同属长江下流官话地区,大家都讲,对此不足为奇。
而我们收集这九个方言却有五个特点:
(1) 这九个方言南京、扬州没有的。
(2)《“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卢兴基、高鸣鸾著)中,以及互联网上也没有收集的。
(3) 外地人不会讲,只有如皋人能听懂能理解。
(4) 过去有音无字的土话,如今在伟大巨著《红楼梦》中找到了它们,
(5) 令人称奇的是这些方言、土话在《红楼梦》前八十回才有,后四十回竞未出现。
胡适考证的曹雪芹儿时生长在南京,终老在北京,他没到过如皋,绝对不会说如皋土话,只有生活在如皋的会说如皋话的冒襄才能写出《红楼梦》中的如皋方言。
十三,“不仕清廷” 是假,埋头创作《石头记》是真
冒襄1677年66岁时兴建三间草房,这时水绘园已失去当年风光,与朋友们饮酒赋诗很难举办了,秦淮那些诗画歌舞己成遥远过去,宠爱的女人们一个个离他而去,陈园园走了,董小宛走了,吴蕊仙走了,吴扣扣走了……他惘然若失,但,一种创作冲动突袭了他。
冒襄“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己往所赖天恩祖之德,以至今日一枝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牘,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不亦宜乎?”故曰“贾语村”云云。
这就是当年水绘园败落之时冒襄思想状况,这时他己构思、动笔了。他要把夫人苏元芳,和其他能画、善唱、会舞、擅诗的女性王节、李湘贞、顾媚、陈圆圆、董小宛、麻姑、吴琪、吴扣扣、蔡女萝、金晓珠、张氏女、范珏、沙九畹、杨漪炤……。“一一细考,编述一集”“用假语村言,使闺阁昭传”。 冒襄把三间草房取名匿庐峰,埋头创作《石头记》。
1683年康熙12年,冒襄72岁,朝廷诏征天下贤士,礼部尚书龚鼎孳来函相邀。1689年冒襄78岁,左都御史徐元文频频来信,冒襄都己“亲老”“足疾”不赴。人们都以“冒襄在利诱面前毫不动摇,保持了气节”对此加以赞扬。
但我认为这是误解,清初顺治年间,冒襄曾接应郑成功反清复明,但时代前进,人也变化,清康熙即位后,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富足百姓,化解民族矛盾政策。大用天下文士,对前清遗老遗少,封官许愿。“复明”己无望,许多朋友入仕清庭,历史已进入“康熙盛世”。
其时冒府已进入无炊之日了,冒襄叹道:“岂之我年逼八十,四世百口绝生产……”,面对百口断炊,冒襄还坚持“气节”毫无意义。他完全可以接受礼部尚书龚鼎、左都御史徐元文等等朋友人的邀请,出仕朝廷,当了官,家中一切困难皆可迎刃而解。
但是这时冒襄正处於创作《红楼梦》高潮之中,如果出仕就要中断写作,“闺阁昭传”将毁于一旦,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他决定“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这就是他借口“亲老”、“足疾”不赴的真正理由,一个不可为外人道也的理由。
“气节”是虚的,是后人抹上去的粉彩,要写《红楼梦》才是实的,写作《红楼梦》这个实事,他必须放弃去谋仕,这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知其中味”的真实写照。
我们再从冒襄一生六次乡试未中去研究,冒襄非常要出仕朝廷的。入清以来特别是康熙英明征诏前明文士,他真的还忠诚前明吗?还想往那个阉党弄权,奸佞当道的朝廷吗?还想往那个科场黑暗,屡试不中,不通关节就难以进仕的前明吗?还要组织复社与之斗争吗?
如皋民间传说冒姓出自蒙古八二目部落,冒襄留下许多书法签字都 清晰竖写八二目连成一个冒字, 自古“蒙满一家”作为成吉思汗的子孙他有坚定的蒙古情节,他的后人们在20世纪,还有许多恢复蒙古族籍,清兵入关他有必要坚持几十年不仕吗?甚至家中都揭不开锅了还“不赴”吗?不,他不会再痴心去忠于前明了,真正的原因是他要完成《石头记》啊!家中揭不开锅也不能放弃写作,谁能理解冒襄的苦衷?我们从这里出发,设身处地为冒襄去想一想:“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知其中味” 的真实含意就不难理解了。
我们都误解冒襄,其实他早就放弃“不仕清廷”的意识了,在冒舒諲“冒辟疆其人其事及其书法”一文说他早就为孙儿冒浑谋官了,“日夕为幼孙“功名”为念,并以获官“都督”为喜”。一个不仕清廷的冒襄,为啥极喜孙儿当了都督?为啥两个标准?。对此,冒舒諲说“这种种矛盾正表现士大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我们不必厚非古人”, 其实,冒襄正在闭门著书,在呕心沥血的创作《石头记》!无暇出仕,孙子为官当然高兴。这样解释冒襄就一点不矛盾了。
冒襄写完《红楼梦》,就虚构了一个“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知其中味”的情节。这是冒襄高明之处,这个曹雪芹只是“披阅”,就是“点评”。“增删”就是“增加”和“删除”,没有“创著”之意,到底是谁写作了《红楼梦》?是那个“一把辛酸泪”的人-冒襄。
在冒襄去逝61年后的1754年,《红楼梦》手抄本在社会上出现了,人们争相传阅,对曹雪芹其人议论纷纷。碰巧1715北京也出生一个叫曹雪芹的人,那时还健在,住北京西郊,碰巧他的两位年青朋友敦诚和敦敏也读到《红楼梦》,当时为啥没有确定是这位北京曹雪芹著作了《石头记》呢?唯一解释是他本人否定,他不是那位披阅十载的曹雪芹,他没有写过《红楼梦》,只是同名同姓而已。也许他们三人经常议论披阅十载的曹雪芹呢!在北京曹雪芹不作认可的情况之下,在其去逝后敦敏兄弟的怀念诗中写了“扬州旧梦久己觉”“秦淮旧梦人犹在”,这两句是揶揄还是谎言?不过,这两句也没有一点与《红楼梦》有联系。又过了几十年到1796年敦诚《四松堂集》付刻时才有人写了,一个美丽的不负责的谎言:“雪芹为楝亭通政孙” 的笺条夹注。又经过一百多年,到上世纪20年代,胡适先生以此笺条夹注为据,以讹传讹考证出:“北京那位曹雪芹写作了《红楼梦》”,从此把真正作者冒襄冷落一边。
我们要恢复历史的真实面貌:是明末清初的冒襄用笔名曹雪芹写作了《红楼梦!》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