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说到《易经》,很多人就会联想到算卦。觉得这不过是一部风水先生拿着忽悠人的东西。其实,当你细读“易经”,就会发现,这并非是一本算卦的书。里面的思想可能会和世间万物有一定的联系,但书中更多的,是教导人一种普世的道理。中心思想,就是万事万物都是在变化中不断前行的。下面,我们就好好来分析一下,易经中那些普世之道。
01
彖曰:屯。好事的降临都伴随着磨难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仔细读这段话,你会发现里边隐含着某些哲理。实际上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好事降临的时候,都会伴随着很多的困难,不经过困难而成功的,绝对不会是好事,轻易得到的东西也会很快地失去,也就是说,真正要干成一件大事,就必须克服重重的困难。
为了更容易理解上边这段话,在这里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个人,他一生都过得很好。于是在他死后,阎王决定还是判他再到人世间做一回人,可阎王对他投胎做人时要成为怎样一个人拿不定主意,最后阎王让他自己做决定,于是他对阎王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千亩良田丘丘水,十房妻妾个个美。父为宰相子封侯,我在堂前跷起腿。”阎王听完这话便哈哈大笑起来,他站起来说:“老兄!世间若有此种好事,那咱俩换换吧,你做阎王我做你。”
故事十分有趣,其中隐含的道理也非常深刻。是的,谁能不经奋斗就有现成的福可享呢?连阎王都明白这个道理。
有位伟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老年遭受艰难困苦是不幸的,这道理人们普遍知晓。少年未经艰难困苦也是不幸的,这道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的。享乐在先,或许令人羡慕,但这只是一个过程,不会永远乐下去,走到终点便是苦。吃苦在先,同样也是一个过程,不会永远苦下去,走到终点便是甜。”
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药虽苦,但是服下去后会换来一个健康的体魄。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菜就是一苦二甜三淡,象征了人之一生的三重境界。人们只有在年轻的时候历尽磨难,才能享受到中年之甜、老年之淡。
一个人如果年轻时不吃苦,那他中年时就必定要吃一些苦,如果中年不吃苦,那他老年必定过得不安然。也就是说,人的一生谁都免不了要吃点苦,如果该吃苦的时候不吃苦,那么到了不该吃苦的时候就一定会吃苦。南怀瑾先生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哲学,一个人不管是做什么事业,想要成功,永远是不宁的,又想享福而又想成功,这是更不可能的。人都喜欢功名利禄,但是为了这些怕付出劳累,那是绝对得不到的。
总而言之,生活中遭遇一些困难并不可怕,我们不应该躲避困难,不要总想着过顺风顺水的生活。安逸的生活容易让人变得颓废甚至堕落,唯有艰难困苦才是成功的助推器。
02
象曰:山下出泉。君子以果行育德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这句话说的意思是:山下出泉,泉水从地下冒上来。就卦象而言,我们首先要在脑中构成一个景象,山水蒙,那么景象是一座山,下面出水。透过这个现象,我们能有这样的一个概念,效法这个卦的精神——果行、育德——这是两个概念,这句话说的就是行为要有聪;行为要有结果为果行。
所谓“德者得也”,“德”字在这里也有“好的成果”的意思,透过这个卦象,牵到人文文化层面来说,就是指人应当效法蒙卦的精神,做到果行育德。
再说的通俗一些,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但是生活中就有那么一些心胸狭窄的人,总是采取各种方法去欺骗、迷惑别人,使别人落入他的陷阱,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看到身边有人直上青云就会去溜须拍马,看到别人发展顺利就会在人家背后造谣生事,或者是向上层去进谗言,陷其于不利之中,当看到自己的欺骗、谎言和圈套甚至阴谋套在别人身上,使别人翻身落马的时候,他们只会做一件事,就是看着别人堕入困境,自己却在那里幸灾乐祸,趁火打劫。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如果一个人的心中容不得他人,他是很难做到泽被四方的。古往今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小人至多不过是生前锦衣玉食、死后背一骂名而已。我们在生活中要警惕这样的人,小心提防自己也变成那种人。在为人处世方面,我们应该把心胸再放宽一些,把目光再放远一些,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天地更通泰、世界更宽广。
曾子说他一天要反省自己三次,这样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谨记的。“一日三省吾身”,这对于我们提高自己的境界来说也是一门必修课。
03
遁卦:物不可以久居其所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此句出自《周易·序卦传》。意思是说:世间万物久居其外都是在变化着的,所以接着是遁卦。遁在这里是退的意思。
这给了我们一种启示: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一个地方,不能总是处于一个状态。因为一切都是在变化的,我们要想保持最好的状态,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学会退让。这里的退让也可以理解为“明哲保身”。
事物永远都不可能只停留在一个地方或者一种状态,它会壮、会茂盛,之后就会衰老,一旦衰老了就会发生变化,属于它的历史阶段也就过去了。
“饱满充盈不会长久。”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在工作或者生活中只知道一味地前进而不知道退守避让,就有可能失其正道,逐渐走向毁灭。所以,我们说为人做事要懂得生存的智慧,所谓“物不可以久居其所”,对这一点,我们还是要有深刻的认识才对啊。
如今,我们处于高度竞争的社会里,虽然多数时候,我们应该相信人们都是友好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身边就不存在那种心怀叵测之辈,有些时候别人对我们的明枪暗箭,会让我们防不胜防。如果我们能够懂抱残守缺、明哲保身,懂得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能够辨别“残缺”的范围,做到该争就争、该退则退,掌握做事的度和分寸,这对我们的人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04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对于“知崇礼卑”,南怀瑾先生有一个很好的解释:
“‘知崇’,是指智慧要高瞻远瞩,要有最高的目标。‘礼’者履也,履就是走路,‘卑’就是卑下。第一步开始起步是要从最平凡的地方开始。目标要高远,但是开始的时候却要踏实,从最平凡处起步。”
如果一个人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了解了自己的行为目的,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在某个时期静下心来审视一下自己新进展的进度,看看自己的效率,因为能“看”到结果,所以就能保持信心和激情去全身心投入!还有什么能够阻挡他迈向成功呢?
有些人常为自己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有些人定了目标后执行起来却非常随意,还有人定了目标后总是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不断地更改自己的目标。所以定目标要“敬中达彼”——把目标与那些是幻想而非目标的东西区别开。
《庄子·缮性》里面有一句话说的好:“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意思是说:想做个富有的人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以此为目标,有多少钱可以称为富有?你用多长时间达到这一目标?而事业可以成为目标,事业的目标是具体的,追求的过程伴随知识、能力、道德的修炼与考验,心灵朝着提升人生境界的方向活动,幸福就在其中。
总结: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易经》并非是一本占卜的书,也更不能预测什么未来,告诉你明天的吉凶。这本书告诉的是普世之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如何在这个社会中立足、如何面对内在的自己、如何沉淀自我。当我们真正了解了易经,读懂了易经,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多么美好。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