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前的三个预警(秦始皇死前发生了三件离奇的事情)

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亡是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对皇帝而言,死亡就不仅仅是其个人的事,死亡即危机,皇帝的死亡或者说其对死亡的预判与对善后事宜的未雨绸缪直接决定了身后政局能否确保安稳。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曾经指出国家灭亡的种种预兆,韩非子认为“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然木虽蠹,无疾风不折;墙虽隙,无大雨不坏。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以为亡征之风雨者,其兼天下不难矣。”(《韩非子·亡征》)那么,秦始皇之死有什么样的预兆预警呢?

一、流言预警,天怨人怒流言起

秦始皇晚年的危亡预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爆发。

首先是流言预警。

秦始皇任法、暴虐、淫侈、自锢,导致天怨人怒,流言四起。有三个流言让秦始皇心惊肉跳。

第一个,“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三十二年,方士卢生入海求仙,回来后汇报说根据一本叫录图书的记载——就是类似于后世谶纬预言的书,这本书上说“亡秦者胡也。”如果导致秦国灭亡的是“胡”,那么秦始皇就要及早防范。问题是“胡”是什么?秦始皇认为是胡人,也就是北部边疆的匈奴。为此他命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伐匈奴。以谶纬迷信的名义北伐匈奴,这事靠谱吗?著名的《史记》研究者泷川资言就认为这只是秦始皇假借图谶北伐匈奴的借口而已。钱钟书先生认为这事是后世好事者无聊附会的说法而已。问题是流言不止这一个。

第二个流言:“始皇死而地分”。秦始皇三十六年,这一年天象异常。火星运行到了心宿的位置。古人认为这种天象预示着天下将有大变乱发生。(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东南西北四方各七宿,叫二十八宿。心宿属东方苍龙七宿之一。)结果有一块陨石落在了东郡,(这个郡的治所在今天的河南濮阳西南)有人就在陨石上刻了“始皇死而地分”六个字。秦始皇命御史严加拷问,也没有找到刻石之人。秦始皇下令把在陨石旁居住的人都杀了,把石头也销毁了。类似的谣言不止这一个。前一年秦始皇决定修建阿房宫。也是在这一年,就有“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流传。

紧接着,最让秦始皇寝食难安的第三个流言出现了——“明年祖龙死。”还是秦始皇三十六年,这一年的秋天,有使者晚上从关东经过华阴平舒道向咸阳去的路上,有人手持一块玉璧拦住使者说:“替我把这块玉璧送给镐池君”,并且说“明年祖龙死。”使者问他为什么这么说,这个人却忽然不见了,只留下了放在地上的玉璧。镐池君指镐池的水神。使者把这件事汇报给秦始皇,秦始皇沉默了很长时间,说:“山鬼最多能预知一年之内的事。”回到后宫,他还说:“祖龙是人的先祖。”隐隐约约觉得是在预言自己的死亡。命皇家仓库的主管者去看那块玉璧,主管官员回报说玉璧就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出巡渡江前祭祀时沉到江中的那块玉璧。秦始皇更加不自在。他命人占卜,得到的卦辞是“得游徙吉”,意思是自己出游或者让老百姓迁徙。于是秦始皇首先下令迁徙三万户内地的百姓到黄河以北的榆中和如今的内蒙古等地。为了安抚迁徙的百姓,凡是成年男子都赐爵一级。而秦始皇自己,为了避凶,决定再次出巡,由此开启了秦始皇人生的最后一次出巡之旅。他最终死在了这次出巡路上。

这第三个流言司马迁写的活灵活现,神神道道。班固在《汉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但司马光对此一字未写。在《资治通鉴》中只是记载说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有陨石坠落在东郡,有人于石上刻字说:“始皇帝死而土地分。”始皇于是派御史逐个查问当地的人,但是没人承认此事是自己干的。始皇便下令将居住在陨石附近的人全部捉拿处死,然后命人焚化了那块石头。

秦始皇死前的三个预警

二、治安预警,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秦始皇一生四次遇刺。其中三次发生在统一全国之后。统一之后的第一次遇刺是荆轲刺秦的延续。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利用秦王喜欢自己击筑的机会,在所击之筑中灌满铅,然后寻机掷向秦始皇。这一次也就吓秦始皇一跳,无足轻重。公元前 218 年,在秦始皇第三次出巡途中,秦始皇车队驰行至河南阳武博浪沙时,韩国贵族张良为了替被秦始皇灭亡的韩国复仇,在秦始皇的必经之路博浪沙发动袭击。张良散尽家财,找到大力士沧海,并为这位大力士打造了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一击就把车驾砸得粉碎,可惜砸中的是秦始皇的备用车。这一击确实是失之毫厘,秦始皇所受的惊吓确实不轻。后人有诗歌形象地揭示了这一击的的历史影响:“一击车中胆气高,祖龙社稷已惊摇。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民间铁未销。”(元·陈孚《博浪沙》)秦统一之后,严禁民间私藏金属器械,收缴天下兵器铸为十二金人。想不到还有人能够造出这么有攻击性的武器。这一击打得秦始皇都有点怀疑人生了。这一年是秦始皇二十九年。

荆轲刺秦、高渐离刺秦和张良刺秦都是关外原六国之民所为。这还可以理解。但两年以后又发生了一次行刺事件,而且这一次还是在秦始皇的大本营咸阳。在秦始皇三十一年,有一次秦始皇微服出行,结果在兰池宫之外遇到了强盗袭击。这一次同样十分惊险。因为秦始皇只带了四名护卫。所幸武士击杀了强盗,化险为夷。秦始皇下令关中戒严二十天,大肆捕盗。兰池宫位于今天陕西咸阳东北的杨家湾附近。兰池是当时皇家的游乐场所。这次袭击纯粹是一次偶遇事件,并不是直接针对秦始皇。问题是在这个皇家的肘腋之地治安竟然如此之差,这不能不让秦始皇恼羞成怒。

三、身体预警,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

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六国之后,没有了对手,一下子从十几年的殚精竭虑中放松下来,他的身体开始出状况了。

秦始皇的身体素质怎么样?《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尉缭对始皇的详细描写,尉缭说:“始皇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北宋编撰的大型类书《太平御览·人事部二九》引《史记》作:“秦王为人,隆准、长目、鸟喙,鹰呼豺声,少恩而虎狼心。”与今本《史记》不同。

秦始皇死前的三个预警

秦始皇像(明万历《三才图绘》

所谓“蜂准”,郭沫若解释为马鞍鼻,即鼻形像蜂,两头翘,中间细,类似于马鞍的形状。《史记笺证》说“蜂准”是“鼻子长得像蜂腰,中段塌下”。钱钟书认为,“蜂准”比喻鼻子尖削,是锐准而非隆准。还有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意见,《史记集解》:“徐广曰:蜂,一作‘隆',“隆准”,按照古代骨相学的说法,即为高鼻梁。现代有学者研究认为,最早记载秦始皇相貌的《史记》原文当以“隆准”为是,秦始皇应该长着高鼻梁大鼻子。

所谓“长目”,“长”在古籍中可以训为“大”,“长目”即为大眼睛;也有另一种意见认为“长目”应作“蜂目”,义为眼睛象胡蜂那样鼓着,在《世说新语》中这是形容残忍之人容貌的一种说法。

所谓“挚鸟膺”,郭沫若先生认为即指现代医学上所说的鸡胸,是软骨症的一种特征。关于这三个字的文献记录分歧很大。按照《太平御览》的记载,“挚鸟膺”,《史记》本作“鸟喙”,这是形容人相貌的一种特定称谓,越王勾践就被形容为“长颈鸟喙”。所以,秦始皇的嘴巴应该是比较突出的。

所谓“豺声”,郭沫若认为:“豺声”表明是呼吸系统的一种疾病,是支气管炎。因为郭沫若先生学医出身,所以他的这个说法得到许多人的认同。可是,也有学者根据《太平御览》引《史记》文,证以相关典籍,发现今本《史记》此句有讹文,原文当是“隆准、蜂目、鸟喙,豺声”。说明秦始皇的形象很可能是大鼻子,长眼,大嘴巴,腰大体长,威仪能令刘邦羡慕。不过,无论如何,“豺声”都不太像一个正常人的声音。医学专家甚至指出:人发出这样的声音,其实是一种哮喘的症状,一般气管炎还不至于发出豺声。这表明秦始皇先天或发育过程中落下过生理疾病。

郭沫若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甚至推断始皇晚年患了“结核性脑膜炎”。郭沫若先生的结论是,秦始皇“这样身体不健康,又受人轻视,精神发育自难正常,……很容易地发展向残忍的一路。……少恩而虎狼心,就是这种精神发育的表征。”这么说应该是空穴来风,未必无因。秦始皇东巡,过湘江时遇大风,这本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秦始皇却大发雷霆,他下令发三千刑徒,伐尽湘山树,赭其山,向湘江的江神湘君示威。不仅要虐遍人间众生,连神仙也要惩罚,这就有点堂吉诃德的味道了。总而言之,秦始皇晚年的身体健康状况不是太好,生理疾病的预警频发恐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就这样,在重重危机与隐忧的伴随下,秦始皇踏上了他的第五次巡行之路,也是他的人生末路。与许多人的想像不太一样,秦始皇的巡游之旅不能简单视为一次好大喜功的快乐之旅、平安之旅。事实上,秦始皇在途中面临着,环境、气候、饮食之多变,大队人马出巡过程中所遇到的灰尘、花粉、冷空气,或所食的鱼、虾、蟹、蛋之类以及情绪波动等,均可引起哮喘之类疾病的发作,很容易导致病情的恶化,直至危及生命。历经长途跋山涉水,终于,当他走到平原津的时候,疾病彻底击垮了秦始皇。

秦始皇死前的三个预警

秦始皇时期的辒辌车

可是,“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资治通鉴》卷七),秦始皇忌讳别人谈论他的身后事,群臣莫敢言死事。结果,等他终于想起给公子扶苏写信让他赶紧到咸阳办理自己后事的时候,一切似乎都晚了,他的身后事已经不是自己能左右的了。

秦始皇是韩非子的忠实信徒。《韩非子·亡徵》中列举了很多可以引起国亡的表征,其中特别强调:“轻其适正,庶子称衡,太子未定而主即世者,可亡也”。意思是说,一国的君王,不明确嫡长子的名分,让别的儿子与嫡长子尊卑不分,到最后太子没有明确下来而人君又去世,那就是亡国的徽象。秦始皇帝的身后事不就是韩非学说的绝好印证吗?秦始皇当年在读到韩非的著作时曾经大发感慨:“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不知这位千古一帝最后作出将帝位传给扶苏的决定时,有没有想起韩非子的话呢?历史事实时,他的临终遗诏尚未发出,就去世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