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章制度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开国之初的典章制度,如果设计得不好的话,会直接影响了整个王朝的历史走向,后世即便出现了一些有为之君,想要对此进行纠正更改的话,也会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而变得千难万险,寸步难行。
大明王朝开国之所以能够运行两百多年,也自然要归功于其开国之初所制定下来的各种典章制度,而其主要的制定者之一,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可以媲美蜀汉诸葛亮的刘伯温。
刘伯温是元末明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对于明代典章制度的制度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在教育制度方面的贡献
刘基作为一个儒学大家,也致力于用儒家的经世之学,来建立一个理想的新社会,他十分清楚教育或者教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是有多么的重要。
他在《杭州富阳县重修文庙学宫记》一文中,明确指出:
“教,政之本也。知本始知政矣!”
在建国后不久,刘基便当上了弘文馆的学士,掌管校正图籍,教授诸生等职务,还在之后担任了京师乡试的主考官,对于明初科举制度的恢复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做出了贡献。
当时,明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科目,基本上都是沿唐宋之久,而在稍稍改变而来的,其主要内容也主要来自儒家的四书五经。
这些制度都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和刘基所共同商议而定的。
在法律制度方面的贡献
在治国理念方面,刘基一向比较注重思想教化的作用,主张在用刑治国的同时,多多注重施行德政。
刘基认为,在经历了元末大混乱之后,国家用刑用法都应该严厉一点,等到国家稳定之后,就可以把刑法变得宽松一点。
同样地,刘基还认为国家的治理方式要灵活,要适当地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进行改革。
比如:在《郁离子·卷一·喻治》一书,刘基表示:
“治天下者其犹医乎。医切脉以知证,审证以为方……夏之政尚忠,殷承其敝而救之以质;殷之政尚质,周承其敝而救之以文,秦用酷刑、苛法以箝天下,天下苦之,而汉承之以宽大,守之以宁壹。其方与证对,其用药也无舛,天下之病有不瘳者鲜矣。”
也就是说,在刘基的眼中治国理政,就像是医生给人看病时,需要对症下药,在实行政策,制定法律制度的时候,也需要根据现今的历史条件来做。
刘基的法治思想,是属于那种宽猛相济的,至于什么时候用法要猛,什么时候用法要宽,则需要对症下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刘基还认为自宋元之所以会丢失天下,是因为他们的法律过于宽松,所以他向朱元璋建议,咱们大明朝一定要严明法度,方能够长治久安。
朱元璋总体采纳了刘基的意见,所以在后来成形的《大明律》中,量刑总体比《宋律》要严厉一点;条例总体比《唐律》要简略一点;对于中国的整个法治史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在经济制度方面的贡献
与历朝历代的重农思想一样,刘基认为农业生产关乎国计民生,而在生民之道方面,刘基一向提倡要宽仁,提倡统治者要轻徭薄赋,与民生息,才能让国运为之绵绵不绝,甚至直言:
“国不自富,民足则富”!
意思也就是说,国家不会自己变富的,必须要让民众先富裕,国家才会跟着富裕。
总之,朱元璋虽然在治国理民方面,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见解,但他也常常感慨,刘基的文化水平很高,见解很深。其所提的诸多建议,也常常被证明是有效的。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刘基对于朱元璋肯定是存在着一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将自己的思想具体地影响到明初各种典章制度的制定方面。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