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农村俗语“春不露脐,夏不坐木,秋不睡板,冬不坐石”,啥意思?
现在正值大暑节气期间,虽然天气依然炎热不堪,但令人欣喜的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也即将到来。立秋之后虽然并不见得就会马上变得凉快,但立秋之后吹过来的风儿会让人明显感觉到舒爽。尤其是早晨和晚上的时候,刮起的风是清澈的、舒适的,没有了暑期那般的粘稠感。一年四季根据季节的不同,民间都有俗语做出很细致的描述,其中对于季节的不同,也有不同的禁忌,在不同的季节有些事情是不宜去做的。
春不露脐;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根据传统说法:春天色青,五行属木(夏历正月阳木,二月阴木),五脏属肝;所以春季也是保护肝的季节。春天带来的是气温逐渐上升的温暖,在告别了寒冬的明媚春光里,一切都开始变得有了活力,跟冬季相比,春天才是新的开始,蛰伏了一个冬季之后,春天带来的不仅仅是温暖,而且还有生机勃勃的活力展现。
春天到来之际,切忌不论是睡觉还是外出的时候,要记住对于肚子的保护,春暖花开之际,也是乍暖还寒的季节,春天虽然白天正午的时候会感觉到阳光炙热,但早晨和夜晚的时候,其实依然十分的寒凉,所以切不可因为感觉到气温上升,睡觉的时候不盖肚子,露出肚脐的下场,当然是会容易引发肚子疼、肠胃不适。肚脐是通往外界的窗口,春天要做到好好保护,晚上睡觉的时候要搭上被褥进行防寒,其实不仅仅是春天,炎热的夏季依然要保护好肚子。肚脐是最容易遭受寒凉所侵入的部位。
夏不坐木;炎热的夏季,不仅仅是带来了持续的高温,而且也带来了全年最多的降雨,降雨会让室外变得湿漉漉的,加上蒸腾作用的存在,潮湿闷热也是暑期的最直接表现,这个季节的木头是不宜去坐的。天气晴朗之后,看似室外的木头外表干燥正常,其实木头的内在是被降雨侵透了的。坐上去之后,木头里面的潮湿气息会侵入到身体里面,导致湿气越来越多。切不可被木头干燥的外表所迷惑,其实木头的内在是所有季节最湿的。
夏季的木头除了内在含有诸多湿气之外,夏季也是昆虫最为活跃的季节,木头的存在,也成为了各种各样的虫子最为活跃的聚集场所。所以夏季坐在木头上,不仅仅会导致身体吸收湿气,而且还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虫子叮咬,而且还有很大的几率携带到家里,所以夏季不坐木头或者少坐木头是很有道理的,农村还有句老话叫做:春不露脐,夏不睡石。
夏不睡石;夏天色红,五行属火(夏历四月阴火,五月阳火),五脏属心;夏季气温高升加上暑气弥漫,让人感到十分的不适,夜晚睡觉也会睡不好,这个时候最为喜爱的当属凉快的地方,石头本性寒凉,所以不论什么季节摸一下石头,都会感觉是凉凉的。但夏季的炎热,会让全体的毛孔处于张开的状态,所以夏季反而是最容易“着凉”的季节,这个季节是不能因为贪凉去石头上面睡觉的,石头的寒凉会侵入肺腑之中,导致身体的不适。这也是为什么炎热的三伏天切忌不要满天大汗站立在空调吹冷风的原因。
秋不睡板;秋天色白,五行属金(夏历七月阳金,八月阴金),五脏属肺;炎热的暑期随着立秋的到来,气温将会出现一定的改变,虽然秋天已经到来,但白天的气温依然还会很高,这也是民间俗称的“秋老虎”,立秋之后很多地区的白天,气温依然会超过三十多度,所以气温依然是十分炎热的,虽然白天气温非常炎热,但立秋之后也不能够在因为贪凉去睡地板。秋季之后白天虽然依然感觉炎热,但夜晚的时候,气温会有明显的下降。所以这个季节仍然按照夏季的习惯去睡地板,对于身体是不适的。
立秋之后的夜晚尤其是后半夜,气温开始有了明显的下降,随着秋雨的来临,天气也开始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早晨和晚上外出的时候,也要开始适当的增加衣物,这个季节也要告别睡地板,不能在像暑期那样哪里凉快就睡在哪里。
冬不坐石;冬天色黑,五行属水(夏历十月阴水,十一月阳水)五脏 属肾;民间传统讲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指的是“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冬季是蛰伏的季节,外面一切都是冷冰冰的,这个季节要贮藏自己的能量,等待春天的到了,这个季节原本就寒冷,石头更是冷得彻底、冷的硬邦邦,冬天坐在石头、石头凳子上,几分钟就会浑身寒冷彻骨,越坐越冷,不但身体受不了这种寒冷,而且石头的寒气也会随之侵入身体,导致身体的不适,所以冬天的石头是没人坐的。
这句俗语也有其他的叫法,老话叫做:“春不露脐、夏不睡石、秋不睡板、冬不蒙头”,分别指的是春天不露肚脐,夏天不睡石头,秋季不睡地板以及冬天睡觉不蒙头。蒙头大睡的存在,确实是很多人的最爱,尤其是寒冷的冬季,蒙头睡觉会感觉到多了些许的温暖,但这样的方式对于身体是极为不利的。蒙头睡觉会形成呼吸不畅。氧气的纳入减少,会导致睡眠处于缺氧状态,轻则会出现头晕脑胀,严重的还会出现很大的危险。而且蒙头大睡,被窝里面的空气污秽不堪,对于身体也是不利的。
民间的俗语通过对于不同季节有着不同的理解,在不同的季节也有根据季节的改变,在生活习惯上面做出适当的调整。这也是应对季节最佳的改变,对于这句老话你怎么看?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