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历史会说话Ⅲ 蓉城民俗志⑩|起对了名“旺财添运”,看老成都的店铺是如何打幌子的

  《冷历史会说话第三季:蓉城民俗志》如期而至,这一次,咱们通过《成长烦恼篇》、《修身养性篇》、《百业兴旺篇》、《江湖传说篇》等四个篇章,带你拂开历史的尘埃,探寻旧时的成都。

  哪些传统风俗延续至今,仍在沿用?哪些奇葩风俗,早已经过时间的涤清,不见踪迹。让我们一起在趣味十足的侃聊中,重现成都的民风趣俗。

  今天我们将要讲述的是:起对了名“旺财添运”,看老成都的店铺是如何打幌子的!

  统筹:楚彦、唐明

  播讲者:周威

  编辑:王雪意

  制作:徐蕾

  在过去,不少父母在为子女取名时,都将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名字里面,例如“李健康、王富贵、钱多多……”,这些简单粗暴的名字都是父母最朴实的愿望。而作为一个生意人,商家在为自己店铺取名时更是绞尽脑汁,希望能取个好名从此财源广进。

  店名,也就是商家的招牌。过去虽然没有明星代言,但商家们还是很懂得“名人效应”和自身炒作,一些大商店会专门请学识渊博的名人来为店铺取名,并请著名书法家来写匾。出自名人之手的招牌,挂在店里也是倍儿有面子。

  店名也不是随便乱取的,不同行业的店名有不同的特色,但说到底还是固定套路:行业特色加上美好愿望,一般都是为了突出重诚信、财源广进的意思。例如从事金融业的商铺名多用银号、钱庄等字样,如刘记银号、信成银号、裕成钱庄、崇实钱庄等,这类名字既表现了店铺是做什么的,又加上了自己的名号,希望能发展壮大,成为家族企业。

冷历史会说话Ⅲ 蓉城民俗志⑩|起对了名“旺财添运”,看老成都的店铺是如何打幌子的

  同样具有行业特色的除了钱庄外还有药店,不像现在满街遍布的各种西药店,以前成都多是一些中药房,而中药房的取名多用什么什么堂来命名,像我们熟悉的同仁堂、惠仁堂、同济堂等。也有的用药号取名,如寿药号、荣康药号、康泰药号等。药店都以济世救民为荣,如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位于成都上西顺城街的半济堂,是成都历史最悠久的中药铺,为了让贫穷人家也能买得起药,每到初一、十五,这家店的中药都半价销售,因此取名“半济堂”。

  虽然店名要有行业特色,但是也不能一味死脑筋,比如从事棺材业的,铺名中间多加“盛”和“祥”字。毕竟生意是做给活人的,要是把一些晦气的字用在店铺名里,谁还想来照顾你生意。如民国年间,成都东门外开的“祥盛勇”、“义盛久”、“天盛长”等店铺。既有对死者美好的愿望,也暗含了对生者的祝愿。

  店铺有了店名,还得有招牌。不像现在各种材质制成的五花八门的招牌,过去的招牌又称为“幌子”,多用布制成,挂在店门口,作为店铺营业的标志。成都的茶铺一般都在门口悬挂着一块蓝底白字的布,布上写着一个大大的“茶”字。饮食店的招牌也多用布来制作,上面写着大大的“面”、“饭”、“酒菜”等字,有的还将布用竹竿高高挑起,很远就能看见。

  除了挂布的,也有挂木牌的。当铺的门口前一般会吊一个木牌,上面写着一个“当”字,有的则用毛笔直接写在墙上,看上去非常醒目。这布和木牌虽好,可是一到晚上就容易看不清,这可怎么办呢?人们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办法,在灯的外面裹上一层红色纱绸制成纱灯,里面写上店铺名字、经营项目等,一到夜晚在里面点上灯,很远就能看见。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做生意的多了,竞争也越来越大,商家们使出浑身解数,店名取得稀奇古怪,招牌的样式也是五花八门,到了晚上插上电更是耀眼夺目。


  "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本文内容资料来源于:《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2006年12月出版),感谢成都图书馆给予的内容支持。

  每周一三五,《冷历史会说话第三季:蓉城民俗志》期待您的聆听。

  4500岁老成都,我想讲给你听,下期节目我们将为您讲述:咸菜的祖师爷竟是秦始皇!各行各业的先祖你都拜对了吗?

  想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欢迎关注"西蜀草堂",我们每期节目的文字版,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哦!"

  注:喜马拉雅搜索专辑“冷历史会说话”即可收听节目,关注“西蜀草堂”可了解更多历史文化知识哟~

冷历史会说话Ⅲ 蓉城民俗志⑩|起对了名“旺财添运”,看老成都的店铺是如何打幌子的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