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最早的茶馆(张家口茶馆有哪些)

张家口最早的茶馆在七里茶坊村,因这里距清河桥七里许,故叫七里茶坊。茶坊村地处南北大道两侧,是从北京来的官员、商人等去市区或到坝上的必经此地。

  早在明宣德十四年,有一位叫张才的在路东开了一小茶馆(旧时叫茶肆),为来往行人提供方便,累了歇歇脚,渴了喝碗茶水。茶馆边有一珠百年老榆树,树头像一把大伞为茶馆遮挡日光。

  张家口市桥西新华街东口两侧,早在明清时期就有好几家茶馆。另一家开业较早的茶馆在桥西今邮电大楼处,茶馆叫“一只船”,门脸不大,用布棚遮挡日晒。门口挂一幌子,上书“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招来很多茶馆客品茶。

张家口最早的茶馆

  民国初年在原新新戏院东侧的小平房内有位叫刘玉的人,开一家小茶馆,能招揽10多位茶客,后又将茶馆改大,茶馆名字叫“瑞兰轩”,能接待30多位茶客,还请来说评书的艺人。不久小商人马四、卢三、贾德臣等5人在此开了5家茶馆,这里被称文化市场,因市场在清河桥以北,故叫北市场,成为文人雅客消遣的好去处。因这一带地势低,坑坑洼洼,小巷曲曲弯弯,行人道不足一米宽,很难走。1924年,张家口下大雨数日,这里的小土房都被泡塌,从此有名北市场萧条下来,再也没有复生。

张家口最早的茶馆

 1909年京张铁路通火车后,上海两位资本家在张家口投巨资在桥东建街道,建民宅,首先建成怡安街,店铺林立。1925年在怡安街西侧建成庆丰茶园,后改为庆丰戏院。1927年在怡安街西侧又建文化市场,按北京大栅栏格局建南北走向街道,因在清河桥以南,故叫南市场。市场四周用芦席围着,后来市民在街东西两侧建起小平房。有位叫刘德山的人在市场西侧建起一座二层小楼,楼上卖食物,楼下为茶馆,有30多人的坐位,茶馆叫刘家茶馆,除卖茶水,还说评书,客人一边品茶一边听评书,颇有兴趣。

  著名评书演员柴福源、崔正侠都在刘家茶馆说过评书,柴福源在说武侠小说《三侠剑》时,手边放真刀真枪,当说到双方武打时,他手提单刀跳上书桌比划武打动作,茶客拍手称块。崔正侠说评书时,常加一些历史典故,听书人听得津津有味,学到不少历史知识。

张家口最早的茶馆

  张家口当时最大的茶馆有“瑞兰轩”、“一品香”、“一只船”、还有侯家、刘家和白家茶馆,刘家茶馆和白家茶馆也很有名气,白家茶馆掌柜叫白文士,他有两块艺地,一块为露天书场,四周放长板凳、供评书、魔术、杂艺人用,另一块地为一大间平房,作为茶馆和评书场所,白天有李瑞芳、柴瑞峰唱西河大鼓书,晚上有柴天放说评书,场场满座。

  文化市场里的茶馆,顾名思义是卖茶水又放说评书的艺人,也可以说是评书茶馆。评书起源宋元时期的评话,特点是“一人独说”,不用道具,桌子上放一块小方木,叫醒木,手握一把纸扇,每说一段书先拍醒木,然后收听书钱,给多少不限,茶馆一般上午卖茶水,下午说书。收入茶馆与说书人三七分成,说书人分七成,茶馆分三成。

张家口最早的茶馆

  到茶馆来喝茶的人,不仅是为了喝茶,有的将茶馆作为一种社交场所,既是娱乐方式又是精神追求。为适应不同阶层茶客的需求,各类不同功能的茶馆也就应运而生了。茶馆大致可分为: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和野茶馆。当年张家口内除11家大小茶馆外,在路边道口行人过往多的地方设有茶棚,也叫茶摊,又称野茶馆,为了不受日光晒,用大块布作为遮光伞。茶馆主人卖的凉茶水,都用家里吃饭的大粗碗,放的茶叶好点的二分钱一碗,次点的一分钱一碗,来野茶馆喝茶的都是卖苦力的劳动人。

  1966年,在“破四旧”的喧嚣声中,所有的茶馆都被取缔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