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人来人往,汇聚三教九流,它默默无言,见证了从清末、民国到解放前夕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它就是老舍笔下的《茶馆》,名字叫裕泰。
1裕泰茶馆
这里卖茶也卖点心菜饭,有玩鸟喝茶的,有说媒拉纤的,有打群架需调解的——东说西说,再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就万事大吉,化干戈为玉帛。
当然,这里也可以是文化交流所在,你可以听到最荒唐的新闻——比如某处大蜘蛛怎么成精受雷击。 或者奇怪的意见——比如海边上都修上大墙,足以抵抗洋兵上岸,或某些演员新近创造了什么腔等等。
全剧大约近70人登场,浩浩汤汤,如清明上河图画卷。有掌柜,饥民,旗人,清宫太监,特务、打手、流氓,警察、相士等等。
老舍先生对人物刻画语言炉火纯青,颇懂人情世故,对众生也颇有悲悯之情,这点与鲁迅先生的“冷眼旁观”是不同的。
可能是因为杂文的特殊性,鲁迅先生很难把精力用于对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上去刻画,反而是在《故事新编》里,鲁迅重新演绎了伯夷、叔齐和铸剑师之子眉间尺等人物,重新使之鲜活起来。
鲁迅毕竟是鲁迅,能说出“众生皆苦”的人,那肯定不是鲁迅。
2 小生意人王利发
这是位核心人物,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是个善于应酬的生意人形象。
“谁叫我爸爸死的早,我不敢不醒啊,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闭闭眼就过去了。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茬子。”
王利发经营着乱世之中70年唯一不倒的这家老茶馆,也不断的进行着改良,总不肯落人后,卖茶不行就开公寓,公寓不行就添评书,评书不叫座就想添女招待。。。。。。
“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
牛鬼蛇神当道, 警察流氓打手等不断地对他进行敲诈,他选择做了顺民,可是换来的无非是最后一穷二白。
流氓阿飞占了他的铺子,开办了新式妓院,之后他上吊了。
这么个一辈子兢兢业业的顺民最后喊出了多年未曾喊出的话:
我得罪了谁?皇上,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3 民族资本家秦仲义
这位秦二爷年轻时便血气方刚,敢同大太监作斗争,更一心变卖家产,回笼资金,实业救国。
好不容易等到赶走日本军,工厂又被国民党当“逆产”给没收,民族企业家受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挤压,眼看着他的基业被消耗殆尽,眼看着他的机器只剩渣渣。
待秦二爷再次归来这个茶馆,已是老的不成样子,衣服也破旧不堪。
古人讲“立德”、“立言”、“立行”,秦二爷在废墟中刨出了一二机器,一支钢笔管,欲托付王利发宣扬他曾经的豪情壮志,或者说引以为戒吧。
“当初有那么一个不知好歹的,秦某人,他把事业办了几十年,临完他只从工厂土地捡回来这么点小东西。有钱呐,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秦某人70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
这时候,这位民族资本家显示出来的是软弱的一面,还有抱怨、诅咒。
我想起王安石也曾发出“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这样的声音,只不过,这两人不可同日而语。
秦二爷虽然热心救国,但是这类人身上也具有很大的矛盾性——他们对人民群众还是冷漠的很,气热血上来时,可以随意收房,对讨饭的饥民,也是早早轰走为上策。
4 旗人爱国者 常四爷
这位爷出场便是雄赳赳,气昂昂,是个吃皇粮,玩鸟的旗人子弟。
第一幕里他说了句:“我看,大清国要完!”
后来虽然急中生智说了句:“我是爱大清国的——怕他完了”
结果无甚用,被带走,待到大狱刑满释放之日,他又参与了义和团运动,清亡后开始沿街卖菜。
多年后,他回到茶馆,是这么说的:
“我卖菜,自食其力,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现在每天起五更弄一挑子青菜,绕到十来点钟就卖光。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国人哪。”
这是一个满洲旗人里的爱国者,老舍先生塑造这样的形象,大概因为老舍是旗人出身吧。
常四爷耿直,看问题入木三分。乱世之中虽然落魄,却也能够积极的生活。
到了最后一幕中,这位常四爷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我七十多岁了,只落得个卖花生米,个人算什么呢?我盼哪,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不受外国人欺侮。我只盼着谁都讲理,谁都不欺负谁。
我看着老朋友们一个个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死,我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
我爱咱们的国,可是谁爱我呢?”
可以说,常四爷这样的人,是最有希望担当起中国的脊梁。
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是本剧当中的三个核心人物,除此以外,老舍还刻画了一些充满着人性光辉的小人物,比如说康顺子——自力更生,与人互相帮衬,对恶势力敢于说不。
还有一些讲评书的,小学教员,这些人多少都是具有个人情怀,都在挣扎着,反抗者。
茶馆不复存在,只剩下“莫谈国事”的纸条,几经变幻,仍在风中瑟瑟作响。
老舍先生的语言非常隽永幽默,当然,因为是剧本,刚开始对人物关系进行快速了解也是非常必要哦。
很乐于分享一些好书,篇幅有限,不能够把所有东西都展现给诸位,是因为觉得原文实在写的精彩,恐不能乱加转述,以至失色。这也算是沿袭了那流行了多少年,至直现在也仍算流行的如《读者》之类文摘性质的风格吧。
《茶馆》话剧豆瓣评分9.5分,演出700多场,文字以及人性百态描写的魅力,很值得去看看哦!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