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乱世之中,生存本就不易,信仰出现崩塌,也就不足为奇。谁能想得到,尼姑庵成为了藏污纳垢之所,里面的尼姑每天不琢磨诵经礼禅,反而天天琢磨着如何“钓金龟”,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但如果这种现象发生在晚清民国时期,就让人感觉到不那么惊奇了。毕竟,乱世之中,发生什么匪夷所思的事情,都可以认为是常规操作。
毕竟,饥饿和动乱,会让人变得无孔不入,乱世之中,又怎么会有清修之所?往往几颗老鼠屎,就能坏了一锅粥。
那么,这些满身沾满铜臭味的刁民,又如何入得了这清修之所?
庙前庙后十八家,都是和尚丈人家
封建王朝,曾一度扶持寺庙道观等的发展,在唐朝时期,皇室宗亲家的子孙,往道观寺庙里钻的也不在少数。
而历代的封建王朝统治者,也多在扶持寺庙的发展。毕竟,当他们要干点大事的时候,在一些寺庙里,总会挖出点写着字的石碑,告诉大家,这事干得没毛病。武则天当年就爱玩这一手。
而一些帝王在去世之后,后宫那些没有子嗣的嫔妃,也会被新皇帝打包,送到皇家寺庙里面出家,给老皇帝祈福。
所以寺庙看起来并没有固定的收入,实际上却一直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扶持。古代的绝大多数寺庙,都有自己的产业。
除了一部分留着自己用之外,其余的都租给了山下的百姓,每年光收收租金,就足够寺庙里面的人可劲造了。
所以,每逢乱世,或者灾荒年,种地为生的老百姓都饿得嗷嗷吃不上饭,反而是那些看起来没有任何收入的寺庙,能够免于世俗所扰,该吃吃,该喝喝,该清修清修。
这一点问题也没有,清修不是饿肚子,饿肚子的人,又如何能够塌下心来清修。
基于这种情况,灾荒年间,跑到山上出家的人反而越多。当年朱元璋去当和尚,也并不是悟透了人生,纯粹就是去寺庙里面混饭吃的。
朱元璋代表了一类人,所以乱世之中,并不是僧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僧人了。
清朝民国时期,一些尼姑假借僧人的身份当掩护,竟然干起了“师姑钓”的行当。这种骗术高就高在,它能男女通吃,而且财色兼收。
师姑钓登顶骗术之巅
想必不少读者,读了前半截,读了个云里雾里,到现在都没有搞明白,什么是“师姑钓”。
简单概述一下,就是“尼姑”借助身份作掩护,拿着寺庙这块场地,拉良家妇女下水,骗登徒浪子花钱,穿梭于两者之间,钱色兼收。
通常来说,越是有钱人家,就越喜欢去庙里拜拜佛。一些有钱人家的夫人,还喜欢去抽个签,对着佛像说一说自己的伤心事。
古代没有心理医生,这些俏夫人便将寺里的小尼姑当成了倾诉对象,将自己家里的情况和盘托出。
如果不是来求财的,多半都是为了感情所伤。人就这么点本事,只要是肚子不饿,就总是在为了情感忙活。
这些小尼姑,一方面寻找合适的富家太太,另一方面又寻找那些登徒浪子,情节请参照《水浒传》中王婆给西门庆和潘金莲牵线,一旦达成,坐收感谢费。
寺庙成为了两人约会的场地,这种事之后一次和无数次,再想脱身,可就难了。
“师姑钓”共有三板斧,上面叙述只是其中第一,第二种便是自己出马,和那些乡绅豪强交朋友。
男人至死是少年,一些乡绅豪强,别看表面横,实则内心还是躲不过“好色”二字。
以法事为由,多次出入乡绅之家,伺机拉近感情,一旦时机成熟,便邀请到寺庙当中,一切看似自然而然,实则掉入了陷阱之中。
在寺庙之中行不轨之事,被撞见也实属正常,无奈之下,只得破财免灾,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即使是花了钱,他们还不敢曝光,更不敢去和别人讲,毕竟,尼姑的身份不同于其他人,多说无益,反而自寻烦恼。
第三板斧:寡居的妇人;丢命事小,失节事大,在三从四德的思想压制之下,那些寡居的妇人,想必多生活在苦楚和寂寞之中。
对比那些觉得生活不如意的贵妇,这些寡居的妇人,是更苦的一群人。不管是久居还是新寡之人,她们都有自己的心事,对于未来或多或少都迷茫。
这些小尼姑便周旋于她们之中,一来二去,角色也发生转变,成为了妇女之友。然后,她们便巧舌如簧,寡居者需要什么,她们便提供什么。
一方面提供场地,一方面又在拉线搭桥,穷苦的寡居妇女,也成了她们的赚钱工具。一旦成功,之后便连哄带骗,寡居的妇人自觉失德,又不敢声张,从而彻底迷失自己。
综上所述
自古骗钱者有,骗色者也不在少数。能够利用身份之便,在那乱世之中,将资源整合到如此地步,也实属罕见。
“师姑钓”之所以能够登顶骗术之巅,一来是因为可欺骗的对象广泛,既包括富家太太,又包含乡绅老爷,还包括登徒浪子以及寡居的妇人。
最厉害的是,小尼姑们能够凭借本事,让他们自由搭配,还能以此为自己谋利。即便是被骗者发现了被骗,也不敢声张,无奈之下只能乖乖吃哑巴亏。
可以说,基本没有其他骗术可以达到,因此才得以登顶骗术之巅。
基于此,并不是说,尼姑变坏了,而是这乱世中的坏人,变成了尼姑。所以,现实生活中,遇到诸如此类的事,一定要仔细甄别,切莫为他人做嫁衣。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