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常风水(浅谈石家庄风水格局)

今天跨界一下,转发一个搞园林设计的兄弟近期写的一篇文章。后面应该还会有风水摆件的相关文章。等他写好了,我再来帮他发。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没兴趣的直接略过吧。我自己准备跟他学学风水摆件,虽然我真的是纯技术出身,但看到很多金融从业的朋友家里摆了些东西。按照经济学里讲的“非饱和性”,信不信,摆点在家,应该也没啥大毛病吧。我猜的。

作者:江工 (朋友要求化名)

藏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葬书》

浅谈日常风水

“风水”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里。书中说“藏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从书的名字上来看就非常明了,最早是给故去的人所用。书中第一句话也是“葬者乘生气也。”对故去的人给予掩埋、哀悼本质上是人类的共情发展下来的一种表现方式。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与其他凶猛野兽共同生存,当人类有死亡时,其他人类不愿意死去的同伴的尸骨被野兽啃食,于是掩埋了同伴的尸体。久而久之,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对于故去的同伴、家人的情感,逐步发展出了文化、形成了认知。风水最初的作用其实就是为已经故去的人选址。

插入一个个人的看法,“藏者乘生气也。”其中有一个字,“气”。其实有一个字现在已基本不用,但是我更加倾向于用“炁”这个字的含义来解释。

“炁”是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不同于“气”,“炁”是道教专用哲学概念。

炁,qì读音同“气”,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和生理机能。先秦和西汉时期,有不少论述炁的著作如《老子》、《列子》、《庄子》、《管子》、《鹖冠子》、《荀子》、《淮南子》、《黄帝内经》等 ,大多是道家著作或与道家有关的著作。先秦及西汉时期大发展的这个概念,我认为最初应该很早就出现,并影响到了方方面面,比如围棋中“气”的概念,我认为其实“炁”更能说的通一些。

相比最早的随意掩埋故去的人,发展到为故去的人选址必然有一些要求:比如可以再次到此地祭奠、地形地貌不会有大改变此类的需求。这也很好解释了一些背山面水的实际选址,有山,就有一定的辨识度,不会认错;有水,基本上水道的水位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会过高或者过低,选址不会太容易被水冲刷乃至冲走。其实我觉得都可以用科学的方式来解释早期的堪舆,也确确实实是经验总结而来的,有理可循。

后续的发展到城市之中,古代城市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总体来说面积不大,民用建筑密集(古代民用建筑基本也就一层建筑,两层及以上建筑非常少),我们处于北半球,日照在赤道附近最佳,所以传统都是以南为尊,但是在有限的平面空间内容纳下那么多的人口,其实是没有办法讲究风水的,开门方向五花八门,还有一部分人住在外城,那就更没办法讲究风水了。建筑风水的出现其实是非常迟的一个事情,也是经济发展后城市扩张而产生的。而且建筑风水出现、发展是基于当时的一两层的房子。对于建筑的总体总结,比如基础要稳、选址避免大风、大水等等因素,任何文化的出现离不开其中的精神内核。建筑风水出现后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多流派的理论。后来随着上世纪70年代“破四旧”,也基本消失殆尽,或者说在较为隐蔽的地方发展。后来改革开放,国内有一大批人到深圳南边进修,很多工程人员学会了这些风水皮毛,当他们回到内地,也应用到实际中去,这是风水在国内的新一轮复苏发展。

其实总结下来,建筑风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武则天堪舆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传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不要迷信风水,人心才是最大的风水

(上部完。下部讲讲风水物件、风水如何影响人?)

原作者的话:

本文所有内容由本人撰写,投稿给发布人发布。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均来源于公开信息,但本人不对这些信息的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本文具有强烈的主观推测及看法,接受各种批判及观点。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