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术(大结局)-巫术的现代化(4大巫术)

四、巫术的现代化

1、量子纠缠的巫术化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的一种现象。在量子力学实验中,人们发现粒子在相互作用后,单个粒子会将自身的信息以光速或大于光速的速度传递给其他粒子,而造成其他粒子的改变,粒子的特性会成为所有粒子的共性,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量子纠缠。

1935年,爱因斯坦和波多尔斯基以及罗森曾共同发表了一篇名为《物理学对量子的定义是否是准确的》的学术论文,论文中阐述,两个相互纠缠的粒子的位置、动量、自旋、偏振等物理特性存在相互关联的现象。例如,一个零自旋粒子衰变为两个以相反方向运动分离的粒子,其中一个粒子自旋方向为上旋,则另外一个粒子的自旋方向必定为下旋,若粒子的自旋方向为下旋,则另外一个粒子的自旋必定为上旋。更诡异的是,对其中一个粒子进行干涉,另外一个粒子也会出现相同的被干涉的结果,而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信息传递机制,并且相隔甚远。

爱因斯坦将这种诡异的现象称之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不过他否认了量子之间有任何信息传递的机制,在爱因斯坦看来,没有事物的速度能够超过光速,而量子纠缠作用速度却比光速更快。不过事实证明,爱因斯坦错了。

早在1916年,就有一位名叫尔本的美国医生在临床的治疗中发现了量子纠缠现象。尔本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当X光机开启时,病人身体内传出的振动的声音会突然变得低沉,而病人转身之后,声音立马恢复正常。尔本曾针对不同的病例进行实验,发现实验中的病例都无一例外因X光机器的辐射而出现体内共振的现象,他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名健康的男人躺在病床上,身体朝向西方,并敲击此人的上腹部,记录回音的变化,如果这时将癌细胞的样本放置于被测试者前额,被测试者身体的共振频率会发生改变,而将癌细胞样本从被测试者的前额拿开,被测试者身体的频率又恢复正常。

因此他作出一个大胆的推论:生病的细胞会通过振动而将信息传导出去,从而影响其他正常的细胞,而其他人也会接受到一个病人的异常振动频率,而改变自身的振动频率,从而产生疾病。尔本认为,传统的细胞理论应该被淘汰,因为构成肉体的单位是电子而不是细胞,带电的电荷才是未来医学研究的方向。

此后,尔本将自己的理论整理后写成一本名叫《诊断与治疗的新观念》的书,并向美国医学会所发行的刊物进行投稿,据说尔本总共投递了十六次,全部被退回。当时的学界称尔本的理论为毫无科学根据的巫术,甚至有人讥讽道:“你应该去向梵蒂冈的神学杂志投稿。”

不过尔本的书最终还是得以出版,书中尔本提到,电子有稳定的振动频率、物体与物体最根本的区别是振动频率的不同。对科学而言,电子是最小的粒子(最新研究表明,电子还可以在分),它比原子小好几千倍,当粒子剧烈震荡时,每一秒有好几千亿电子逃逸出来,有些你可以看到光,感受到热,但还有更多的粒子无法被仪器和人体识别出来。

比如光线射到眼睛的瞳孔时,瞳孔就会发生不自主的反应及变化,肉体会对各种不同的光线的振动频率作出反应,并改变自身的频率,疾病只是一种异常的振动的频率,每一种疾病都有一特定的振动频率,只要正确的将它调整过来,疾病就会消失,因为疾病只是一种对身体机制的反应。

书中还提到,不管是矿物、植物、动物,甚至细菌、病毒每个种物质都有一个特定的振动频率,比如说大脑本身有一个特定波动,也就是一种振动频率,而构成大脑的脑下皮层、下垂体、中脑、神经元也各有自己的振动频率,这些振动频率最终构成物体的量子场,而每一个量子场都可以互相交换信息。任何意识、思想也都有一个特定的振动频率,无论是情绪、心理、风水,甚至符咒都有一个特定的波动频率,因为一切信息都是基本粒子的波动。

值得一提的是,神秘学爱好者,也是无线电之父的特斯拉曾发明过一种共振仪,相传特斯拉曾用共振仪人为的引发了一场地震,并摧毁一栋大楼,他的观点和尔本的观点一致。

后来因为量子力学取得了科学界领导的地位,尔本最终被推崇为量子医学之父,不过已是几十年以后了。

1964年,北爱尔兰科学家贝尔提出了《贝尔不等式》的论文,认为量子间的相互作用真实且存在。1982年,法国光学物理学家阿斯佩克依据这篇论文进行了贝尔不等式实验,实验结果证明贝尔的量子力学理论是正确的。

阿斯佩克特认为:粒子与粒子之间,不管距离有多遥远,都会有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在于它们会互相通讯,而其通讯的速度超过光速,而且是同时的,爱因斯坦说没有东西可以超过光速,这是不正确的,这也是他质疑量子力学的原因,我们不能再秉持着爱因斯坦的局部性概念,紧抓古典物理的简单宇宙模式不放,实验已证明量子力学是真实存在的。

曾有人做过人体的量子纠缠的远距离传输实验,实验发现,人的照片、头发、指甲等一切身体的物质皆存在量子纠缠现象。当其中一个粒子振动的频率发生改变时,其它的粒子也会受影响。例如,将已死去的器官捐献者的肾脏移植到另一个人体内,被移植对象在术后不久会出现与器官捐献者相同的性格特征、语言习惯,并且会在梦中出现来自于器官捐献者生前的记忆。

现如今,量子纠缠已不是遥不可及的物理学概念,它时刻发生于每个人身上。人体归根结底都是由无数个粒子构成,而粒子与粒子之间,都有信息场相互连接。人与人之间亲缘关系越接近,则振动频率越相近,一个人的粒子与其父母的粒子存在量子纠缠,父母的粒子又与爷爷奶奶的粒子存在量子纠缠,再往上推,地球上每一个人,每一个事物都存在量子纠缠,只不过程度不同。每一个人身体的粒子振动频率时刻影响着别人,又时刻被别人影响,人的意念自从产生之时,就已对整个宇宙振动的频率产生了影响和改变,只不过每个人携带的电荷量不同,所以影响的程度大小有所不同。如此,所谓天人感应或许也可以用量子纠缠现象来解释。

量子纠缠理论给了巫术新的科学解释,也使很多人相信某些巫术是具有科学原理的。

让我们回到巫术的原始定义,交感巫术的核心思想原则是基于相似律和接触律。

顺势巫术(模拟巫术),通过模拟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被认为类似的现象,或者通过一个模拟的物体来影响与它相似的另一个物体。

接触巫术的概念是:事物一旦互相接触过,它们之间将一直保留着某种联系,即使他们已相互远离,在这样一种交感关系中,无论针对其中一方做什么事,都必然会对另一方产生同样的后果。因此,就像顺势巫术一样,接触巫术的物质基础,也和顺势巫术一样是某种类似现代物理学里的“以太”那样的中介物,以它来联系远距离的两个物体,并将一方的影响传送给另一方。

不管是顺势巫术还是接触巫术,如果用量子纠缠的理论来解释,就有了新的科学外衣。即两个事物之间如果存在量子纠缠,也就产生了某种“心灵感应”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的速度是超越光速的(量子纠缠反应的速度大约是光速的4倍)。

回到去年的这则引起巨大争议的中医论文,如果妈妈和孩子之间真的存在量子纠缠,那么孩子生病给妈妈扎针,就显得不是那么好笑了。

通过百度搜索“量子医学”词条,可以查到不少信息,有的机构居然声称可以治愈95%以上的疾病,还有诸如“量子共振疗法”、“量子水”、“量子皮鞋”、“量子水杯”的产品,打着高科技的名义在销售。

只要受众还存在,披上现代量子科学外衣的新时代巫术,在养生行业依然可以获得巨大的市场空间。

2、巫术的商业化

在全世界的范围里,整个人类社会的外观是破碎的、龟裂的、受到削弱和破坏,因而呈现出许多裂隙和分歧。但是,宗教体系的矛盾分歧主要影响着社会中善于思考的知识阶层,一旦走出这个范围,我们就会发现,愚昧的、软弱的、无知和迷信的人们在信仰问题上是完全和谐一致的,不幸的是,正是这些人占了人类的大多数。早在19世纪,人类学的研究者把研究深入到世界许多地方智力低下的阶层,从而弄清了各地在实质上都是一样。这个智力低下阶层就在我们脚下,不光在今天的中国,也充斥了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于巫术功效的信仰,是一种真正全民的、全世界性的信仰。

我们已经进入消费主义的社会,由于受众庞大,从商业的角度上来看,巫术在全世界范围都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我试着分析一下六类相关和周边市场,可供商榷:

1)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指没有教义、教团组织的,属于地方社会共同体的庶民信仰; 它也被称为民俗宗教、民间宗教、民众宗教或传承信仰(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信仰)。相比于制度化宗教的自觉、严整与显赫,民间信仰一直处于非自觉的自发状态与自然状态。尽管如此,它的历史要比任何一种国家宗教或世界宗教都更为悠久,有着更深远的历史基础与更广大的信众队伍。可以说,在漫长的文化绵延、历史遗存与时代流传之中,民间信仰已经磨砺、累积、沉淀而成一种“信仰习惯”。深植于民族的文化机体与民众的文化记忆,在历史中顽强延续,只要有其合适的机会与土壤,就会蓬勃生长。即使是科学昌明、技术发达的当代也不例外。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大量在文革期间遭毁坏的佛教寺庙、道教宫观得到修复与重建,还有更多的各类民间庙宇或被修复重建、或被全新创建。与此同时,无论在欠发达乡村还是在现代化都市,占卦卜算、求吉避凶、请巫招魂、跳神驱鬼,以及建宅迁坟、动用阴阳风水等等古旧习惯,如今重返民间日常生活。相命先生、风水师、巫婆、师公、娘娘以及各类神仙高人等灵媒职业人又重操旧业、重现江湖。当前,在中国社会的几乎每个角落,每天都有一批民众或涌入香烟缭绕的各类庙宇之中烧香拜佛、祈求平安,或来到神机妙算的各种灵媒职业人面前趋吉避凶、咨询命运。

巫术信仰往往是民间信仰的核心,至少是重要组成部分,浓厚的巫术意味是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民间信仰的当代流行,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巫术的当代流行。

巫术的流行,需要合适的机会与土壤。诚然,当代语境中的民间巫术信仰复兴有其复杂而多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正是其“合适的机会与土壤”之一。一方面,消费文化的核心价值立场是一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作为一种以消费为导向的文化,对商品的获得、占有、享用及其欲望的满足,构成其价值追求的主要方式与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功利主义价值观弥漫于社会之中。而这恰恰为巫术信仰的当代流行提供了基本的文化氛围。巫术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特质就是其功利性与实用性。

马林诺夫斯基曾说: “巫术纯粹是一套实用的行为,是达到某种目的所取的手段。”

例如中国每年过年,都有很多人有争烧头香的习俗,他们会早早地去寺庙排队,烧香祈福,但是他们当中真正信奉佛教的又有多少呢?绝大部分人都是抱着功利的目的,想与神秘的神佛做交易而已。

当代民间巫术信仰之中,广大信众无论是算卦占卜、堪舆风水还是厌胜消灾等等,无不有其实用性、功利性的目的。可以说,巫术的这种浓厚的实用色彩,与消费文化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不谋而合。

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也是一种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消费时代的来临,把普通人的生活强行纳入作为消费活动的基本背景的市场风险之中。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全球化的风险,在信息革命的帮助下,全球市场风险能够允许近乎瞬间的基金流动来决定谁将成功,谁将遭受损失,任何宏观的风险波动都可能会影响到每一个普通人。在此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的背景中,巫术作为先民们应对难以预料的风险的文化手段与心理技艺,似乎仍有其价值。无论其实际效果如何,它毕竟为人们应对现代风险提供了一种手段。人们想从一个未必可知的世界中求得可知世界中不可求得之物的手段。巫术无疑正是这些手段之一。

例如互联网公司可谓是高智商科技人才,可是就算是小米,每当新产品上架的时候,还要在公司郑重其事地焚香拜神,祈求服务器不要当机;另外每年双十一的期间,众多电商公司也会隆重地摆上香案,毕恭毕敬地祈求业务顺利不出问题;影视剧开机的时候,所有剧组成员都要隆重地一起祈福叩拜,祝愿拍摄一切顺利。

2)景观文化

巫术是一种根植于普通民众生活的地方性的文化信仰实践,但在消费文化语境中,尤其是被纳入商品生产与销售的环节之后,巫术被从其现实生活及其地方性实践的土壤中抽离出来,成为某种被展示、被观看、被赏玩的“表象”、图景、影像、外观。比如,

  • 在巫术活动中由巫师使用的服饰、面具、法器、灵物等等被陈列在民俗文化博物馆之中,或者干脆批量制作,成为供人观赏或购买的“民间工艺品”;

  • 本带有浓厚的巫术意味的祭祀歌舞、作法仪式等等被搬上了舞台,作为民俗歌舞表演招揽观众;

  • 原来作为举行巫术活动场地的宗庙、祠堂、村寨等等,被“开发”成“民俗风情园”或打造成“民俗文化景区”,供外来游客在此流连游赏等等。

这些景观化的巫术活动及其要素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脱离了原有的生活情景与现实目的,而致力于表现其相对于现代文明的“原始”、新奇、异常等最能“吸引眼球”、最具作为“文化他者”的冲击力的一面。无疑,这些巫术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巫术原本具有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成为了供人们消费的商品或者说获取资本利益的交换物。

在很多旅游度假区、民俗古镇、特色乡村的策划和建设中,与巫术相关的民俗文化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3)周边商品

消费时代作为文化商品的巫术,同样作为符号被组合进消费文化的商品符号系统及其制作与再制作的流程之中,而脱离了其本身的历史内涵。

比如日本很多寺庙作为旅游的热门景点,他们出售最多的商品是“御守”,即护身符,还有吉祥物等。这些商品都是将巫术文化作为符号组合进了文化商品中。

有论者曾研究“貔貅”这一当代祥瑞、巫术灵物的生成过程,发现所谓的貔貅,在古籍中实际是一种类同虎豹的凶猛的野兽,进而因其凶猛的特性,常“用于指代军队或战争,以貔貅之凶猛形容将士之骁勇,虽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专职战神的功能,但其神格并不高。”而当代社会流行的具有招财、聚财、守财等祥瑞功能的貔貅形象,实际是 20 世纪 90 年代某些香港风水从业者,将其牵强附会地与“天禄”“辟邪”等镇墓石兽混同在一起,并加以想象和虚构,认为“貔貅觅食时,轻松得来又不劳而获,有天赋‘有入无出’之功能,故大利横财偏财,对于金融投资、娱乐、博彩、银行、赌场等偏门行业特别有效”,从而将其从猛兽演化为灵瑞。从貔貅的这一当代巫术灵物“修成正果”的过程可以发现,其所贯穿的正是一种罔顾其历史内涵而肆意构造其符号意义以激发消费欲望的符号化逻辑。

典型的风水商品还有八卦镜、文昌塔、麒麟、摇钱树、五帝钱等。在我国的婚庆习俗中,也总少不了喜烛、喜帖、中国结、婚庆系列、喜庆挂件、喜庆摆件等。

4)咨询服务

在消费文化语境中,巫术的文化商品化与巫术作为民间信仰的延续和流行是并行不悖的。一方面,作为民间信仰的巫术文化的延续与流行,为消费文化对其进行商品化改造提供了文化土壤与心理基础; 另一方面,消费文化将巫术改造为文化商品与消费时尚,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巫术的流行。这两者相结合的最佳例证,就是当代城市语境中的“风水命理文化”的流行。如果没有民间信仰的根基,很难想象古老的算命术、堪舆术、占星术等等能在标举“科学”“进步”的城市文明氛围中存活下来。但若仔细研究,会发现这些蔓延于城市生活中的古老的巫术技艺,大多已成为某种商业行为,遵循着市场运作的机制与消费文化的逻辑。

这些服务可以归到现代商业咨询的类别里,为公司、商家甚至大众提供各种神秘技艺服务。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对异常征兆和未来命运的占卜测算,占验吉凶祸福名目之多,不可胜数。各种门类的相术、扶乩、求签、堪舆、星命、算卦,五花八门,充斥生活的各个角落。

5)精神提升

就消费时代语境中的作为民间信仰的巫术而言,其“流行”就并不仅仅是某种文化现象的惯性延续与遗存,而且表征着普通民众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就是说,包括巫术在内的民间信仰的当代流行,不仅仅是信仰的问题,还是生活方式的问题。这些世世代代相传的民间信仰活动,根植于民间生活的原初场景与生存经验,承载着普通民众渴求安定幸福的生活理想与价值诉求,积淀着民间生活的生活智慧与生命体验,并一直发挥着民间生活秩序的建构者与民间生活行为的组织者的重要功能。

民间信仰的当代流行,一定程度上也是民间传统生活方式的流行,表现出一种回归习俗、回归传统、回归初始的生活政治意味。任何人,只要运用了正确的技术,都能够发现为他或她自己提供力量的动物和地点,并用它们自我治疗。

当代社会语境中,作为时尚的塔罗星象、风水卦算、灵修冥想等等,尽管早已被消费文化逻辑重组为文化商品,但仍包含着某种精神价值的追求,体现出“向某一崇高地位的自我提升”的自我实现的生活政治意涵。

6)安慰商品

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市场上非常多的商品,其实都属于安慰商品,包括并不限于权健、无限极、脑白金、哇哈哈口服液、鱼肝油。。。还有很多所谓的“绿色食品”。

从巫术的角度,假如巫术获得了成功,病人会更加相信巫术,如果没有成功,病人则会反省自己是不是有什么事情没有做对。从这个角度,有些安慰剂的原理和巫术差不多。

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Henry K. Beecher)提出,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试者期望效应。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亦同时存在——反安慰剂效应 (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反安慰剂效应(拉丁文nocebo解“我将伤害”)可以使用检测安慰剂效应相同的方法检测出来。

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效应的人,被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人格特点是:好与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好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在病人中安慰剂效应是较易出现的,大约有35%的躯体疾病病人和40%的精神病病人都会出现此种效应。也正由于病人有此心理特点,才使江湖医生和巫医术士得以有活动市场,施展其术。

美国牙医约翰·杜斯在其27年行医生涯中,就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些牙痛患者在来到杜斯的诊所后便说:“一来这里我的感觉就好多了。”其实他们并未说假话———可能他们觉得马上会有人来处理他们的牙病了,从而情绪便放松了下来;也可能像参加了宗教仪式一样,当他们接触到医生的手时,病痛便得以缓解了……实际上,这和安慰剂所起的作用大同小异。

实际上,人类使用安慰剂的历史已相当悠久。早在抗菌素发明以前,医生们便常常给病人服用一些明知无用的粉末,而病人还满以为有了希望。不过最后,在其中某些病例中,病人果真奇迹般地康复了,有的甚至还平安地度过了诸如鼠疫、猩红热等“鬼门关”。

在现实生活中“安慰剂效应”随处可见。几个很少接触乡村环境的城里人到野外郊游,到达山腰时,他们为眼前清澈的泉水、碧绿的草地和迷人的风景所深深吸引。休息时,其中一人很高兴地接过同伴递过来的水壶喝了一口水,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山里的水真甜,城里的水跟这儿真是没法比。水壶的主人听罢笑了起来,他说,壶里的水是城市里最普通的水,是出发前从家里的自来水管接的。这种现象说明,我们在对现实进行分析的时候,很明显地搀杂了很多个人因素,包括我们的期望、经验和信念等。

就保健品来说,安慰剂效应更明显,因为服用保健品的人本来就大多是“没病找病”的健康人或者所谓的“亚健康”人群,对保健品效果的评价更为主观。在卖这些保健品的国内外媒体报导中,可以看到很多消费者“现身说法”,对保健品作出正面评价,纷纷作证这些保健品如何有效、管用。这里面很难说没有一些“托儿”,即便是真正的消费者,正是因为安慰剂效应,他们吃了不含任何有效成分的保健品也觉得有效、管用。

安慰剂虽然对心理和神经疾病的症状有缓解作用,但对绝大多数疾病都没有疗效。它不能改变症状的本因,对器质性病变也没有作用。夸大安慰剂的效果会很危险。

去年年底发表于英国《国家癌症学院杂志》上的一篇大规模调查发现,患有未转移乳腺癌、肺癌、肠癌的患者,使用辅助治疗方法,五年内死亡率是常规癌症疗法的5倍。辅助治疗包括食疗、营养素、各种营养补充品、维生素、中医药、印度医、针灸、同类疗法、自然疗法等等。发表在《JAMA肿瘤学》上对近两百万癌症病人的大规模调查发现,使用未经验证的辅助治疗,多少会影响病人对常规癌症治疗程序的遵守。这些病人的死亡率是完全不使用辅助治疗病人的两倍。作者表示,两者生存率的差异,来自于使用辅助治疗的病人不遵守常规疗程。之前我国死于权健保健品的患癌小女孩,部分也是因为她相信了权健而放弃了常规治疗程序。

安慰剂商品在我们国家,那是一个价值千亿的市场,潜力巨大。

3、巫术/交感思维的积极作用

在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已经相当发达的社会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在传统上把迷信、交感思维、超自然信仰等非理性信念作为一种伪科学,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大多聚焦在个体的认知缺陷上,认为迷信等只局限于那些有心理缺陷的个体。其实不然,即使是聪明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情绪稳定的成年人也会持有不合理信念。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用全新的眼光审视人的直觉思维,了解这些奇特思维的特点,科学地探究非理性信念形成的心理机制,对个体进一步了解自身很有必要,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解开内心的“纠结”和“疑团”。

交感思维是“一种可能广泛存在的, 直觉的人类思维模式, 它遵循相似律和触染律”,由交感思维引起的效果称为交感效应。交感思维和中国人传统上“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有很多相仿之处, 以“万物有灵”和“神秘渗透”作为认识的根基,中国的传统气功把这种思想展现的淋漓尽致。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很多学者认识到积极情绪的对个体带来的巨大潜能和现实意义。由于对积极有不同的理解方式。

积极情绪的概念界定也不可能完全一致。Fredrickson 一开始认为,积极情绪包括快乐(joy)、兴趣(interest)、满意(contentment)和爱(love),后来把积极情绪的元素增加到 10 个:快乐(joy)、感恩(gratitude)、宁静(serenity)、兴趣(interest)、希望(hope)、自豪(pride)、娱乐(amusement)、灵感(inspiration)、敬畏(awe)和爱(love)。一部分学者认为,积极就是愉悦和快乐这种特性,认为积极情绪伴随着愉快的主观体验,它可以提高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有一部分心理学家认为,积极情绪就是使人产生接近倾向或趋势的情绪。不论从哪个视角界定积极情绪,都具备一定的价值意义或操作意义。

也许我们现在已经不相信远古神话中的脚印巫术,踩到巨人的脚印上就可以怀孕,但是我们都愿意穿一件自己喜欢的人穿过的衣服,而不想穿一件囚犯的衣服,即使两个衣服都被洗得干干净净。这两种行为看似不同,其实都体现了人们的不合理信念。像这种类似的不合理信念还有很多,交感思维是形成这些不合理信念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陷入到一些矛盾困境,比如我们明明意识到一些想法是不合理的(比如 4 代表死),但还是会付诸行动(回避数字 4),还有回避13的楼层等。

交感思维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直觉思维方式,表现出其生态理性的适应功能,对人们的生存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积极情绪状态的个体容易表现出更高的交感思维水平,对个体起到了一定的自我保护和心理调适的作用。

在公司管理中,心理暗示对于员工的士气和工作效果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很多底层服务业,包括房产中介、美发美容、快餐火锅等行业,采用的是半军事化管理,带领员工出早操、喊口号,让员工产生一种公司气氛蒸蒸日上的感觉,激励员工更积极地投入工作中。还有很多高科技公司包括华为、阿里等,员工都需要高强度地工作,每周需要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公司就需要营造积极的企业情绪来引导员工,以保持公司士气和持续加班的动力。

古代文献中“人定胜天”的伟大气魄,其实就是巫术信念在文人文化中的体现,它是巫师们用以表达改变世界的愿望的著名符咒。现代也有很多口号实际上也有古代符咒的影子,比如“改天换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等,这些口号通过交感思维引导激励人民的工作斗志,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巫术/伪科学的辨别

伪科学(pseudoscience)是已经被实践(包括科学实验)证伪、但仍然当做科学予以宣传推广的所谓理论或假设。

在人类科学发展过程中,理论假说或假设往往是科学发现的拐杖。实践证明,科学史上的假说或假设95%是错的,但不能由此否定假说或假设(包括被证伪的假说或假设)在人类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不能因此得出结论理论假说或假设本身就是伪科学。只有理论假说或假设已经被证明是错的情况下,仍然将错就错当做科学予以推广的,才可以认定为伪科学。

自称为科学,但又不遵循科学方法的知识或理论。伪科学貌似科学,但无法用科学方法予以检验。在西方,骨相学(Phrenology),占星术(astrology)等被认为是典型的伪科学。

非科学的事物大量存在,而且通常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如:魔术等,一旦有人把它们宣称为科学,则这种宣称本身也就成为一种伪科学。

伪科学是指据称是事实或得到科学支持、但实际上不符合科学方法的“知识”。伪科学是一些虚假的“科学”或者骗局,经常借用科学名词进行装饰,但实际上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关联。

某些拥护伪科学的人纯粹是因为他们对科学或科学方法的本质有所误解;但亦有人会蓄意去杜撰、散布虚假的知识去欺骗大众,以得到金钱上或其它的利益。有些人觉得所有伪科学都只是无害的娱乐;相反也有些人(如理查德·道金斯)认为所有伪科学都是有害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则有一句名言:“科学经常是错的,而伪科学倒有时是对的”。

相比科学,伪科学具有其明显的特征:

(1)伪科学爱讲故事,现代科学用的则是数学或实验;

(2)伪科学喜欢起骇人听闻的标题,科学界其实很少有什么劲爆的发现,科学通常都是一个缓慢的知识积累过程;

(3)伪科学夸大单一因素的影响力,科学的观点是“一个结果的发生常常是由多种原因共同决定的”;

(4)伪科学常常缺少实验描述,科学是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科学研究通过收集各种观察和实验数据,再用数学工具,形成全面的理论体系;

(5)伪科学喜欢混淆因果关系,科学则需要有更多的聚合证据来支持它的结论,严格的排除干扰变量,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不会用简单的相关来推导出因果关系;

(6)伪科学采用笼统的描述,科学会对所研究的概念先下一个具体的“操作性定义”而不会只是笼统描述一个概念就开始对其研究。

伪科学经不住科学常识(及科学方法)的检验,可以通过下述特点进行辨别:

1)没有实验证据就进行断言

2)在存在矛盾实例的情形下进行断言

3)不能进行重复性实验

4)断言不合逻辑

5)在存在多种可能解释的情况下仅取其一

不过断言不合逻辑是不能完全当作辨别伪科学的标准的。许多科学新兴事物诸如非欧几何和量子力学在一开始看来也不合逻辑,但是他们是真正的科学。

在科学史中我们甚至可以找到曾经被(科学共同体内)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伪科学而后被证实的理论,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迈尔的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孟德尔的遗传学定律、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康德的星云假说、阿佛加德罗的分子论、康托的集合论、罗巴契夫斯基的非欧几何理论、伽罗瓦的群论等刚刚提出之时,都遭到了当时的“学术权威”们不留情面的挖苦讽刺和猛烈抨击,很多理论都被“当仁不让”地定性为“伪科学”。

从科学发展的历程来看,一个全新的、正确的、与既有理论相矛盾的科学理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它必然要受到旧理论的重重束缚,它必须要冲破旧理论的层层阻挠,才能为科学共同体所接受,才能取代旧理论,成为科学共同体思想观念中新的约定俗成的科学理论。不论多伟大、多权威的科学家,他对科学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像达芬奇、焦耳这样的学术大家,也曾经试图研制出一劳永逸的、在今天看来十分可笑的永动机。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自称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科学家牛顿坚持认为光的本性是一种粒子,反对光的波动说,然而光的波动性却最终为托马斯·杨设计的双缝干涉实验所证实。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科学权威对科学的认识也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也会存在一定的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科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不以任何科学权威的意志为转移。错误的科学理论终究会被抛弃,正确的科学理论不会永远湮没,终究会随着科学的发展被证实,迟早会被科学共同体所接受。

五、结语

巫术作为主体意识强化后的产物,是人类第一次在思想上用形式化的观念反映自然的过程,更是人类将直观想象和初级的推理结合起来概括的抽象产物,它已经超越了实际的活动过程而上升为对观念的把握。在科学起源所处的早期人类文明中,巫术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必不可少的推动作用,尽管这种作用已经终结,但我们只有拨开巫术与科学起源扑朔迷离的层层迷雾,才能更全面的理解巫术在科学发展过程所扮演的角色。

但是即使到了21世纪,由于存在广泛的受众,对于巫术功效的信仰,还是一种真正全民的、全世界性的信仰,作为消费社会的商家,我们应该善加利用,但是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要能够鉴别巫术类商品的实质,让自己或亲友不至于过度消费,警惕那些依托现代科学还魂而敛财的商品。

(全文完)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