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我一直致力于将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作逐一拜读,但是当我看到《万历十五年》的时候,对自己知识匮乏的惭愧让我有了退却的念头:历史类著作,读起来必然需要知识的筑奠。而我对历史领域一向了解甚少,读起来一定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从这本书躺倒我的书架上到我拿起它,一共隔了一年之久。
不过拜读之前所有的焦虑都在我翻开第一页的一刻烟消云散。因为《万历十五年》虽然是严谨的历史学著作,但读起来并不乏味。层层递进,由浅入深,揭开大明王朝的神秘面纱,自此开始。
图源网络
大明王朝,共十六任皇帝,逾时276年,在中国历史上已是存续长久的大王朝。但是这样国力强盛的帝国,却在1683年为游牧民族所推翻。是什么导致了大明王朝的覆灭?是文化难以跟上经济的发展,还是政治体系已经维持不住摇摇欲坠的根基?作者黄仁宇在本书中为我们揭晓了谜底。想要把这本书串起来,就不能忽视书中的六个主要人物——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
作者认为,1587年,也就是万历十五年,表面上盛世太平,这一年发生的多重事件却已经为帝国的覆灭埋下了伏笔。“万历怠政”,明朝历史上不可忽视的大事件,也正是从这一年初露苗头。
图源网络
同大部分皇帝一样,年轻的万历也曾有励精图治的愿景。作为自小接受翰林院教育的皇帝,仅仅维持帝国秩序的稳定已不足以成为他的目标,他渴望的是更繁荣的社会和“万历之治”的美谈。但是登基之后,残酷的现实给了年轻的皇帝当头一棒——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能按自己的意愿统领国家。文官集团的强大势力,已经让皇帝作为个体提出的政策寸步难行。他不能随意任用自己信任的官员,不能决定自己上不上早朝,甚至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立太子。这很难不让万历感到心寒和失望。
明朝以道德代替成文法治统领国家的背景诞生了文官集团,文官集团又用他们的方式维系着帝国的“稳定”。在这个一切都靠墨守成规来延续的国家,任何超前时代提出改革愿望的人都不可避免地会被文官集团视为异己而铲除。“万历怠政”,也正是因为万历的宏图壮志和文官集团的腐朽意愿冲突之下的产物。既然不能反抗,那就干脆以“怠政”做回应。
图源网络
张居正和申时行,两任首辅。一个政治手段强硬,工于心计;一个兢兢业业,主张以中和化解冲突。二者都对万历皇帝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张居正作为皇帝的老师,必然会用自己的观点教导皇帝,乃至万历登基后仍然时常听取张居正的意见;申时行,在皇帝和文官集团中周旋,以温和的手段缓解双方的矛盾以维持政治的稳定。但是从他们的结局不难看出,明朝的腐朽,早已是必然之势:张居正劳猝而死,死后却为群臣诟病,子孙亲眷被抄家和流放;一向主张中庸的申时行被弹劾而被迫去职,赋闲在家直至抱憾而终。有才能的人不得善终,腐朽的官员却能长久任职,长此以往,何以维系帝国的统治?
海瑞、戚继光、李贽,都是历史教科书中提及的代表性人物,作者也从他们入手,以小见大,将明朝的官僚制度、军事体系和思想文化加以细致地分析——帝国的制度,早已在方方面面出现了纰漏,这些细小纰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终撕裂了大明王朝盛世太平的假象,使这个持续百年的帝国毁灭于清人的铁蹄之下。
图源网络
大明王朝覆灭给我们的教训,归根到底,就是其试图用道德礼教代替法律来统领帝国,正如一个人双臂发达而双腿细弱一般,是不协调,也不能生存下去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自序中,作者也写到:“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绝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了一个翻天覆地 、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
图源网络
这里引用文末,也是全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话作为结尾: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