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为了确保孩子未来能出人头地,广大父母从不吝啬金钱与时间,只要有一点点希望,他们都愿意尝试。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在某些家庭,人们甚至“开发”出一些违背现实的“超能力”,比方说“面相”。
“这个孩子面相好,额头饱满,未来一定有出息!”
“这个孩子不行,嘴唇那么薄,以后肯定是个尖酸刻薄的人!”
“你看这个孩子,眼睛又大又圆,耳垂还大,是个有福之人。”
……
类似于这样的言论,相信大家没少听说,许多人一边说着不要相信封建迷信,一边对这类说法深信不疑,甚至还自主衍生出一大堆“歪理”哄骗自己、迷惑他人,让人无力吐槽。
父母的出发点,我们可以理解,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不过有些东西,大家当笑话听一听就好,千万不能放在心上。
人的未来永远处于混沌状态,影响因素确实有很多,不过面相并不是其中的关键要素,干扰非常小。
大家与其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虚无缥缈”的东西上,不如在孩子的习惯上多下功夫,这个才是影响他们一辈子的事情。
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习惯一旦养成,将与天性一样不可逆。而著名教育大师叶圣陶也讲过类似的话:什么是好的教育?很简单一点,只需要养成好习惯即可。
由此可见习惯的重要程度。
比如有下面这些习惯的孩子,未来出人头地的概率就要远远高于其他人。
1.举止大方,谈吐得体
在我小时候,父母就一直教导我,小孩子不能讲脏话,不管是做事情还是做人,都得放得开,不要小家子气。
过去觉得这只是一句“空话”,就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样,都知道那是好事,不过谁都不会放在心上。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如果真能凡事都“举止大方,谈吐得体”,不说大出息,至少混到社会中上层绝对没问题。
在我国这个人情社会,光会做还不行,还得会说、会哄人,多种优势相结合,最后才能成为No.1.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给孩子报一个口语班或者类似的兴趣班,不求学到什么,主要是为了培养他们在众人面前放得开的习惯。父母自己教育也可以,鼓励孩子多说话,多发表看法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犯错了,家长不要过分责难,应该教育为主,教训为辅,这样才能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出色。
2.性格豪爽,懂得分享
在这个问题上,我家小侄子就很差劲,记得有一次去他家玩,看到桌子上有一颗糖,顺手就吃了。
结果小家伙又哭又闹,非说那是最后一个,满地打滚。最后没办法,我专门去超市买了一袋给他,这才安抚好。如果是什么超级贵重的糖果,那也就算了,别说是小孩子,成人可能都会心疼。
可是那只是一个大白兔,搞得跟谁没吃过似的,让我无语。事实上,不止一个亲戚说过,这个小家伙太精,只能占便宜,绝对不能吃亏。
没人喜欢跟抠门的人一起共事,这一点不分小孩子还是成年人,越是小气,朋友就越少。
当然,真大方与穷大方是两码事,一切都得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最完美的局面是共赢。
提醒大家一句,大方这个特性必须从小培养,它是伪装不出来的,性格一旦定性,就将相伴一生。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事实证明,父母越大方,孩子变小气的可能性就越小,这一特性的遗传特性极强。
3.做事有条理,会自主安排
做事情之前,知道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比如学习用具的摆放,课本在一边,文具在另外一边,全都分门别类安排好。
做事情有计划、有条理,能够自主对事件进行统筹规划,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帮助孩子记忆。
长此以往,当习惯养成之后,孩子不管做任何都会如此。事实证明,这类孩子很少给家长找麻烦,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他们都是最让人省心的那一批人。
4.懂得如何高效阅读
可能有人不理解,不就是“读书”吗?只要识字,谁不会啊?
我想说的是,此“阅读”非彼“阅读”,都是在读书,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大到让你吃惊!同样是800个字的文章,有人读完之后,一问三不知,别说是文章细节,他们甚至连主体都归纳不出来。
而另外一些孩子,他们从小就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脑海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体系。
高效阅读习惯的培养,其实一点都不难,家长只需要用一招即可:让孩子写读后感,或者学会快速归纳文章关键词。
前期可以放宽时间,让孩子先适应一下,后期就得加快阅读速度与提高精度了。
当这种习惯彻底脱离笔头,在孩子的大脑中形成一种定式时,就可以宣布孩子已经懂得如何高效阅读了。
5.懂得谦逊,知错能改
大家有没有碰过这样的人,不死到临头,坚决不认错,有些错误甚至已经摆在面前了,他本人也很清楚那样不对,可就是不低头,一定倔到底。如果你好心帮他纠正,他还觉得你是在侮辱他,对你怀恨在心,结下仇怨!
这种人就是从小没学会谦逊,在他们的世界里,自己永远是对的,别人永远是错的。
认错是进步的基础,如果连这一点都办不到的话,硬要说孩子未来会有大出息,相信大家都不会相信。
“三岁看八十”,总而言之,从小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都不能说是坏事儿。
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多花点时间去辅导他们,享福的日子在后面呢!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